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的学画心得
查看话题 >一个非科班出身关于画画的干货分享
Share给喜欢画画的同学一些多年总结的干货,也给自己一个review总结,本文没有绘画技巧,更多在经历的变化和探索中的一些成长,欢迎专业的大佬指点交流!
重复的7年
有一天坐在我妈的自行车后面,路过文庙,突然看到了文庙的一条学画画的招生简章,我妈直接问我,要不要去学一下画画,就这样我没多想一口答应了,那时的水平应该在幼儿园画圆圈和按颜色排放蜡笔的阶段。这一年我大概在10岁。
到文庙路小学报道的第一天,我妈要上班,邻居奶奶正好也要去文庙,就顺便把我带上了,我非常怯生生地上了第一节课。第一节课老师想看看我们水平,什么都没教,让我们自由发挥,不过她嘱咐了一点,在画的素描的时候要一笔一笔画,别磨铅笔,然并卵我听反了,好奇画画为什么要用铅笔磨,磨就磨呗,于是基本磨了一张画。结束的时候,我就听到其他同学说,她第一次画得好好啊……但我还是挺无知的,不知道画得是好是坏。

之后的每周日下午,我都会按时在父母陪同下,去文庙路小学画画,一坐就是一下午,至少3、4个小时,当中偶尔休息。这样的节奏一直持续到高一。前面几年学素描,后面同步学水粉。素描从几何石膏,到静物,初中时开始石膏头像。我不太喜欢水粉,一直会把颜色弄得很脏很乱。

如果要总结这种应试画画兴趣班学到的特征,就是7年的耗时太长,作为兴趣去玩有时间也可以培养,但是我对绘画的思考总结是不够的,每次只知道重复画,老师如果偶尔点评我会领悟得非常快,也不讨厌所以可以坚持。我小时侯也买过很多素描书,都是大同小略,但是对于希望快速领悟绘画要点的干货,非常推荐一本书《素描的诀窍》,比我小时候学得任何一本书都值,并且会减短你自我领悟的耗时。哪怕我已经经历过打基础的阶段,仍然受益匪浅,这本书完全继续打破你的界限,掌握一些技巧和规律,而不是思维定势,其实你可以画任何东西。
所以如果你并没有经历太多的学习和训练,从0基础开始,非常建议可以跟着这本书的节奏和思路,但是重复的练习仍然是必须的。
走弯路和试错
大概是10年前把,我还在读大学,基本上每周都会买一沓《外滩画报》(不过现在早已停刊),然后找里面喜欢的素材画画。那时外滩画报刚出来没多久,每份只要3元,对大学生来说算是很便宜了,而且厚厚一本分量素材十足。从时尚资讯到人物采访,从各种最新潮物产品到展览资讯分享,并且有大量奢侈品和护肤模特素材。所以有这本杂志是我的灵感来源的一部分,没有感觉或者不知道看什么的时候,手里至少能有一本随便翻翻的内容。

不过有些内容素材,我会画得很丑,画得让自己非常不满意,甚至没法看,这时候就会感到很痛苦。这个时期还挺长的,而且期间心态浮动也很不稳定,唯一稳定的是我对这件事情内心无比的坚定会做下去。我曾经也思考过为什么画的那么痛苦的原因,有一部分是因为对自己的画出来的结果期望远高于我实际水平,一旦达不到,就会感到很失落。这其实是个非常不利于自己心态稳定的一个因素。理想的做法有一篇TED的文章有提到过,《5 irrational thinking patterns that could be dragging you down — and how to start challenging them》,划重点的部分就是请避免对自己非黑即白以偏概全的下定义,多给自己有意识地留有一些客观的评价的余地,简而言之就是对自己好点儿!!!这对于你建立信心很重要,不论是在画画还是在其他事情上都是如此。何况我还是个非科班的,至于对自己那么严苛吗?有些扯远了。

