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债券市场】货币信用框架
今年过年回来就一直在跟踪固定收益观点(19年新财富前三),研报经常会提到货币信用框架。但这玩意真不太好懂,最近看了《债券投资实战》、《投资交易笔记(续)》,又回过头去看研报PPT,总算懂了。
货币信用分析框架可能是现在国内债市分析最主流的框架了。其本质还是供需关系分析。难点就是要搞懂啥叫货币,啥叫信用;哪个是供,哪个是需。最核心的就是下面这张图。

货币信用框架下,货币是供,信用是需。
货币对应货币政策工具,即法定存贷款利率、法定准备金率、公开市场操作。这三项都是央行说了算,央行通过货币政策工具来调节市场上的资金供应量。比如央行通过降低法定准备金率,商业银行必须放在央行的钱就少了,这样再通过信用派生,市场上的钱就多了。这里要特别说明的是,货币对应的是央行的目标,央行的愿望,是央行希望通过货币政策工具来调节市场上的资金量,但实际上能不能达到效果,不一定——这就是很多研报说的货币政策传导是否顺畅的问题。
信用对应的指标董老师说了3个:M2、信贷和社融。我们看下M2的定义——M2是现金加上企业存款、居民储蓄存款以及其他存款。它包括了一切可能成为现实购买力的货币形式,通常反映的是社会总需求变化和未来通胀的压力状态。我的理解,信用是老百姓手上实际有的钱。
利率是资金的价格。资金的供需决定了利率的价格。举例来说:“宽货币+紧信用”等同于“资金供应意愿曲线上行+融资需求曲线下行”,这相当于资金供给增加而需求减少,利率往往会下行(需要借钱的人不多,而市场上闲钱太多,闲钱只好降低贷款利率,来把钱放出去),债市呈现牛市格局(利率下跌,债券价格上升)。

最后,值得一说的是,其实央行的目标只有两种形态——“宽货币+宽信用”和“紧货币+紧信用”,由于政策传导不顺畅,才有另外两种形态。
参考资料:
董德志 《投资交易笔记(续)》
董德志 PPT《“货币+信用”风火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