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何在维思大学绕开无趣的电影课
提前为标题党的行为道歉:自一堆本科的杂事办完就开始在隔离中荒废度日,终日在平板上练枪但是进步缓慢。最近起床感到头上轻飘飘,或许是提醒我得干点实事,就此写篇短文盘点且纪念一下四年里最爱的电影课和更重要的,里面我最爱的电影。很明显这是个主观至上的列表,所以这里的”有趣“和“无趣”很多都是个人偏好。标题说的避开无趣的电影课很简单,只要绕开电影部门的形式分析,多尝试非电影部门的电影课,往往会有意外之喜。正题说完,后面是我经历里最有意思的片段。

*排名不分先后
1. THE BAT WHISPERS, 1930 - The Language of Hollywood, 2016 Fall, Scott Higgins, Film Dept Intro.
Who could miss Shiggins's Soul-Crushing Language of Hollywood when it comes to the 4-year torments of the Wesleyan Film Department? 幸运的是这节片单和教授一样油腻的课程里还是有些清新的东西。Noir导演Roland West如此深爱百老汇舞台剧The Bat以至于他在26和30年拍摄了两部改编电影。片子有亮点,开场从大厦向下俯瞰的坠落镜头完成了从微模型到实景拍摄的衔接,让人怀疑77年星战经典的Trench Run片段的拍摄灵感就源于这里。




当时Higgins拿这部片子分析了舞台剧改编电影时West受到了哪些形式上的约束,诸如被滥用的正面多角色大全景之类。片子的故事,中上层阶级的大乱斗我已经忘得差不多了,但是片中一位代号"The Bat"的乔装大盗据说影响了Bob Kane和Bill Finger去创造传奇的蝙蝠侠角色。令人印象最深的是这位"The Bat"首次登场时猥琐的姿态和廉价的装束令全场学生放声大笑,这也是Higgins课上为数不多的令我从容放松的时刻。

2. CLEO FROM 5 TO 7, 1962 - European Cinemas of the 1960s and 1970s, 2016 Fall, Ulrich Bach, FYS.
Varda的电影不需要我来评说有多好, Cleo from 5 to 7展示了她作为电影作者对于表潜文本和所有可能的视听工具的理解和精准控制。印象更深的是这节课的定位和那位有点尴尬的德国教授。第一堂课,他紧张到汗水把衬衫完完全全浸湿,大片深色的色块布满全身。他现早已经去了Wichita State U,这节First Year Seminar大概以后也不会有。很感激的是这节课为我日后的战后电影学习勾勒了框架,这也是本人少有的接触电影批评(是的,电影部门的多数电影课不会教拍片也不会教真正的电影批评)。第一次念到Mulvey和马克思和萨特等人的写作并应用到电影写作里,本粗人当时在学期快完了才缓过劲来。


3. THE SOCIETY OF THE SPECTACLE, 1974 - French and Japanese New Wave, 2017 Spring, Nathaniel Heneghan, CEAS.
或许是维思曾经有过的最有意思的课程之一。法日新浪潮两线并行带出了美学理念和社会文本上的各异和类似。听到Guy Debord在他的Essay电影“景观社会”里讲“没有比这个长镜头更加虚无的事物了”十分颠覆。拿Debord的理论去阐述消费主义的侵犯在我的本科阶段里几乎百试不爽。上个月在课上用它套贾樟柯的《世界》也还能唬住电影专业的同学们。亲测有效。


4. CRAZED FRUIT, 1956 - French and Japanese New Wave, 2017 Spring, Nathaniel Heneghan, CEAS.
由石原慎太郎太阳组小说改编,弟弟石原裕次郎主演。战后日本特权阶层的青年,二男一女的经典叙事。人物和时代物件之间的互动是亮点;片尾的对峙着实精彩,叛逆的孩子乘帆船谈恋爱,老实的孩子情shā要开马达船。课程介绍的其他一众导演,今村昌平吉田喜重等人不必多言,去看就对了。
只是教授走了。这课也没了。

5. LOUIE + INSECURE + BROAD CITY - Television Storytelling: Conditions of Narrative Complexity, Spring 2018, Elizabeth Traube, Anthro/Film.
如果想深入了解美国电视/流媒体的地理分布和历史进程,同时还想看质量出众的剧集,本人会五星推荐人类学部门的电视剧叙事课。课程会从七八十年代的单元式喜剧和肥皂剧讲起,历经89年Twin Peaks的创新和九十年代由HBO引领的有线电视频道的变革,一直探讨到目前公共台有线台流媒体百花齐放的现象。是一门结合分析播送平台和剧集叙事特性的课程,也是极为少见的教授不属于电影部门也不是校长但是可以算作电影专业学分的课程。虽然不是电影课,但是阅读材料确实帮我理清了很多关于视听叙事的概念问题,比如如何定义Cult,所谓的先锋作品和主流作品的基本区别是不是超越内容和形式的,这些问题在电影部门内的课程几乎不可能被探讨。

