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81-身心意知物
原创:刘长志 问,“身之主为心,心之灵明是知。知之发动是意。意之所着为物。是如此否”。先生曰,“亦是”。 身之主为心:儒学中的“心”解释的比较准确的是《孔颖达疏》,原文是“得气之本,故巡四时,柯叶无凋攺也,心谓本也。 又中也。心在身之中”。 孔颖达(574年—648年),唐朝经学家,孔子的第31世孙。曾奉唐太宗命编纂《五经正义》,融合了南北诸多经学家的见解,是集魏晋南北朝以来经学大成的著作。 人身有气息充塞其中,心就是天地之气落到肉身上的根本,失去这个根本,人就只是躯壳了,譬如没有操作系统的电脑,只是个硬件组合,是什么都做不了的。所以真正决定我们行动是心,思维只是心的延伸部分。心能决定身体的所有行动,而思维是能影响心,但不能绕过心,去决定身体的行动。心如君王,思维如大臣,大臣是不能绕过君王左右天下的。以前讲过关于失眠的例子,最后决定能不能睡得着觉是心来决定,不是思维。 心之灵明是知:灵是说感知触及到就会有反应;明是说心就像一面一尘不染的镜子,有外物从前面通过,马上就能照出来。这里的“知”的意思是“知觉”。 知之发动是意:这个“意”字,是会意字。从心从音,合起来表示发自内心的声音。根据“有善有恶意之动”理解,个人觉得“意”是指“四端”的发动,也就是“恻隐之心、羞恶之心、辞让之心、是非之心”。当心感知到物的时候的一涌动,就是“意”。 意之所着为物:“如意在于事亲,即事亲便是一物;意在于事君,即事君便是一物;意在于仁人爱物,即仁人爱物便是一物”,这里理解“物”就是具体到“事”上的一股气。 格物的“格”,是“正其不正以归于正”,“物”指的是这股关注到“事”的气。“格物”就是把这股气导正,让天理落在心之本体上,气机流行成为浩然正气,充盈流动于体内。

来自 豆瓣Ap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