送走了曹皇后,我更怀念容音小天使了
知乎有人邀请我回答一个问题,题目是:为什么都是善良贤惠的皇后形象,秦岚饰演的富察皇后比江疏影饰演的曹皇后讨喜?
我不禁一愣,这问题问得真好,我对《清平乐》最大的遗憾,大概就是原著《孤城闭》+正午阳光的优秀班底拍出来的成品,居然在各个方面都被于妈的《延禧攻略》吊打了。
首先声明,于妈抄袭!于妈一生黑!
但是就事论事,《延禧攻略》虽然不能和2000年左右一众国产经典古装剧相提并论,但是它在编剧的思路、传递的价值观和塑造的女性角色上,无疑是近年来少有的。
同样是善良贤惠的皇后形象,为什么富察容音小天使就让人感同身受、多年念念不忘,曹皇后就被封为行走的贞节牌坊、女德班优秀讲师呢?
抛开两位演员外形和演技这些软件不谈,单说人设。
除了几个出名的「妖后」、「奸妃」,在史书上留名的后妃大多是面目模糊的,她们的一生仅被生育了几个孩子,做过什么孝顺或者贤良之事所定义。
不像史书上的曹皇后还有点政治野心显现,历史上的孝贤皇后富察氏,几乎就是「贤良淑德」的代名词,看起来完美到不真实。
可是看史书上的寥寥数语,人们也不禁想问,这个一生中两次痛失爱子的母亲,内心会有着怎样的感受,她会哀伤,会愤怒吗?她的早逝是不是与之有莫大的关系?
这就是给创作者尽情创造发挥的空间了,首先,你的解释要能和历史大方向吻合,要能自圆其说,不然像《如懿传》那样故事的逻辑就会有问题;其次,你的解释要能够满足观众的期待和想象,使其能够理解人物的行为动机,让观众共情。
所以两位皇后的区别就在于容音身上有人性,她的痛苦与欢乐能引发观众的共情,曹皇后入宫前本也是生活得恣意鲜活的,但入宫后她就像被最保守落后的古人魂穿了,一夜之间崩了人设,自己将最打动人的地方一一阉割干净,变成一尊金光闪闪的皇后雕像,完美无缺,但冰冷无情——让人只想敬而远之,哪还爱得起来。

同样是一开始深爱帝王,后来渐渐收敛自己的天性不得不遵守规矩做一个完美的皇后,《延禧攻略》安排了合情合理的原因去解释这样的转变,第一个原因是在两人大婚后第一次入宫觐见,容音想要悄悄去拉乾隆的手,被身后的嬷嬷警告要守规矩,而且她不能与自己的夫君并排而行,只能走在他的身后。第二个原因稍后再说。

而曹皇后是因为皇帝大婚那一夜没去她房里,她就突然「大彻大悟」,歇斯底里地表示:「他不要我做他的妻,那我就做他的臣」。

问题是第二天皇帝看到她立马就认怂了,后来十几年屡屡在她面前做小伏低,和她沟通感情,她还是不为所动。

就这?能说服观众接受吗?曹皇后你对赵祯的爱就这么脆弱吗?

前两天我写《清平乐》最大的问题是为封建礼教大唱赞歌、缺乏现代性,有读者发表了不同意见:问题是当时的人就是这样生活的啊!封建帝后当然维护封建礼法制度了,这么拍有问题吗?
当然有问题了,还是大问题。
都0202年了,像曹皇后那种一辈子束缚天性、欲望和感情,活的毫无自我的旧时女子形象,并不能让今时今日的观众,尤其是女性观众找到共鸣。
《清平乐》的主创搞错了一个最大的问题,拍古装剧不是拍纪录片,不是忠实记录或者还原那个时代的思想潮流和社会风貌就行,就像如果拍《封神榜》,不能站在纣王的立场去思考问题,觉得他肆意杀害凌虐百姓是他的权力,他没错,西周那些人造反真是乱臣贼子!这种价值观拍出来观众能买账才怪。
当年《如懿传》播出遇冷,原因也和《清平乐》差不多,不是观众只喜欢爽剧不喜欢丧剧,而是观众并不想看到原本活泼、善良的女子,被封建礼法、宫廷制度所异化,最终变成泯灭人性、伤害同性、残害无辜孩童的恶魔。


观众想看的,是人性在艰难环境中仍然能不屈地闪光,是个体被大环境折磨、伤害之后的觉醒,是大彻大悟之后能够勇敢面对真实的自我,去努力实现自我的需要。
这就是为什么《金枝欲孽》至今仍是宫斗剧的巅峰之作而无人能够超越的最重要的原因。