除了本人被Sir Patrick Stewart领衔的星际迷航彻底圈粉之外,印象很深的还有一个专门分析所谓网剧的单元。诸如HBO的Insecure和Broad City等流媒体轻喜剧很多是由(无业)大学生自主拍摄的短剧,因为叙事扎实所以在像YouTube或Vimeo等免费平台上积攒人气进而被有线台发掘得以拿到投资发展成剧集。课上看过的Broad City和Insecure的早期原创在摄影灯光上无比粗糙,时长不足四分钟,但是因为喜剧效果出众独树一帜引人注目。比如Broad City最早由两位NYU的毕业生自编自导自演,讲述在纽约生活的邋遢年轻女性的窘迫生活(相信有很多人能relate),典型的笑点有比如暗地里碰头一个dealer买卖完,傻傻问对面有没有名片能拿。

最后聊会儿Louie C.K. 在 MeToo运动里被轰下台之前,这位喜剧人在FX台有自己运营的同名Comedy-Drama。他在剧中扮演自己,一位NYC-based脱口秀演员,同时独自带着年幼女儿的父亲。当时在课上观看了这部Louie的最终集,里面他受聘于并前往一家在(全是乡巴佬)的俄城的俱乐部。自视清高的他在当地南方的种族主义和放屁笑话中水土不服。其中一个片段是他出去散步解闷,在细雨中走到一处郊区的停车场。那里正在举行一个跳蚤市场,循着一段美国内战风的音乐他钻进了一顶白色的大帐篷,里面正是南北战争时期南部风格的cosplay。摸不着头脑的时候,这时一旁一对母女询问他愿不愿意扮演一位邦联将军一同拍照,他推脱不了只得答应...本集对地域文化差异和历史的呈现提供了极有层次的潜文本,但恰巧也是跳蚤市场那样具有随意感的诗性编写令我从喜剧里得到少有的满足感。

6. THE TIN DRUM, 1979 - New German Cinema, 2018 Spring, Leo Lensing, Film Dept.
快要退休的Lensing教授总给人一种全然不在意的感觉。从片单而言New German Cinema是电影部门里数一数二的课程,但是我看着这位老教授总有一种“他十分博学所以看我们就像看一群猩猩,就没有兴趣来把课堂讨论带得更深”的印象。记得当时每次在影院里看完一部作品他都喜欢问我们电影里有什么样的包含镜子的镜头,于是一群人昏睡的学生就有的没的草草凭印象回答几句,过不了多久下课回家,两天后的讨论会上Lensing会炫耀他珍藏的德国新电影的Artifacts,如旧报纸和杂志,导演签过名的书等。轻松愉快的电影课。
课上Schlöndorff和Herzog的电影对观众时常会有返祖效果,痴痴看完了脑子了只有“What" "Why" "How"等疑问的单词。The Tin Drum的时间线始于一战结束止于五十年代,主角是个自三岁起拒绝继续成长,并且用尖叫能震裂物品的鼓手,由当时仅13岁的主演David Bennet在片中完成了一些充满争议的性场景。同在Schlöndorff的小说改编电影The Lost Honor of Kathrina Blum里扮演女主角的Angela Winkler扮演鼓手的母亲。对于有兴趣探讨战后German Guilt的观众而言实属一部大胆刺激的作品。


现在想来对于跟随Lensing教授学习的那段时光还是略有遗憾。虽然在当时花了不少功夫学习德国战后历史和政治去理解他想要传达的内容,但是结课之后一直没能对德国新电影有更深的探索,导致到现在已经忘得七七八八了。
7. THE CLOUD-CAPPED STAR, 1960 - Advanced Global Auteurs, Spring 2019, Swapnil Rai, Film Dept.
2019学年不太寻常。部门内口碑最好的Lisa Dombrowski教授休假了一整年,而平时由她教授的Advanced Global Film Auteurs就成了一位南亚裔Visiting Professor的课程。或许是与她擅长的领域有关,当学期学习的Global Auteurs开始往南亚/南美/女性导演靠拢。当初不寻常的安排现在看来是运气,我得以了解一些平日里很难去关注的作者。事关印度电影,这位教授不屑于讲Ray,在她看来那是位受欧美作者电影影响过头的导演,而在她挑选的本土化的电影作者里,Ritwik Ghatak最令人印象深刻。
作为一名出生在现已是孟加拉属地的左翼电影人,Ghatak的作品往往关注印巴分治背景下的难民。他的代表作The Cloud-Capped Star在去年被CC翻新。印巴战争的背景下,主人公的家庭从巴基斯坦逃亡,而除了她的所有家庭成员,都难以担起生计的责任。影片的情绪在主人公发现自己未婚夫的奸情后达到了一个含蓄的高点。随着她摇晃着走下阶梯,电影利用一阵鞭子抽动的声音,暗暗传递主角内心的苦涩和挣扎。

