叶鸿
541团前身是1944年9月由八路军385旅和林县大队抽调5个建制连组建的第35团,后沿革为中原1旅1团、华中13旅1团、华东独立师1团、华北37旅109团。该团有红军基础,朝气蓬勃,纪律严明,作风优良,战斗力强,有“老虎团”之称,为军、师主力团。
109团(541团)团长青雄虎、王永元(代团长)、王子波,政委范克让、马匡汉,副团长支永胜、王子波,参谋长朱博黑,政治处主任张静波。
一营营长萧朝东,教导员叶鸿,副政治指导员王新卿,一连长麻志高、张世民,三排副排长尹吉友,二连连长何忠贤、段春东,指导员王新卿,副指导员王吉昌、赵元福。一排长陈长斌,副排长段清文、魏海东。三连长王月亮,五班长汪滴浪。二营营长任世哲、杨树岐,教导员马匡汉,副营长陈德荣。五连二排排长崔运中副排长杨绍波。三营长向成珍、朱仿福、副政治教导员王洪川,七连二排长王志斌。八连指导员翟可俊。九连长李贵良。一排长陈发斌,二排长王志兵。炮兵连长孟志新。某排排长靳福系。
彭福礼,陕西省紫阳县人,一九二三年九月出生,一九四九年七月参加革命,志愿军第六十军第一八一师第五四一团第二连副班长。
五四一团二连一排,副排长魏海东,
541团2连2排5班阵地在副排长魏海东,
姚新发,石马乡工农桥人,生于1928年,1949年12月参加革命,后为志愿军541团2营6连战士,1953年5月在朝鲜因战事牺牲。
60军181师541团6连
陆保寿,铺镇乡贺家坎人,生于1930年,1949年参加革命,后为志愿军60军181师541团战士,1952年在朝鲜因战事牺牲。
程志有,老君乡金光村人,生于1929年,1949年12月参加革命,后为志愿军60军180师?541团6连班长,1952年5月在朝鲜新溪郡官村洞因战事牺牲。
段全禄 五四一团三营九连军械上士 大槐树镇涧桥村 曾荣立三等功一次。1951年6月3日在朝鲜战斗中牺牲,
"皮旅"的由来
181师是我军序列中一支具有光荣历史和辉煌战绩的老部队,享有"皮旅"美誉,其前身是1944年9月组建于河南林县的八路军豫西抗日独立支队,支队司令员皮定均、政委徐子荣,下辖第3、35团。1945年2月改为河南军区第1支队兼1分区。同年11月,支队在桐柏整编为中原军区第1纵队1旅,下辖第1、2、3团。1946年6月,参加中原突围,东进苏皖解放区后,改番号为华中野战军第13旅。1947年1月,改为华东野战军独立师,归1纵建制,师长方升普,政委徐子荣。
1948年2月,该师调入华北内线作战,改番号为晋冀鲁豫野战军第13纵队37旅,旅长王诚汉、政委张春森,下辖第109、110、111团。1948年5月,随纵队归华北军区第1兵团建制。1949年2月,改番号为中国人民解放军步兵第181师,归18兵团61军建制,原辖各团依次改称为第541、542、543团。1950年11月,181师调归60军建制。
541团前身是1944年9月由八路军385旅和林县大队抽调5个建制连组建的第35团,后沿革为中原1旅1团、华中13旅1团、华东独立师1团、华北37旅109团。该团有红军基础,朝气蓬勃,纪律严明,作风优良,战斗力强,有"老虎团"之称,为军、师主力团。
542团前身是1943年3月组建的八路军129师新1旅3团、太行7分区基干团,编入皮徐支队后番号不变,后为中原1旅3团。1946年3月白雀园整编时又改为1旅2团,以后沿革为华中13旅2团、华东独立师2团、华北37旅110团。该团战斗经验丰富,作风勇猛,战斗力很强,在多次战斗中发挥了关键性的作用,为军、师主力团。
543团前身是新四军5师一部,1945年11月改为中原军区第2纵队14旅40团,1946年3月白雀园整编时调入1纵1旅为第3团,后沿革为华中13旅3团、华东独立师3团、华北37旅111团。该团历史较老,作风尚好。60年代初期,该团调出,后由原180师538团调入181师改为新的543团。
作为从太行军区走出的劲旅,181师基础好,干部强,作风硬,整体素质高,机动能力强,擅长野战。抗战末期,开辟和坚持了豫西抗日根据地。解放战争中,先后转战中原、华东、华北、西北、西南五大战场,参加了中原突围、两淮、涟水、盐城保卫战和盂良崮、临汾、晋中、太原、咸阳阻击、进军西南等著名战役战斗。抗美援朝中,又首创防御作战以来歼敌一个团大部的范例。战斗轨迹如此复杂、传奇,解放军数百万雄师劲旅中再无第二,这是"皮旅"永远的骄傲。
