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于后(司)母戊鼎的传奇轶事
后母戊鼎,作为我国先秦时代青铜礼器的典范,除了荣获史上已知“最重青铜器”殊荣之外,此鼎从“入土到出土”都恰好历经人世间风起云涌之时,其“鼎”生亦可谓跌宕起伏,我不禁怀疑:自己居然在磕一个鼎的八卦?
当然此“后母”非彼“后母”,但有的确和我们理解的后母有点干系,拿起小眼镜,我们先从出土开始扒起~

01 出土轶事
话说1939年的某日,一考古队来到河南安阳一吴姓人家。
考古队:您好,请问能挖您家祖坟吗?
村民:???
其实考古队不是“挖坟”,而是发现该户人家的坟头下面可能会有“神物”出没,但毕竟这位置有点emmm……,所以不得不去求合作。
当然,最后祖坟是没挖成,考古队颗粒无收败兴而归。但是,这不妨碍那户人家被傻了吧唧的考古队提了醒!
于是自家人挖了自家坟(手动滑稽.jpg)
一铲子下去,坟没了,出来个大鼎!
祖坟:哪个毛孩子敢动我?!
鼎:呵。
祖坟:嘤嘤嘤,祖祖租祖宗,我错了😞
其实说是考古队并不准确,是当时地界频繁出土文物以致有大量探宝的人出没,而挖了自家坟头的吴姓人家也并非自己一人挖的,而是动员了全村十多号人一起作业。
总而言之,鼎是被意外挖出的,而在那个动荡的年代,出土的宝贝甭管是什么宝贝,自然是逃不了被“卖”的命运,于是大鼎迎来了流亡生涯。
02 流亡坎坷
挖出来了,自然要卖了换钱,不然村民们辛辛苦苦不惜把祖坟都挖了是作甚?而怎么卖就成了问题,毕竟……这半人高的大煮饭锅太沉了,不好出手啊。
具体有多沉:832.84kg,相当于一个普通客梯的承重啦!
言传当时有个古董商听说了要买,但前提是把鼎切切割,真·大卸八块运输(也有版本是十块),于是村民们就各种工具齐上阵,然而最后只搞掉了它的一个耳朵,加上出土时就少了一个耳朵,所以它就变成了“秃”鼎。
虽然也有说两个耳朵都是村民死磕磕下来的,但面对此鼎的“强悍”,此时的我只想说一句话:即便过去3k年,你大爷还是你大爷!
此时又赶上鬼子进村,村民们大鼎没出手成,只得把它埋入土里。从此大鼎“二入土”,也幸好因此躲开了日军的搜查,但也从此蛰伏多年。
1946年,获悉此事的安阳国民政府将它挖了出来送给老蒋祝寿,从此蛰伏多年的大鼎再次重见天光。
PS:老蒋很开森,还和它拍过合照,此时的大鼎双耳还是秃的。(可能也是一种般配?)

话说这鼎不是跟了老蒋,那免不了后来要被跟着带去台北,然而这个鼎却没有被带走。一时间说法万千,然而后来有人专门去台北找负责人考证,发现实际就是忘!带!了!
不过也因此这个大鼎有幸留于内陆,现在两个(假)耳朵都修复了,可以在国博看哦~
03 命名风云
小时候看电视节目、教科书都叫“司母戊鼎”,现在变成“后母戊鼎”还是有点缓不过来……尤其是“后”的叫法,作为一个现代人你让我不想歪还是很难的 = =
首先鼎内壁有“司母戊”三个字是确认的:

起初比较主流的说法是“司”通“祀”,即祭祀“母戊”。而“母戊”考古学家们一查,恰好是商王文丁之母的庙号,即“司·母戊·鼎”所以可以翻译为“这是商王文丁为祭祀母亲所铸的鼎”。
后来又出土了“后母辛鼎”,发现其形制、纹饰和铭文风格均与本鼎一致。这个叫法中“司”通“后”指“王后”(古代的奇葩习惯,字可以正反写🙄),即“司母·戊·鼎”,直译就是祭祀“商朝王后(我)母亲戊的鼎”。历史学家一查,“辛”和“戊”恰好都是商王武丁老婆的庙号,于是读为“后”的命名方式就变得主流起来。
04 入土八卦
咳咳,重点来了🙂
既然是祭祀自己母后的鼎,那么建鼎人毋庸置疑是母后的儿子。但在谈武丁的儿子们前,我们先来科普下大鼎的用途。
殷墟是中国商朝后期都城遗址的简称,殷墟王陵遗址是殷王室祭祀先祖的一个公共祭祀场地,而后母戊鼎是在王陵的东边出土的。所以说这个鼎可能是她的陪葬品,也可能是后来为了祭祀她再建的。
而武丁的三个儿子(按出生顺序)祖己、祖庚、祖甲中,祖己死的很早,故人们猜测这个鼎可能是后来当了皇帝的祖庚或祖甲建来祭祀她的。

然鹅,此鼎可是“儿子思母系列鼎”里最大最豪华的一款,居然不是为了纪念亲妈?真的有点说不过去……而且在当时的周祭谱中,妣辛作为直系先王祖甲之母是第一个受祭,妣癸作为旁系先王祖庚之母次之,妣戊作为未即位太子孝己之母排在最后,所以祖甲给妣戊建的鼎最大貌似也不太合理?
于是我又查了关于武丁老婆的故事。
武丁有60多个老婆,三个正牌王后:妣戊(妇妌)、妣癸、妣辛(妇好)。
老三祖甲确认是妇好生的,老大祖己并无明确记载,但据《太平御览》卷八十三载“殷高宗有贤子孝己,其母早死(《尚书·毋逸》《竹书纪年》作妣戊),高宗惑后妻之言,放之而死,天下哀之。”可知,老大祖己的母亲是妇妌的概率还是很高的。
但是,“高宗惑后妻之言,放之而死”是个什么鬼?我好像嗅到了八卦的气息~
所谓“孝己”是因为这孩子特别的孝顺,所以大家称之为“孝己”。他有多孝顺呢?每天早上起床五次去看父母睡得如何(如果我是父母估计会被吓死😱)。
这大哥作为长子按规矩是下一任王储,同时他又很孝顺深受父皇武丁宠爱,可谓顺风顺水,然而他的后母妇好看不惯了。
说起这位后母可是个贼NB的大姐,看看百科上的评价“中国历史上有据可查(甲骨文)的第一位女性军事统帅,同时也是一位杰出的女政治家”就能知道,这为姐姐绝对不是吃素的(看雕塑也长得很美哦)。

祖己后来失宠郁郁寡欢之时正是妇好权势最旺的时候,且不谈其英年早逝背后有没有秘闻,但祖己失宠和妇好想要里自己娃上位是绝对有关系的。
说来非常神奇的是,妇好虽然很努力的在搞事情,但她儿子祖甲却并不想僭越。后来祖己自己挂了,祖甲为避免自己“被迫”上位不惜出逃流落乡野,待到继位的哥哥祖庚也离世后他才回来再继承王位,算得上是皇位纷争里非常难得的好弟弟了。
故而也有说法认为这个鼎是妇妌死时的陪葬品,或者是祖己还活着时(他权势最旺时期)为她而建,我个人觉得这个说法更站得住脚一些。
然而无论是哪个观点,我都是要吐槽一下这个“后母梗”,不仅与“司母”呼应,又是古今中外通用名梗😂上到皇庭贵族、下到市井小人,就连童话都不放过……正所谓有人的地方就有斗争,真是世间不变的真理啊!
2020.05.24 日曜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