当然还有其他的一些素材,包括当年很潮的《Milk新潮流》(现在看着已经没啥感觉)、草莓音乐的各种乐队海报和乐队brochure的介绍、《new york story》摄影集、音乐杂志上面一切看上去有画的感觉的内容。
来直接share下实际的绘本,可以直接看到这个试错成本和弯路走成什么样,现在看来有点惨不忍睹,但是偶尔翻翻看到这个过程也很有意思!
早年漫画临摹时期2012

不堪回首的作品-刺绣红涂鸦本时期(2012-2015)






突破:尝试一支不同功能和材质的笔和画画方式
这本本子期间的风格其实是有一次变化的。
有一次我在福州路买了一支两用画笔,一头粗一头细。所以画的效果从单一的粗细变成有粗有细有对比,这是个很容易出效果的方式,就像“无对比不设计”。
从尝试这支笔加这幅画开始,我能感到自己在哪方面突然被打通了一下,画画更加随性了,哪怕画坏、画错、画得很丑都没有关系,何况也没难看到哪里去,也不用交作业,那为什么那么焦虑不安不满足呢。让我突然想通的一点是:为什么我那么害怕失败而没有表达出全部,甚至在生活方面也是如此,所以我之前是一直很挣扎地被自己限制着,而不是别人。

其中非常关键的一点在于你是否一直在打破,而不是在重复。但是有意识的重复练习会帮助你打破自己,如果你非常善于思考和总结,这个速度会更快。
稍微能看看的作品-Try Your Dream涂鸦本时期(2015-2018)
第二本涂鸦本,我买它的理由很简单,那句“Try Your Dream”非常简单而实在地打动到了我。每次买画本的时候我希望是以1年1本的速度结束的,但实际完成都是拖延花了至少2年的时间,虽说借口是平时上班忙加班多,不过反思下自己的效率也确实不够高,不够自律,不够有意识。






画到这个阶段,说实话,我自己依旧是迷茫的,可以看到之前风格的一些变化,但是我依旧看不到接下来我会往哪个风格去发展,可变性太大,但是觉得这又不是我能力的全部。另一点让我焦虑的是我是否要对画画这件事情有更多的期待,比如是否可以用它来赚钱,怎么赚钱?现在想想也是庸人自扰,因为明显时机未到,那时也有稳定的工作,并且再一次对自己的期望太高了。
那个时候我遇到的瓶颈和思考的思路基本上是:我小时候一直在画画,对手绘的技能和专业的比,谈不上多好但也完全有基础。那时候我一直关注微博上很多关于设计的海报,有日式的欧美风格的,一眼看去就很喜欢,很想自己也能做出来,但是我不会用软件!也不知道这样的海报效果是如何做出来的,同时还没有认识过一个同行可以交流互相学习。这是让我作为一个外行感到非常被动和落后的地方。
我的正式职业是hr,18年的时候,公司发生了比较大的变动,一些公司历史原因发生了变故。这个变动让我毅然决定我肯定必须要辞职。但是辞职做什么,我没有多想,在自己内心一直想的一件事情仍然是我是否要转行去做画画相关的工作?那个时候我问了下之前学过互联网技术的同事,介绍下就直接报了一个学习设计的课程,其实是从基础GUI学到交互设计。心里想着学完之后就可以直接转行试试了。(避免广告,在此就不介绍学校的名称了)。
裸辞去学设计
这件事情我在翻自己微博历史记录的时候发现,在15年的时候我写过一句话:“什么时候能够可以裸辞去学设计”。看完惊讶到我自己了,原来这是我潜意识一直想做的事情,也许是之前时机不成熟,所以隔了3年之久才去做。18年我刚辞职后心情非常愉悦,看到别人的作品集,一心想着说不定在我学完之后我可以比他们做的更好。
在班级里我年纪算是比较大的,但是我基础很好,会手绘。上课的节奏不比我上班轻松,朝8晚9,最前期学的是PS和AI软件功能,后面是平面设计、UI、UE交互。上到平面设计的时候我差点要感动哭了,老师之前是4A公司的设计总监,我发现做设计的很多原理和搭配都太有意思,为什么自己那么晚才接触到,并且我可以非常get到重点的完成作业。

