桓公元年(2)-公会郑伯于垂
三月,公会郑伯于垂,郑伯以璧假许田。
直译:三月,鲁桓公与郑庄公会于“垂”地,郑庄公用玉璧向鲁国借“许田”。
在上一篇“公即位”中,咱们说到,鲁桓公通过不光彩的手段,如愿得到了君位。
此时的桓公,为了平息舆论,迫切需要获得国际社会的认可。
在这些友邦中,最有可能承认他的会是谁呢?
他将目光投向同样曾为了君位与兄弟龃龉的郑国——“修好于郑”。
所以元月即位的鲁桓公,三月就赶紧和郑庄公在“垂”地相会,寻求隐然为诸侯领袖的郑国支持。
“垂”,位置如下图。其实“垂”地在之前的经文中出现过,可以参见隐公八年 “宋公、卫侯遇于垂”。

然而,天下没有免费的午餐,郑国借机提出了一个条件。
《左传》记载:
郑人请复祀周公,卒易祊田。公许之。三月,郑伯以璧假许田,为周公、祊故也。
郑国人请求祭祀周公,完成祊田的交换,鲁桓公答应了。三月,郑庄公前来,用玉璧来借许田,这是为了“祭祀周公”、“交换祊地”的原因。
许田,位置如下图。

在隐公八年的“郑伯使宛来归祊”一篇中已经提到,郑庄公向鲁国建议交换两国的飞地,用郑国的“祊”地,换取鲁国的“许田”。随后“我入祊”,鲁国就占领了祊地。从这次郑伯要求“复祀周公,卒易祊田”来看,似乎隐公占领了祊地后,并没有把许田交给郑国。
《左氏会笺》中注意到了这句中“复”“卒”两个字的含义:“前已请祀周公,故曰复祀;既易而未全成,故曰卒易。”
隐公八年,《左传》记载“郑伯请释泰山之祀而祀周公,以泰山之祊易许田”。那是第一次提出换田的事宜。这里旧事重提,所以用“复祀周公,卒易祊田”。
当年隐公利用郑国急于连齐鲁抗宋卫,占了祊地,却没把许田给郑国。而现在,老谋深算的郑庄公,利用桓公急于寻求国际认可,又把换地这个事情抛了出来。
君位还是土地?
初即位的鲁桓公当然选择前者,“公许之”。
对于郑国“请祀周公”,杜预认为,作为鲁国汤沐邑,许田立有周公的别庙。为了打消鲁国交换土地后周公别庙无人祭祀的顾虑,郑国主动要求祭祀周公。
子曰:“非其鬼而祭之,谄也。”郑国如此降低身段,就是要达到交换土地的目的。
交换就交换呗,为什么说“假”许田呢?
假,“借”的意思。
《说文解字注》中解释道,作“非真”义的时候,“假”为本字,而作“借”义时,“假”也是借字,本字应该为“叚”(jiǎ)。
《公羊传》对“假许田”这一行为做了详细的注解:
其言以璧假之何?易之也。易之则其言假之何?为恭也。曷为为恭?有天子之存,则诸侯不得专地也。许田者何?鲁朝宿之邑也。诸侯时朝乎天子,天子之郊,诸侯皆有朝宿之邑焉。此鲁朝宿之邑也,则曷为谓之许田?讳取周田也。
问:为什么说“以璧假许田”,借地的话,用不着璧啊?
答:其实是交换许田。
问:那为什么说“假(借)”呢?
答:为了表面显得恭敬。
问:为什么要显得恭敬呢?
答:周天子还在,诸侯不能私自决定土地的归属。
问:许田是什么地方?
答:许田是鲁国朝见周天子的汤沐邑。诸侯需要按时朝见天子,天子都城的郊外,都有为诸侯准备的汤沐邑。
问:既然是鲁国的汤沐邑,为什么称之为许田呢?
答:为了避讳交易周王朝土田的事实。
总结《公羊传》的问答,“以璧假许田”是一种隐晦的说法,掩饰郑、鲁交易周王朝土地的事实。

而《榖梁传》的分析,则更加细致:
假,不言以,言以非假也。非假而曰假,讳易地也。礼,天子在上,诸侯不得以地相与也。无田则无许可知矣,不言许,不与许也。许田者,鲁朝宿之邑也。邴者,郑伯之所受命而祭泰山之邑也。用见鲁之不朝于周而郑之不祭泰山也。
借的话是不需要“以”什么东西,这里用“以”,表示不是真的借。
不是真的借,却说是借,只是为了避讳互换土地的做法。
依照礼制,周天子在,诸侯不能够私下交易天子赐给的土地。
交换了许田,也就失去了在许的势力范围,这是可以推想的。
不说“假许”而说“假许田”,是表示没有给对方许田所在的都邑。
许田是鲁国朝拜周天子的汤沐邑,而邴地是郑国随同天子祭祀泰山的汤沐邑。
可以看出,鲁国不准备朝拜周天子,而郑国也不打算再随同祭祀泰山了。
璧,圆形中间有孔的玉,《尔雅·释器》:“肉倍好谓之璧,好倍肉谓之瑗,肉好若一谓之环。”“肉”指有孔玉器的宽度,“好”指中心的孔,通常宽度超过孔径的称为璧。
玉璧是古代贵族朝聘、祭祀、丧葬所用的礼器,也用作装饰品。《周礼·春官·大宗伯》:“以玉作礼器,以礼天地四方。以苍璧礼天,以黄琮礼地,以青圭礼东方,以赤璋礼南方,以白琥礼西方,以玄璜礼北方。”

接下来咱们说说,为什么要“以璧”来交易许田。
杨伯峻先生认为,“或以祊小许大,不足抵偿之故,郑故加之以璧”。
但我个人还有一个猜测。
《左传》中出现用璧的场合,除了聘礼之外,很多和“承诺”有关。例如:
- 僖公二年,晋国假道伐虢,用的是良马和“垂棘之璧”;
- 僖公二十三年,公子重耳路经曹国,曹君不礼。曹大夫僖负羁慧眼识英雄,私下向重耳献上美食,下面藏着玉璧,表示结纳。重耳接受食物而退回玉璧,最终重耳复仇曹国,僖负羁也未能幸免于难;
- 僖公二十四年,舅犯向公子重耳献上玉璧,请求从此跑路,而重耳将玉璧沉入河中,表示向神灵发誓,回国后不会为难舅犯;
- 楚共王埋玉璧定继承人,“请神择于五人者,使主社稷”;
- 战败国的君主面缚衔璧,向战胜国投降,战胜方君主“亲释其缚,受其璧而祓之”。
在这些交往的场合中,玉璧是作为信用的凭证。接受玉璧,表示答应了对方的请求。
所以我揣测,这里郑庄公献上玉璧,就是为了锁定这次祊田、许田的交换。
在金文中,也记载有类似的以玉璧酬谢土地的事情。



召伯虎簋内铸有104字铭文,记述了贵族琱生在一次关于田地的争讼中,得到宗主的庇护,达到了多占田地的目的。
铭文中有“献伯氏则报璧”的记录,即得到了土地的琱生向宗主召伯献上了玉璧作为酬谢。

上面咱们分析了“公会郑伯于垂,郑伯以璧假许田”背后的故事。
各怀心事的二人在“垂”地相会,约定了交换土地。
无视周王朝的制度,背弃先祖的祭祀,都被一块“玉璧”轻轻遮过。
然而,《论语》里有子曾说过:“信近于义,言可复也。恭近于礼,远耻辱也”。
这两个不义的人,他们能够真正信任对方的话吗?
咱们在下次继续聊。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