我个人十分喜欢Ghatak的电影观。在一篇短文里,他梳理了电影作为媒介可能的层次化的表意:
All art has aesthetic relish coursing through multiple layers. People derive the relish from various levels depending on their capabilities of appreciation. Take the cinema, for instance. There could be an unfolding story at the primary level - a tapestry of laughter and tears, sadness and joy. If we delve a little deeper, we find the political and social connotations at play. The mind that probes deeper still sees the philosophical insights as well as those signals that come from the artist’s self-reflection. And the one who goes even further enjoys momentary feelings that cannot be expressed in words. Those moments take him close to something unknowable. - Ritwik Ghatak
简单整理一下,就是文本/感情-潜文本-作者的哲思/反思-不可言不可知的意趣。我太喜欢了。
8. 客途秋恨, 1990 - Advanced Global Auteurs, Spring 2019, Swapnil Rai, Film Dept.
也是来自南亚裔教授的Global Auteurs,许鞍华导演的《客途秋恨》在我有限的观影量内是记忆最深的一部台湾和香港地区的联拍。吴念真编剧,片子作为台港两地新浪潮电影人的合作算是意义非凡。主角晓恩的母亲是日本人,在二战战败归国前不顾家人反对嫁给了一名KMT军官。随着她抚养两个女儿成人,丈夫去世,她决定回到日本看望当初拒绝她的家人。电影正是讲述晓恩决定跟随母亲一同前往日本的故事。作为导演的半自传,片中母亲和晓恩与过去的和解非常动人,东亚的动荡年岁也给予电影独特的厚重感。

9. PEPPERMINT CANDY, 1999 - Modern Korea in Film and Fiction, Fall 2019, Park Hyun-hee, CEAS.
我得承认,自己在上这节课之前对南韩电影一无所知,只是有的没的看了些模版化严重的商业片,几位大名鼎鼎的作者也不知从何看起。很感谢这节课上讨论了也许是我最喜欢的中国导演张律。同时作为韩国电影文盲我终于给李沧东跪了。像这样的电影部门外的电影课程有一好处,就是它会利用该学科已成立的体系去审视这些电影,而这些体系往往比电影部门自带的不三不四的体系要科学和系统很多。Park Hyun-hee教授的课不难,只是课上的讨论质量很吃学生的发言水平。
课程的片单紧紧围绕七八十年代的工人学生民主化运动和guāng州事件,其中多数是文化解禁之后的新韩国电影。有意思的是,在《薄荷糖》前,课上先看的李沧东编剧的《美丽青年全泰壹》。早于李沧东导演的处女作,片子改编于全泰壹的故事,一位年仅22岁以自焚抗议的青年工人。豆瓣的一条长评认为《全泰壹》即标志了李沧东接过朴光洙等导演的火炬继续韩国新电影运动。而《薄荷糖》从受害者到加害者的视点转换与一致的人文关怀恰是印证了这样的观点。同时《全泰壹》片尾主角的自fén与李沧东在17年选择改编小说《烧仓房》有着令人好奇的联结。不同世代的青年有着各自的愤怒,然而李沧东作为一个作者似乎是对这份愤怒带来的自我毁灭的独特表现有他自己的兴趣。

10. XXX - Contemporary East Asian Cinema, Spring 2020, Lisa Dombrowski, Film Dept.
在维思的最后一个学期终于得以上到部门里口碑最好的Lisa Dombrowski教授的课。大二大三时这是我最期待的课程,而这里我没有注明课上最爱的电影也只是因为最终上完这节课时的失落。不要误解,Lisa真是位很棒的教授,我完全推荐上她的课;这节电影部门内唯一的东亚电影课的片单也绝不会令人失望,贾科长鲜有人提起的《世界》,以及洪尚秀侯孝贤北野武等大导的电影都非常惊艳,Lisa阐述蔡明亮《爱情万岁》如何让观众体验人类对亲密关系的向往和欲望的矛盾体是我在Wes听过最精彩的讲解之一。她已经尽她所能在电影部的方法论里挑选有意思的对象进行分析,但是四年兜兜转转下来,这门课给予我一种雷声大雨点小的感觉。

也许是因为阅读部分的疲软,也可能是偏重风格的分析方法,以至于现在我很难马上说出最爱的一部。或许过些时日我会体会到某部课上电影的后劲。如果非要说一部,大概会是《海上花》。作为浙江的孩子,里面的地道吴语会让我回想起过去饭局上被嬉笑烟酒的大人无休止的废话支配的恐怖。几年前我和母亲一起在车上听粤语歌,她和我吐槽为什么吴地方言这么土,而粤语则这么美妙以至于唱出来都很好听。现在破案了,其实就缺个能干的导演。

好吧。四年本科就这么没了。前人挖坑,后人跳。希望这篇草草写的短文能帮助以后来到Wesleyan想要上些电影课的人,不管要不要选择电影Major。