疫情忧思录~中国又一次转向?
按:近日读了《中国转向内在》,所获甚多,大有启发。此书是刘子健先生宋史研究的大作,在美国汉学界影响甚巨。此书中,刘子健先生认为,11世纪-12世纪两宋嬗变的时期,是中国文化转向内在的关键时期。11世纪时的北宋,文化在精英中传播,它开辟新的方向,开启新的、充满希望的道路,乐观而生机勃勃。12世纪后的南宋,文化精英开始将注意力转向巩固自身地位和在整个社会中扩展影响力,文化变得前所未有地容易怀旧和自省,态度温和,语气审慎,有时甚至是悲观。也就是说,中国文化从北宋的外向,在南宋初走向了内向,并由此塑造了此后若干世纪中国的形象。

“宋代中国之后,既没有持续的近代化进程接踵而至,以后也没有出现近代化的发展。近代化的外表之下,自相矛盾地生长出顽固的传统。那些可以被描述为近代特征的东西,凝结为一种顽固的文化类型,它们不断自我发展,再未扩展成为新的思想和技术。宋代中国这一场看似波澜壮阔、生生不息的文化转型,却最终经过沉淀和自我充实后,转而趋向稳定、内向甚至是沉滞僵化,并在实际上渗透到整个国家,并一直影响到20世纪。中国最终并没有比欧洲更早迈入近代化,反而却被其远远甩开。”
(点评:近年的情形已然是南宋绍兴体制的翻版,所谓定于一zun,士人噤声。毛衣大战再加上庚子大疫引起的中国乃至全球经济衰退更是雪上加霜。面对时代的风云诡谲,不从制度上痛定思痛,着力改革,反而颠倒黑白,继续鼓吹xx优势。这真是病入膏肓,不可救药了。)
来自 豆瓣Ap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