你是如何践行极简消费主义的?
查看话题 >消费限制第二月记录:限制的是购买,找回的是自由感。
从今年三月萌发了想法,并且在四月立了一个无敌大的Flag,一整年不购买的东西的计划!两个半月以前立下这个目标后,确实经历了一个短暂的怀疑期,但转眼五月即将过完,这两个月的“消费限制”却没有想象中那么困难,应该说已经步入正规。
上周,跟新周刊的编辑聊了一会儿关于消费限制这个话题,其中也让我加深了对“消费社会”的思考,为什么我们在物质丰盈的年代,依旧无法停止购买。大家会把“经济能否无限增长”作为一个议题去讨论,经济学是我的知识盲区,但每当听到有学者对着“经济无限增长理论”侃侃而谈时总觉得有那么一丝荒谬性。无疑,商人与市场是在追求经济的无限增长的,大众被强势的卷入到其中一环,我们被开发出千奇百怪的需求,只为了满足市场的增长率。
每每跟朋友打电话,大家共同抱怨的主题都是“工作”“工作”“工作”。我们被经济无限增长的理论,裹挟着进入一种境地,即伴随着科技的发展,效率的提升,人类工作的时间却前所未有的增加了,996成为常态,007扑面而来。我们中的大部分人,已经很难对工作和生活的部分进行切割。背后的逻辑,是值得我们好好考虑的东西。
伴随着工作时间一起增长的,是我们的购消费欲。不断的工作,不断的购买,使经济无限增长理论形成一个完美的闭环。但除此之外呢,这样的生活方式让我们获得一种平静而稳定的满足感了吗?过度的购买并抛弃的行为,对环境的负面影响有被商家提及吗?
我记得曾经流传过一个说法,你花出的每一笔钱,就是为你想要创造的世界投票!那么现在,我也是在以一种不购买的方式,去选择自己想要的生活方式。
一、 四月消费小结:
为了更具有普适性,所以消费小结以百分比的形式进行总结。
存款占比:35.55%
还贷占比:44.44%
生活支出:20.01%
其中生活支出中,除了吃饭、交通、人情以及生活服务外,四月的开支里还有一部分的消费信用贷需要偿还(花呗、白条免息的数码产品),整个四月购买的实物有:花盆两只、堆肥桶一个、HDMI数据线一根。

这一整年的消费限制尝试,并不意味着除了饮食之外的东西一文不花。
“限制消费”的第一步是梳理生活,每个人可以根据自己的需要制定一个“规则”,具体包括哪些东西可以购买,而哪些东西不可以购买。这个原则很重要,因为很多时候想要买东西这个念头,并不是经过深思熟虑的,而是忽然之间冒出这个想法,这个时候要做的就是去跟自己设定好的消费准则进行比对。如果属于“不可以购买”的物品,直接否定。
其次就是“更聪明的购买”:如果是“可购买”这一类的物品,也需要认真做功课,毕竟现在市面上的同类型产品数不胜数,更聪明的购买就是去找到那个自己最适合,在条件许可情况下最称心如意的物品。找到真心实意喜欢的物品,爱惜的使用,延长其使用年限,最大程度的去感受物质带来的愉悦感。
另外,我所践行的生活方式,其最终目的也不仅仅是为了存钱这么一个目的,节省并不是完全不花钱,而是给自己制定一个让自己感觉到舒适的标准,在此基础上将生活精简至必要状态。我要的是把生活的重心放到物质以外的地方,转向生活的本身,不是为了节俭而苛刻生活。我们追求的是通过理性节俭,有所结余的同时生活的质量以及幸福感能有所增长。
二、不购买的日子,是对过去生活方式的一种全面反思:
关于消费这件事,在选择跟它保持一段距离之后,才惊觉我们这一代人是在广告的轮播,商家的宣传下培养起来的消费机器,我们不断工作去喂养自己无限增长的购物需求,舍本逐末的在商家广告的操控下,成为经济增长的一环,把快乐变成标签上的数字,把占有物质当作幸福来源,以至于离内心的平静越来越远。
那消费主义到底有哪些问题呢?这个展开论述的话,是几篇论文都写不尽的内容,我尝试着简要总结一下:
1、消费可以在一定范围内带来快乐,但是过度的消费只会让快乐边际效益递减。你无法靠消费这件事持续的快乐着,物质富足产生的空虚,不能靠进一步的物质消费来填补。
2、消费主义常常给人一种买了某种东西问题就能迎刃而解的暗示,而单纯的依靠消费行为并不能解决问题的关键,它只是帮助你去逃避自己需要面对的问题。
3、很多消费需求其实是商人和广告制造出来的,消费成为塑造自我的手段;
4、不懂节制和延迟满足,带来的是一种低层次的快乐,也是一个加速坠亡的过程。
5、聪明的购买,克制的购买,然后好好利用,才能享受到物质带来的愉悦感。
6、不断的购买然后丢弃的过程,对生态以及地球来说是一种负担。
7、我们也没有那么大的胃口去消化自己占有的资源。
三、消费限制后自己生活发生的一些变化
开始消费限制之后,很多朋友很关心的问题是,这期间你获得了什么?其实我不用“收获”这个词,而是“找回”或者说“转变”。
1、存款
最直观的改变莫过于开始看得到存款了,对金钱的概念更加清晰了。存款能带来的安全感,比起购物带来的快感,更加稳定和细水长流。
2、思维模式的转变
过去总有一种“金钱可以解决大部分问题”的思维,而开启消费限制之后,我开始尝试用“不花钱”的办法去解决问题,比如尝试与人合作,学习一项新技能,享受动手的乐趣。我开始学着动手去修复那些身边的物品,比如向懂一些水电的同事请教如何更换水龙头,在另外一个同事的帮助下把闲置的布料缝制成手帕,尝试通过简单的工具修复已经破损的物品。其中不仅仅是技能的交换,也是人际关系建立的一环。
3、惜物
开始消费限制后,也让我把更多的注意力转移到那些“已经拥有”的物品之上,而不是把目光放在盯着那些没有拥有的东西上,我学会了“惜物”,停止不断购买杯具、餐具后,我发现那些父母辈三十年前购买的咖啡杯、玻璃杯在时光的沉浮下透露出不一样的美感。学会珍惜身边的物品,重新发现它们的价值,其实也能让人感到物质带来的愉悦感。


