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查令十字街84号》:书籍是最好的怀念方式
你们若恰好路经查令十字街84号,请代我献上一吻,我亏欠她良多……

《查令十字街84号》这本书应该很多人都知道,是美国女作家海莲·汉芙创作的书信体小说,它被读者们奉为「爱书人的圣经」。
查令十字街84号,位于伦敦,是一家名叫“马克斯与科恩”书店的地址,故事要从一封从纽约寄来的信说起。
一、一封从纽约发往伦敦的信
穷困潦倒的女作家海莲非常喜欢英国文学,但是在纽约无法买到她想要的书籍,而且这边价格昂贵。
她在无意间看到《星期六文学评论》有旧书店的地址,于是她就按照上面的地址,给位于伦敦查令十字街84号的马克斯与科恩书店写了一封信,求购一些绝版图书。这天是1949年10月5日。
20天后她收到书店来信,也看到了梦寐以求的书,海莲心里抑制不住的喜悦,而且那些书仅需要5美元,比纽约书价便宜太多。
但是将英镑换成美金,对她来说是一件极其困难的事,所以她请求书店老板下次帮她把书价直接换算成美金,而书店老板弗兰克也非常热心地答应了,在下一次寄书的时候,贴心地帮她仔细折算好,并准备英镑和美元两种发票。这也完美解决了海莲的购书问题。
从此,海莲一有想要的书,就会让老板帮助寻找。

海莲是个嗜书如命,性格直率、情感丰富的美国女生,她的快乐悲伤、感激抱怨全都跃然纸上。
收到心仪的书籍,她会欣喜若狂、感激涕零。
今天收到你们寄来的书,斯蒂文森的书真是漂亮!把它放进我用水果箱权充的书架里,实在太委屈它。我捧着它,生怕污损它那细致的皮装封面和米黄色的厚实内页。看惯了那些用惨白纸张和硬纸板大量印制的美国书,我简直不晓得一本书竟也能这么迷人,光抚摸着就教人打心里头舒服。
收到不好的书时,会愤怒吐槽,有时还会捎带着顽皮地痛骂弗兰克一顿。
这算哪门子新约圣经啊!
好心替我转告英国圣公会诸公,他们平白糟蹋了有史以来最优美的文章。是哪个家伙出馊主意把通俗拉丁文圣经整成这副德性?他们活该都下十八层地狱,你记着我的话准没错。
这哪是佩皮斯日记呢?你倒是给我交代清楚!
这本书根本不够资格称之为《佩皮斯日记》,这只是哪个没事找事做的半吊子编辑,从佩皮斯日记里东挖西补、断章取义,存心让他死不瞑目!
即使看到海莲的抱怨,书店老板弗兰克也并不生气,性格直率的海莲反而深深吸引了他。他不断在英国各地奔波,帮海莲去搜寻她想要的书,一有好书就会立马告诉海莲。而且每次回信都把它当成工作的一部分,认认真真地完成。

