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鞋带》——多梅尼科·斯塔尔诺内
花了大概3、4个小时就读完了,是迄今为止我看的最快的一本书(本来字数就不多,153面)。作者分为三个视角讲述了这个家庭因为出轨的每个人的心理变化。婉妲是受害者,多次劝说丈夫回归家庭,无果,心灰意冷,一个人没有工作,省吃俭用养两个孩子---桑德罗和安娜。在看到她给丈夫写的信以及晚年他们在收拾房子时一气之下说的心里话,我个人是受到了很大的冲击,作者将一个女人面对男人出轨后的心理描写的过于细腻与真实,让我看到后会觉得这是所有女人在经历这件事的真实写照。虽然我离谈婚论嫁还太早,但是我能清晰的感受到她内心的绝望与痛苦,始终不知道为什么自己的丈夫要出轨,要离开她,当质问阿尔多的时候,不对,这里都不能用“质问”这个词,她只是询问阿尔多,想要弄明白他离开自己、孩子和这个家的原因,而阿尔多呢?他一味的逃避这个问题,连他自己也不知道为什么,他有一次竟然直接回答说不知道。
我在网上看到过一篇文章的标题,没有点进去看具体的内容,题目的大概意思是说所有结过婚的男人和女人在某段时间里都会或多或少有出轨的想法,因为爱情的新奇感早已消退,剩下的是日复一日重复、索然无味、枯燥的生活。我觉得这是可以理解的,但是不能被原谅,出轨这个行为之所以被人们所唾弃,是因为在一段婚姻的背后是责任,责任和道德约束着“围城”里的所有人,尽管生活再无趣,也不能因为想要享受刺激、新鲜的生活就抛弃之前的一切,这样做明显是幼稚的,在对新鲜事物感到厌烦之后,又会接着去找另一个新鲜事物,人的欲望是永无止境的,但人是有理智的,不能因为一时的冲动而做出越轨的行为。看到一篇关于性骚扰的文章,一个男人性骚扰一个女性,是因为她穿的太暴露,这就成为他作案的原因,这难道可以算成一个原因吗?为什么别人没有这样做?你却这样做了呢?这和阿尔多不就是一样的嘛。阿尔多在离开莉迪亚,回归家庭之后,依然在外面找女人,但依然忘不掉莉迪亚,可以说莉迪亚是一种美好的存在,因为在莉迪亚的身边,阿尔多是幸福的,这种幸福是不掺杂杂质的,是一种单纯的、人人向往达到的境界。这种幸福是否会存在呢?没有孩子的牵绊、家庭的琐事等等,这可能就是“柏拉图式的爱情”,两个人不发生任何肉体的关系,仅仅是一种精神上的伴侣,但是现实一点来说,这真的存在吗?是的,萨特和波伏娃是典范,但对于芸芸众生而言,不是所有人都会寻到这种爱情。婚姻生活本就如此,刚开始的新鲜感,等到孩子出生或是在这之前,就会被其他的所代替,换来的是无奈,永远不能摆脱。如文中所说:“对于我们父母来说,把他们绑在一起的是让他们一辈子可以相互折磨的纽带”,即书名---《鞋带》。
不等不承认,这个对婚姻的隐喻实在精妙,书的封面是一双鞋的鞋带系在一起。只有两只脚往同一个方向才不致跌倒,婚姻不就是这样吗?婚姻中的两个个体,都是独立的两个人,有独立的思想,不同的生活方式,但是结婚之后,就有一种无形的事物将两人绑在一起,只有两人的目标是一致的,才能稳步向前,在这其中,会有分歧,会跌跌撞撞,只要鞋带没有松开,就会到达终点。婉妲和阿尔多两人的鞋带早已松开,即使最后他们生活在一起,也是穿着两只不一样的鞋子生活在同一个屋檐下,各自朝着不同的方向,越走越远。只有更多的沉默才会使他们达到一种平衡。
这种关系的最大受害者就是孩子。对于桑德罗和安娜是及其不公平的,父母的关系影响了他们一生,给他们带来的伤害是不能磨灭的,桑德罗与很多女人纠缠不清,会花言巧语,处理好不同女人的关系,还有4个孩子,两个是原配生的,还有两个是不同的女人生的,而安娜是不婚主义者,她认为生孩子是动物的本能行为,是可耻的,应该遭到取缔的,既然父母不能对孩子负责,就不应该生下他们,生孩子是对孩子的惩罚。在这里我想到了《何以为家》这部电影,在最后小男孩将自己的父母告上法庭,说他们生了很多孩子就是一个错误,他倡导天下的父母,既然没有能力抚育孩子,就不要把他们生下来。当然,这部电影的背景是贫穷的贫民窟,但深层含义是既然不能对孩子尽到为人父母的责任,就不要生下他们。婉妲和阿尔多的裂痕对孩子来说是痛苦的,婉妲知道,并且还要把自己的痛苦传递给孩子,阿尔多却认为孩子本来是天真的,不知道发生了什么,到后来怨恨他,是因为母亲的教唆。孩子也是人,他们懂,虽然心智还没有成熟,但他们知道为人父母最基本的底线,那就是担负起自己的责任。孩子在父母吵架时,会认为是自己犯下了很大的错误,但不知道是什么,那么婉妲和阿尔多呢?婉妲想要知道是不是因为自己不好,让丈夫离开自己,但是阿尔多却不认为出轨是他的过错,这不简直是一个渣男吗?在内心还在安慰自己是跟随时代潮流,性解放什么的,放屁,就是为自己出轨找借口,当面对自己的孩子时,想到的还是和情人的卿卿我我,真让人恶心。为什么还存在这样的男人?
说了这么多,而且还是一个什么都不懂的19岁的我一气呵成写的,也许是一派胡言。因为我没有经历过,不存在感同身受,就算经历过,也没有所谓的感同身受,每个人的经历都不同,等过几年再来看看自己这拙劣的文字,会不会笑出声呢?还是心里会“咯噔”一下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