它全剧定下的基调就是悲悯的,无论如妃如何宠冠六宫、飞扬跋扈,无论尔淳玉莹如何争斗各有胜负,但观众不会羡慕她们,因为她们之中,就算皇后也不是胜利者,不过是身不由己的可怜人,是那座冰冷而又华丽的宫殿里的牺牲品。

《金枝欲孽》里最宝贵的是女人们之间互相的理解和怜悯,到最后,她们不再是敌人,她们彼此成全,希望至少有人能代替她们在外面活的自由自在。

《金枝欲孽》里这些开始觉醒,甚至开始反抗命运的具有现代性的女性形象,在《延禧攻略》中得到了继承和延续。
主角令妃魏璎珞就不用多说了,思想先进的仿佛穿越女,恩怨分明,理智又强大,干一行爱一行,复合型人才。
不过令妃更多地是作为串联剧情的线索人物存在的,主角光环太重,没什么参考意义,真正具有现实意义,且角色形象异常丰满的,是两位皇后。
因为两位皇后角色的存在,《延禧攻略》就绝不是无脑爽剧的存在,也是立意上胜过《清平乐》的关键。
《延禧攻略》中两位皇后的一生,就是把美好的东西撕碎了给人看,男权社会对女性的戕害和禁锢展露无疑。
她们的痛苦,不是因为她们成为了宫斗的失败者,而是因为她们在被压抑的自我和守规矩的妻子的两难挣扎中找不到出路。
直到今天,这也是所有女性需要面对的难题。
婚前的富察皇后,是单纯快乐、多才多艺、能歌善舞的富察·容音,在嫁给风度翩翩、年少有为的少年宝亲王的时候,她像天下所有单纯的少女一样,以为自己嫁得了两情相悦的良人,内心不知道有多满足。
可是现实在她婚后第一天,第一次进宫拜见帝后的时候,就给了她狠狠一个嘴巴。
她和乾隆在宫道上并肩同行,眼角眉梢都是掩饰不住的喜悦,她甚至想悄悄地握住他的手。
此时,跟在他们身后的嬷嬷小声地提醒她:规矩。

什么是规矩?规矩就是他是她的天,她应当跟在他身后,而不是与他并排,更别提去牵他的手。
他就在她前面一步,那一步的距离,却是如此遥远,她一辈子都追不上了。
紧接着,第一次见到以慈和著称的孝敬宪皇后,容音却在说了几句话之后就被罚,原因仅仅是:「她比乾隆多说了一句话。」

这在现实中也是有例子的,日本的雅子妃在嫁给德仁皇太子之后,曾经因为在公开场合发言比丈夫多讲了28秒(她讲了9分多钟,根据礼仪,她的发言最多只能有丈夫的一半时长),而遭到舆论的广泛批评,此后她得了失语症,只能和丈夫交谈,多年不曾公开发言。
从那一天开始,富察容音就被埋葬了,活着的是大清皇后,是皇上的嫡妻,唯独不再是她自己。

自从成为皇后,她就失去了自己的名字。
所有人都叫她皇后,她的所作所为都必须符合这个名号,她必须要舍弃曾经的天真浪漫,一身的才华,个人的爱好,做一个完美的后宫管理者。

她被种种为女子、妻子、皇后制定的规矩所禁锢,她活成了最温柔的妻子、最完美的皇后,但是她不能跳舞,不能任性,不能随意牵着她丈夫的手。
她要忍耐自己和多个女人分享一个丈夫,还要将她们的孩子都当做自己的孩子去看待,而她自己即使失去孩子悲痛欲绝也仍然要强撑起皇后的职责。
她不是没有意识到自己活得失去了自我,这就是她为什么喜欢魏璎珞的原因,她在充满活力天不怕地不怕的魏璎珞身上,看到了那个不曾妥协的自己。
可是因为对乾隆的爱,她做出了妥协,她原本以为自己的真心也换来了帝王的真心,谁知道乾隆爱的,不过是那个尽到了妻子和皇后本分的她,却不是那个叫做“容音”的女子。

这就是为什么高高在上、深得圣宠的她,内心依然不快乐的真正原因,爱情和权力都无法弥补那种失去自我的惶恐感,她感受到自己被礼教一点点地「异化」,但是却无力反抗,甚至不知道出路在哪儿。
我们在《清平乐》的曹皇后身上就看不到这种挣扎,她只用一夜就顺利地完成了转变,好像从小燕子+紫薇的混合体变成了《还珠格格》里的皇后。