其实除了弗兰克爱读海莲的信,书店的员工都非常喜欢读她的信,喜欢她真挚、热烈、激情昂扬的语言,丰富的情感。
海莲从邻居布莱恩那边得知,伦敦每一户每个星期才配给到两盎司肉;而每个人每个月只分得一只鸡蛋!知道伦敦物资紧缺后,虽然自己手头也不宽裕,但她还是毫不犹豫给书店的店员们寄来火腿、鸡蛋和香肠,让他们吃到很久没有见过的“完整而大块”的肉。
在接下来的日子里,海莲源源不断把食物寄到马克斯与科恩书店。
她的慷慨大度给书店的工作人员带来了珍贵的美味和欢乐。
为了表示感谢,弗兰克以书店的名义给海莲赠送了一本《伊丽莎白时期情诗》,海莲之前一直想买一本情诗集。
海莲刚好在生日那天收到这本书,非常激动,还希望他们直接把题签在扉页上,而不是卡片上。
我喜欢扉页上有题签、页边写满注记的旧书;我爱极了那种与心有灵犀的前人冥冥共读,时而戚戚于胸、时而被耳提面命的感觉。
或许真正爱书的才会懂得这种心心相惜的感觉。
书店员工塞西莉偷偷给海莲写信,说书店员工都好奇海莲的样子,觉得她是个年轻成熟时髦的女人。
而海莲告诉塞西莉,自己其实是个住在老公寓白天不供应暖气的穷作家,但她非常喜欢英国文学,向往伦敦生活,并急切希望塞西莉告诉她关于伦敦的一切。
塞西莉给海莲寄了很多照片,希望她省点买书的钱,来伦敦玩。
通过书信,让这些未曾谋面的陌生人变得如此亲密,海莲的慷慨大度也让书店员工把她视为亲人,他们也用各自的方式回报着海莲。
二、二十年来,81封信
海莲因为买书,跟马克思和科恩书店结下了奇妙的缘分。在一封封真挚的信中,在一次次买书、找书的过程中,在一次次互赠礼物中,海莲跟书店老板和员工的感情愈加深厚。
兢兢业业为海莲找书的弗兰克更是成为了海莲的知己,海莲曾在给弗兰克的回信中表示:这个世界上了解我的人只剩你一个了。
的确,弗兰克和她一样,都是爱书之人,他懂得她对书的挚爱,知道她喜欢书的类型,总是尽所能去满足她对书的挑剔要求。对弗兰克来说,为海莲找书,是一件幸福的事。
他们从聊购书,到分享对共同喜欢的书籍的感想,到聊些琐碎生活小事,聊战后的林林总总,彼此鼓励。
海莲的每一封来信 ,信上的每个字,弗兰克都会认真读完。
弗兰克喜欢海莲的文字、喜欢海莲的思想、喜欢海莲的性格、喜欢这个和他精神契合的女子。
但弗兰克是个有家庭的英国绅士,所以他始终没有越过底线,对海莲的回信总是彬彬有礼,温柔谦卑。

弗兰克之前在信中一直称呼海莲为「汉芙小姐」,在海莲的要求下,弗兰克才把称呼改成「亲爱的海莲」,那天刚好是2月14日。
亲爱的海莲:
我也十分同意,该是我们都摒弃无谓的“小姐”“先生”敬称的时候了。不瞒您说,我本人实在并不像您长久以为的那样既木讷又严峻。只是我写给您的信都必须存放一份副本作为业务存档,所以我认为行礼如仪似乎比较妥当。不过,此封信既然与书店业务无关,自然毋须顾虑副本、存档的问题。
……
我实在不知该如何回报您对我们的不断付出。我所能做到的,只是当您确定访问英国时,橡原巷37号将会有一个房间,可供您无限期地住宿。
全员共祝您一切美好
弗兰克·德尔
从称呼的变化,可以看到,弗兰克和海莲真正成为密友,弗兰克非常希望海莲能来伦敦看看,并为她免费提供住宿。

就这样,从1949年到1969年,这信一写,就写了二十年,一共81封信,而海莲也从书店买了50本书,写信也成了海莲生活重要的一部分。
这么多年,无论是书店的老板弗兰克、还是弗兰克妻子、或其他店员,又或是店员的邻居,都特别期待海莲能来伦敦,与他们相见,因为海莲的慷慨馈赠,他们都心怀感激。
海莲不是没想过去伦敦看看书店看看他们。在她终于有了自己的积蓄时,她的牙逼着她留在了纽约。天价的看牙诊疗费,把她的积蓄掏空,无奈的她只好一次次推迟去伦敦的行程。
三、《查令十字街84号》的出版
1969年1月,纽约冬天很冷。
晚归的海莲在电梯里,她发现在那一大堆账单之间,有一封薄薄的蓝色的从伦敦寄来的航空信封。那封信似乎有些异样,她没太在意。
夜深人静之时,她打开此信,才知道,弗兰克已经过世了。
他因患急性盲肠炎,于1968年12月22日不幸去世。
弗兰克走了,那个她兢兢业业帮她找书的人走了,那个懂她的挚友走了,海莲悲伤不已。
更遗憾的是,直到弗兰克走了,海莲还是没去一次伦敦,还是未能跟弗兰克见上一面。