4、更少焦虑,更多轻松
物质带来的“焦虑”减少了:在“不买东西”的同时,我在做一件事就是,弄清楚自己的真实需要,比如我开始计算我多久可以用完一瓶洗发水,多久能消耗完一桶洗衣液,同类型的物品有多少件。以及自己的衣服、文具、书籍,一次彻底的梳理之后,认真的记录,对物质匮乏的焦虑感会减轻很多。去享受物品的整个生命周期,而非只让他们发挥一半的价值。
没有了物质的束缚之后,反而可以开始一种更加轻松的生活。



5、娱乐方式的变化
不可否认,过去我把购物当作一种释放工作压力的方式,花很多时间在购物网站上,在优惠信息推送网站上。而选择“消费限制”之后,把这部分精力用来做一些对自己更有价值的事儿,但同时它们也能很好的帮助释放压力。这段时间里,我开始琢磨种植,并且观察记录自己植物的成长,五月之后,之前种下的无尽夏、矮种向日葵、樱桃萝卜悉数开花结果。过去会买鲜切鲜花,这次我把自己种下的绣球切下送给朋友,比起直接购买鲜花,更有意义。




另外,我开始关注起食物,选择当下新鲜的当季水果而不是外出胡吃海喝。这些都给我带来了意想不到的乐趣,换言之,我对那些快速就能达成快感的东西开始不那么感兴趣了,开始享受生活的“过程”。这些东西是不耗资或者较少耗资的,那些不用花钱就能达成的快乐,感觉更真实也更长久一点。


6、成就感
在对抗自己的“欲望”上获得了一点点的成就感;大数据的精准投放,几乎可以把你最想要的、可能想要的东西放在你面前,用李佳琪式的口吻在你耳边狂呼,买它买它!几乎没人提醒你,“想要”和“需要”实则大相径庭。我不再一股脑的对别人的安利,网络的营销,精致生活的表象一股脑的接受。即时在这一个多月的时间里,想要买东西这个念头还是会接二连三的出现,但每一次克制住购物欲望的时候,其实就是更加了解自己需求的一个过程,慢慢就有种在玩游戏时抵挡住敌人攻击并获得一个奖章的成就感。
7、萌发了环保观念
开始关注一些对环境更友好的事;意识到不断购买物品是一个不断制造垃圾的过程,不购买东西的日子里,我慢慢开始关注那些对环境更有好的事。比如我开始尝试的“减塑”生活方式,减少塑料制品的购买和使用;另外我开始尝试“堆肥”,把厨余垃圾变成肥料去改善土质。这些事很微小的事,不值得跟谁炫耀,但这让我感觉很好。
开始实践堆肥,减少物品的购买消耗,并把制造的垃圾尽可能的以回归自然的方式进行处理。


后话
关于自己一整年消费限制的尝试,带有一些实验性质,我会以一个月一次的日记的形式持续的记录这个过程,其中可能涉及到一些关于购物观念的转变和生活方式的变化。
我预感其中肯定也会有许多无法预知的困难,但总之,先试试吧!
第一月:计划一整年不买东西,第一个月实践体会!任意门:https://www.douban.com/note/760809011/
有关“惜物”和“物尽其用”:当我们在探讨“物尽其用”时,我们在讨论什么?任意门:https://www.douban.com/note/738818371/
最后,欢迎加入“JianSu生活”小组,一起分享和交流自己的生活感悟:https://www.douban.com/group/689456/
第三月的消费限制记录来了,经过两个月的消费限制,第三个月可以说是成长最大的一个月!这个月我神奇的发现消费不再成为一件有诱惑力的事,直达链接👇
消费限制第三月小结|超额消费脱坑记!任意门:https://www.douban.com/note/76807194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