盘点我生命里的“网友”
在2019年4月3日我在豆瓣小组“寻找笔友(电邮)”中发了一篇征友帖,自此以后我常常收到来自祖国大江南江的问候,故而幸得几名笔友通信至今。
常常会被人问及交笔友的意义和动机?在这个网络发达的时代我想最不缺乏的便是兴趣相投的人身处一个群组,不是吗?你喜欢徙步你便会有喜爱徒步的群组,你喜欢摄影便会有摄影爱好者的群组,你喜欢汉服便会加入同城汉服群,而笔友也不过是两个兴趣爱好相投的人的一种交流方式而已。
因为喜欢码字,SO喜欢用文字去结交朋友,这是这些年一直不曾改变的习惯。早在青春期时(2003年左右)我加入过一个叫“中国日记”的网站,网站主要提供注册者发表自己的文字的一个平台,当时QQ空间的日记功能更被网友们喜欢,使用率也更高;为什么会选择在“中国日记”里去写日记呢?QQ曾经一度是交友和沟通的重要工具,QQ好友和现在的微信差不多大多都是现实生活中的家人、朋友、同事、同学等,而我更喜欢畅所欲言无需设防的码字。
“中国日记”据说后面关闭了,曾接到网络管理员通知让我去备份自己的日记。在“中国日记”里结识的几位码字爱好者一直联系至今,其中湖南长沙的姑娘在2018年我们线下见面,在那段青涩的岁月里我们曾靠着文字彼此鼓励着对方,在失恋的那些日子里,在投无数简历后只能等待的那段日子,在初入婚姻彷徨无措的日子里,在初为人母不知所措的日子里,在养育孩子的过程里,在婚姻里一地鸡毛的日子里。另一个法国留学的沈阳的姑娘我见证了她的前半生,跟她丈夫一起留学归来,创建了自己的公司,养育了两个可爱的女儿,时常看到她朋友圈里充实而美满的生活,去年的某一天她告诉我她们离婚了,这些年她俩分分合合终归还是分道扬镳,女儿一人一个,她的朋友圈依然每天更新,有时候是餐食,有时候是运动,有时候是女儿,看上去就像她从来不曾在意过,婚姻也好,生活也罢,都是如鱼饮水,冷暖自知。还有一位重庆的男生,今天还看到他在QQ日记里更新的日记,留言给他:“这么多年你一直在坚持?”这男孩儿早已不是那个少年,已成家立业,有了漂亮的老婆、可爱的儿子,有了自己的训犬基地。我们会时隔一段时间聊上几句,说说自己的生活,吐槽生活的一地鸡毛,也会分享来自孩子带给我们的快乐和崩溃。
去年以来交结笔友二三人,一位是现居北京的80后大姐姐,她的家人都移居国外,她一直守在国内,前两天来信说去她妈妈家待了半下午,在妈妈家吃了妈妈做的饭,躺在妈妈家的沙发上打了个盹儿,大姐姐是满洲人但喜欢汉服,最近在开始学国画,很少看电视,有时间会听心经,有兴趣时也会下厨房做些餐食,日子过得充实且有趣。认识一位沈阳84年的小老弟,有一个两岁多可爱的姑娘,去年一家人在同一时段都分别病了一场,让他瞬间意识到健康的重要性,最初通知那会儿我们会聊点时事,随着他家里部门的事情忙得他无瑕分身,他开始减少了对时事的了解,会跟我吐槽生活的日常。另一位是去年年底才开始通信的深圳先生,他的父亲在2018年因疾病离开人世,2020年大年初一他给我来了信,讲起他看着老母亲孤单的背影泪眼迷离,聊起这些年一直为了工作忽略了对家人的陪伴,今年冬天这场疫情反倒让他有更多的时候陪伴母亲、妻子和孩子。前些天又收到一封笔友的邮件态度真诚,字里行间的真实,没有浮夸的词语,也没有华丽的句子,他简单而详实的介绍了自己及家庭情况,84年已婚大叔,邮件的结尾写到想交一个纯粹的,无所顾及去倾吐自己的笔友,于是我在这月中旬抽了半小时时间回了他的邮件,聊起看《夫妻的世界》的感受,聊读完柴静的《看见》的感受,讲起自己并不是所有的邮件都回复,是因为看到了他的真诚。
我很感谢这些生活在屏幕前的“朋友”,他/她们未曾参与我的生活,却又一直默默地陪伴着我,在那些夜深人静需要倾吐内心压力的时候,在那些工作上里遇到烦心事怕家人担心而不敢吐槽的时候,在那些心里有着美好愿望并坚持着去尝试却害怕身边人嘲笑的时候,在看不惯又干不掉一个人想要口吐芬芳的时候,就是那些在生活里你不敢讲、不方便讨论吐槽和渲泄的时候。
习惯了,静的最新日记 · · · · · · ( 全部 )
- 以“自私”展开的讨论
- 以【贺寿之名】的归家之旅
- 用爱浇灌未来的“妇女”
- 高三的女儿,恋爱了 (1人喜欢)
- 2024,这一年 (3人喜欢)
热门话题 · · · · · · ( 去话题广场 )
-
加载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