"皮旅"这个光荣的称号,更使该部一代代官兵引以自豪。早在支队初到豫西时,徐子荣就从当时的社会习惯和斗争需要的大局出发讲过:"在豫西,要宣传和树立我们的一面旗帜,这就是皮定均同志。"所以,豫西的广大群众也都称呼支队为"皮司令的队伍"。后来,支队改为中原军区1纵1旅,参加了震惊中外的中原突围,人民群众出于对该旅的关注和对旅长皮定均的敬佩,习惯性地称呼该旅为"皮旅"。据查,当时中央军委发报以及毛泽东和我军许多高级领导都曾这样称呼过,在两淮战役缴获蒋军74师的内部文件中也有这个叫法。虽非命定的正规番号,但已约定俗成。迄今一说181师是老"皮旅",仍为许多人所熟知。
首任旅长皮定均,在率领这支队伍开拓创业、历险奋战中,善于指挥,功勋卓著,对部队的成长壮大有重大贡献。他骁勇善战、足智多谋、不屈不挠的战斗气质,铸造成部队"不怕死,不怕苦,不畏难,不服输"的精神脊梁。建国后,曾任兰州军区、福州军区司令员。毛泽东在1955年我军首次授衔时,写下"皮有功、少晋中"的批语。中共九大时,他还特意对皮定均讲:"干革命就要有你们皮旅那种不怕死、不怕苦的精神。"1976年7月,皮定均将军在福建指挥军事演习时因飞机失事,不幸遇难殉职。
首任政委徐子荣,善于掌握党的政策和大政方针,团结同志,大公无私,具有冷静细致和深思熟虑的工作作风,对"皮旅"精神的形成具有深远影响。建国后,曾任公安部副部长,是我国公安保卫工作的卓越领导人。
"皮旅"到华东战场后,参加了诸多著名战役,积累了丰富的大兵团作战经验,对运动战有了切身体会和比较深刻的理解,极大地开拓和提高了指挥员的战术思想水平。1948年2月,"皮旅"在邯郸奉命调入刚组建的晋冀鲁豫野战军第13纵队,为37旅,开始转入华北内线作战。当时纵队首长认为37旅是"曾参加过大规模运动战的一支野战部队",因而被视作主力,专门用于重要方向,用于关键时机。
永远高举"皮旅"旗帜
1953年9月,满载战功的"皮旅"奉命归国,恢复中国人民解放军步兵第181师番号,转入保卫社会主义和进行军队正规化建设的新时期。先后圆满完成了国防军整编、营房建筑、担任军事院校教学演习、迎外参观、战备训练、支援地方经济建设、抢险救灾等重大任务。
1969年12月,陆军第181师奉命改番号为陆军第180师,因60军原180师在朝鲜战场上遭受过重大挫折,很长时间内,"皮旅"的干部战士背上了沉重的思想包袱。1984年9月,"皮旅"召开建师40周年纪念大会,决定以师党委的名义,向南京军区和中央军委写报告,请求恢复原番号。
时任南京军区政委郭林祥、成都军区司令员王诚汉等老首长做了不少工作,与"皮旅"有一定渊源关系的叶飞也非常支持,他说:"皮旅是一支老部队,作风很顽强,能攻善守,在孟良崮歼灭国民党整编74师战斗中表现很突出,内部很团结,群众纪律好。把番号改过来很好,不能让部队背上这个历史的包袱,改过来还历史的本来面目。"经过上下努力,1985年1月,中央军委决定将180师番号改为181师。
1985年9月,在百万大裁军中,"皮旅"整建制保留,执行北方乙种步兵师编制。1996年10月,"皮旅"转隶武警部队,改为武警机动师,他们狠抓以"处突"为中心的战备训练工作,部队建设呈现出全面协调、持续安全发展的良好局面,向党和人民交上了一份份出色答卷。
作为一支具有60多年光辉历史的老部队,英雄"皮旅"驰名军内外,在长期的革命斗争和建设中,形成了以顾全大局的奉献精神、英勇顽强的战斗精神、崇尚务实的工作精神、高度凝聚的团结精神、勇于创新的开拓精神为主要内容的"皮旅"精神。新的历史时期,该师又涌现出被国务院、中央军委授予"保持英雄本色的忠诚卫士"称号的某团政委丁晓兵和"丁晓兵精神"。该师所有指战员决心永远高举皮旅旗帜,传承皮旅精神,当好皮旅传人,以时代先锋丁晓兵为榜样,为这支老部队续写新的辉煌。
另据统计,"皮旅"成立以来,先后产生的领导干部中,地(师)级有700余人,省(军)级有100余人,大军区级有9人。王诚汉、郭林祥、李文卿3名上将均出自该部。
下面这张照片是我们师最后一次在办公大楼后面的训练场上开的整编动员大会。会上,当师长宣读这个命令时,台上台下许多人都哭了。皮旅己73年了。现在一八一师的编制撤消了…皮旅群里,许多人都哭了…让我们记住皮旅,记住老部队。不忘初心,继续前行,永不褪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