从经历到UI和交互阶段的时候,我基本上发现了自己的偏好。就是我对视觉设计的一切都很有兴趣并且更加愿意去学习去拓展,但是对于UI和交互,需要逻辑性的工作,我的头脑并没有太大兴趣,但是仍然按照进度硬着头皮把它们学完了。意识到这一点之后我再次思考了下,这个对自己的定位就是我一定不会进入到互联网公司去搞UI或者交互的,哪怕工资更高。
另外我也发现了一件重要的事:相对于设计,我更喜欢插画!因为设计说白了是严谨的、规规矩矩的、并非大众理解中的是个文艺的艺术家干的活,就比如在排版文字的时候它会需要一个像素也不差的对齐。但是插画对我而言是一个可以表达我自己的工具,它的可能性无限。

所以,我后面该如何对待插画这个方向呢?18年底结课的时候我再一次很焦虑,在面临行业大方向的选择上是焦虑的。在我自己想明白之后,在一个猎头的推荐下,我继续恢复了之前的老本行的工作,但是公司的专业度和同事层面有很大的提升,一度让我的压力不小但也学习提升了很多。
学完软件之后工作期间的一些零散涂鸦



对我影响比较大的2位插画师
说一说我最喜欢的2位插画师吧,风格有很多,不过是否会有共鸣一看她们的作品便显而易见。第一位是法国的插画师Carine Brancowitz,风格细腻到用一支圆珠笔就可以画一整幅画。

第二位是日本的插画师Yuko Shimizu清水裕子,她有着非常励志的举动,一度鼓励到我。因为在大学毕业之后的11年,她都在一家东京的大公司担任公关职务11年之久,之后辞职申请了纽约School of Visual Arts的课程。

所以在此期间,我只能在周末空闲之余,寻找些素材,小打小闹,弄弄画画,直到去了趟印度。
我的印度系列插画-2019
这是一次神奇的旅游,说神奇是因为我去过其他地方旅游,比如和众多姑娘一样,日本大阪、神户、京都、冲绳都去过,这些地方也挺好的,风景环境人民素质都好,没有人偷钱包,还帮我捡回过!但是回来后我没有任何动笔和感动的迹象。也许是因为这些城市和上海相像,高度发达也特别之处但没有打动我。但是印度太特别新奇了,完全是另一个国度。撇开脏乱差,建筑风格也完全不一样,也许是可以看到处在贫困地区的人们的生活状态,还是瑜伽的起源地。具体可见日记《印度旅行日记》。
最后我抓拍了100多张照片,筛选一下,有不少可以作为画画素材,不少也是1、2秒拍下其实当时风景连我都没看清,后面这样的乐趣和探索当时风景的过程都我都留给了画画,通过它来感受了那时来不及感受的当下了。






这个《印度系列相册》应该还会不定期地去增加,只要有有时间有意识够自律地去画。我想share的是并非让大家都去印度旅游,而是跟随内心找到自己的兴趣点,去探索去做,别想太多,然后去发现。你会发现很多的灵感素材都是生活带给你的,如果你没有热爱生活,生活也很难照顾你。那些典型的艺术家们,比如最近刚结束的Bob Dylan的Retrospectrum展览,他的很多观点都让我感受到太多的共鸣。
Bob Dylan-活在当下

也许也是这个原因,我不擅长画空的想象出来的东西,对于实际的已经存在的事物反而更感兴趣,因为他们离实相更近。

玩一下Procreate
这是最近无意中看到鲸字号里有很多插画的课程,网上也有介绍装备的,因此集齐了ipad+apple pencil+procreate所有装备。教程有一套9.9元的体验课程,我跟着视频上了三节课,学会了基本操作,后面就开始自我发挥了。

未来的方向还很长,怎么走并没有很固定的套路和模式,但是做我力所能及的事情,少一点胡思乱想和焦虑,应该是最好的对活在当下的解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