后来,弗兰克的妻子诺拉在回复海莲慰问信时说:“不瞒您说,我过去一直对您心存妒忌,因为弗兰克生前如此爱读您的来信,而你们俩似乎有许多共通点;我也羡慕您能写出那么好的信。”
诺拉恐怕早已察觉出丈夫和海莲不同寻常的感情,但那是爱情吗,或许是,又或许不是。
我觉得那种感情是超过友情,又不同于爱情,心灵上的相通,精神上的契合,有时连爱情都做不到。
海莲在最后一封信里写道:
卖这些好书给我的那个好心人已在几个月前去世了,书店老板马克斯先生也已经不在人间。但是,书店还在那儿,你们若恰好路经查令十字街84号,请代我献上一吻,我亏欠她良多……
海莲对查令十字街84号,那家书店,那家书店的老板,仍抱有深深的遗憾。

后来,经过弗兰克家人的同意,海莲将他们二十年来的信件整理后出版,就是我们今天看到的《查令十字街84号》,没想到这本书会这么畅销,它一经发售立刻被翻译成十种语言,书中的故事也被人们换以影视、广播等多种方式流传。
1971年,海莲应伦敦的出版商之邀第一次踏上了英国的土地,见到了令她魂牵梦绕二十余载的伦敦城,只可惜那家[从狄更斯书里头蹦出来]的书店早已关门,弗兰克也早已不在人世了。
如今这家书店旧址的墙上,还可以看到这样的铭牌:查令十字街84号,马克斯·科恩书店的旧址,因为海莲·汉芙的书而闻名天下。
四、书籍的力量
这本书,我看了非常感动。
两个未曾谋面的陌生人,因为书信,相知相识相惜。
最后结局虽然抱有遗憾,但也促成了《查令十字街84号》的出版,让我们看到了两个人真挚的情感,感人的故事。
书籍,是人类留存知识和情感的最好方式。
对海莲来说,书的价值超过一切。
“我们活在一个诡异的世界——这么漂亮,又能终生厮守的书,只须花相当于看场电影的代价就能拥有;上医院做一副牙套却要五十倍于此。
唉!如果你们依照每本书的实际价值去标价的话,我肯定一本也买不起。”
圣诞节,海莲收到了书店赠送的《爱书人文选》,特别高兴,她打心里头觉得这是桩不划算的圣诞礼物交换。
“我寄给你们的东西,你们顶多一个星期就吃光抹净,根本休想指望还能留着过年;而你们送给我的礼物,却能和我朝夕相处,至死方休;我甚至还能将它遗爱人间而含笑以终。”
对她来说,食物一下子就能被人消耗完,而书却是可以永远陪在身边,不断给予她精神上的富足。

从精神价值来说,书籍确实是无价的。
可是现在又有多少人愿意花一顿快餐的钱、一场电影的钱去买一本书呢?
或者花一个下午、一个晚上静静读一本书呢?
在物欲横流的今天,这种来自精神世界的治愈却越来越少。
现在所有的东西都追求“高效”,那种“快、短、高效”的课程和知识都颇受欢迎,我们希望所有的能力、技能都能在短时间攻克下来
“一个月提高你的写作能力”
“30天让你瘦下20斤”
……
我们变得越来越急功近利,什么能够给自己带来好处就做什么。

但读书却是一个长期积累、沉淀、升华的过程,很多书在短期内并不能取得明显的成效。
海莲和弗兰克都是对书非常执着的人,为了一本好书他们可以等很久。
一本《项狄传》,弗兰克一找便是三年的时间。这三年中,海莲从未有过去别处买的心思,弗兰克也从未有过放弃寻找的念头。
海莲收到《项狄传》那一刻,激动难以言表:“罗布的插图简直美得令人销魂,托比叔叔地下有知也可含笑瞑目。”
“读书可以经历一千种人生,不读书的人只能活一次。”
其实,我特别羡慕海莲,羡慕嗜书如命的人,因为他们的精神世界是如此富足。
只希望我们都能静下心来读书,享受到书籍带给我们的美好。
勤子的原创文章。转载请联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