当容音再次因为失去孩子而崩溃的时候,她的丈夫却在第一时间提醒她要注意自己是皇后,她展现的真实的喜怒哀乐让他感到陌生、感到恐惧。

面对这样的皇后,乾隆第一次感受到,也许自己是真的不曾了解过这个陪他度过了青春年华的结发妻子。他只能认为她是疯了。

现在看到这组图,还是会想跟着皇后一起哭,她一生都在为了责任而活,但是就像魏璎珞问皇上的:「人人都说我母亲为生我难产而亡很伟大,但是除了生儿育女之外,女人自己活着就是没有意义的吗?」

认清自己爱情的幻灭之后,富察皇后的觉悟是要做回自由的自己,她的做法不是要黑化、复仇、宫斗,否则这样的自己和她曾经不屑为伍的人又有何区别?
所以她的选择是彻底地抛下了所谓的责任,用决绝的自尽打碎完美的皇后雕塑,重新做回自由自在的富察容音。
将富察皇后的结局改编为跳楼与史实是有出入的,但因为容音这个人物的发展线索是很清晰的,没有为了反转而反转,这个结局,可说是在意料之外,却又在情理之中。
作为现代拍摄的古装片,如何在大方向上和历史吻合的前提下,将故事的逻辑理顺,让观众可以接受,无疑是编导们应该着重思考的问题。
另一个非常出彩的角色,无疑是佘诗曼饰演的继后那拉氏了,这位后期的幕后大Boss宫斗段位高超,排除异己手段毒辣,却是个让人恨不起来的非脸谱化反派。
原因无他,她和富察皇后一样,是被男尊女卑的封建礼教所摧残的受害者。
她本不屑于去做争风吃醋的妾室,但是她想做一个与世无争的好人的愿望,却注定无法实现。

因为她和很多女人共享一个丈夫,为了让自己和家人的日子好过,即便不爱那个男人,她们也不得不为了他的一点点宠爱去战斗。
做自己是没有用的,她们只能做那个投其所好的献媚之人。
以她的头脑和个人能力,如果是个男子, 也是治世能臣一名,可她偏偏只是个后宫女子,就算成为后宫之主,也不能对自己丈夫说几句掏心掏肺的真话。

一旦她没有戴上温柔得体的面具,暴露出自己的真实性情,她的丈夫便会感觉受到了冒犯,斥责她为疯女人。







《延禧攻略》里有数次帝后的对峙,富察皇后和继后那拉氏各有一次,也是仅有的两次容音和淑慎在用她们自己、而非皇后这个名号在发言。
但是每一次,乾隆都无法忍受,每一次,他都要指责那个勇敢做自己的女子疯了。
继后那拉氏曾经柔软的心一点点变得坚硬,她也早已看清帝王之爱虚无缥缈,可她为了生存,还是不得不按着他对理想妻子的期待去讨好他,希望可以借此保护自己的家人。
最终她的努力,还是落空了。
因为无论她如何讨好对方,权力不在她手中,她永远只能受制于人。
不得不说,继后那拉氏的形象,如今看来也是很现代的,将她的形象囿于小情小爱、婚姻围城这样的主题,委实是没有什么新意。
剧中对两位皇后的描写始终有种巨大的宿命感,是那种在封建礼教压迫下女子的命运无法自我掌控、自我意识无法声张的无力感,是无论是做贤惠大度、恪守规矩的小天使容音,还是做心机缜密、运筹帷幄的女丈夫淑慎,都无法逃脱的悲剧命运,是真正的千红一窟、万艳同悲!
而我在《清平乐》的曹皇后身上看不到悲剧感和宿命感,她无法对缳儿和徽柔的遭遇共情,那么观众自然也无法与她共情,她的命运也无法与徽柔的命运合奏出《孤城闭》的主题思想,这对作品最终的表达无疑是极大的撕裂。

其实在成年人的世界里,爱情只是其中一小部分,现实社会的方方面面对价值观的重塑、对人性的影响才是每个人都需要切身感受的命题,男女皆然。
不过女性感受到的压力更明显,现在仍然有人以责任为名去束缚、规划女性的一生,将她们定义为妻子、母亲、保姆,却从不尊重她们的个人意志。
反正大帽子扣下了,你不服从你就不是个真正的/合格的/完整的女人。
这大概就是为什么直到现在,我们还能对《延禧攻略》里两位皇后的遭遇感同身受,而对《清平乐》的曹皇后无感乃至反感的真正原因吧。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