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十三邀》摘錄I 人類學家項飆老師
我喜歡記筆記,從小學一年級開始。小時候有幾本摘錄的筆記,我在文字的邊邊角角畫了裝飾,有的封面還寫著“名人名言”幾個字。習慣的養成得益於媽媽,是她那時告訴我這樣做的。一邊記錄一邊練字、畫畫,一舉多得。如今早成了打字,手寫生疏到慚愧。
非常偶然開始看,確切地說是聽《十三邀》這檔訪談節目。從許老師與作家金宇澄的對話起,陸續聽了他與各領域代表如項飆、許倬雲、蔡國強、徐冰、白先勇、蔡瀾、李安、賈樟柯、俞飛鴻、陳沖、張艾嘉、姜文、姚晨、馬岩松、陳志武、牟其中、胡曉梅、萬峰、葉文等人的訪談,不管熟悉與否,我都有興趣聽。
得空記下我有懷疑+同感的文字,陸續加在這裡。那就從許老師的自白開始吧:
“我是個不合時宜的作家,著迷世界的複雜性與個體力量。我對技術、速度與娛樂驅動的時代,持有懷疑。我像個笨拙的發問者,好奇他人的觀念與經驗。我不喜歡模糊的立場,卻也懷疑過分確定的答案。我期待自己是個遊蕩者,不斷拓展知識與情感的邊界。我也好奇在時代浪潮之中,一些嶄新的創造力、想像力正在被孕育。我會帶著我的偏見與期待,再次出發。”
第四季(第四集)許老師與人類學家項飆的對話節選:
“(講到他外公的父親從日本回來後的經歷)這個東西給他造成了一種超越現實,他總覺得外面有一個很大的世界。具體是什麼意義不知道,它是超越,提供空間,意義空間。在那個環境下面,他好像是很有距離感。 你對實踐裡面的一些知識感興趣,你也一定要有距離感。有點距離感之後,才覺得這個東西很有趣...... 我剛才說的是有個美感。這個美感確實是要一定的距離感出來,就是說你要有一個轉譯過程,那距離感跟超越感呢,意味著某一種優越感,其實是給你一種感覺,你能夠控制這個生活世界,不是說生活世界完全在主宰你……你覺得你在一個更大的平台上,在看這個世界。”
“(前面從快遞小哥說到5G的發展)要的是一種即時性,馬上,他要的是立刻。即時性的那個要求會越來越高,所以這附近就消失了。(許老師:這種即刻性對人本身的改變會是什麼呢?它一定會對我們心裡的個性的都會有很直接的改變。人會變成什麼樣子呢?包括人類社會的組織方式)似乎是一種反思能力的下降,因為好像一切東西沒有距離了。快遞小哥馬上給你送過來,如果你不能達到即刻的慾望,你會很惱火,這種感覺是很重要,但你不會去考慮,這個快遞小哥跟你是一個什麼樣的關係。因為它不是一個常規性的一種關係。因為每一次,每一個即刻,快遞小哥都是不一樣的人,你就被即刻推著走了,就很舒服的被裹挾了。就在這樣一個巨大的方便下,你就咕嚕咕嚕,就是一個即刻到下一個即刻,就這樣下來。(許老師:會不會出現一種新的野蠻化?因為我們那個所謂的公民美德這些東西,都是在人和人的這種相對更長期的關係中形成的。這種互相尊重,這種同情。然後這種非常快,不斷地切換,你不需要培養任何同情和理解,人會重新回到或者動物性,或者野蠻化,或者說那種本能化,這個趨勢其實已經開始發生了)我覺得理論上是有可能的。再一種也可能的是,把道德變得非常情緒化,極端化。(許老師:情緒化已經發生了,就整個社會已經非常的情緒化,高度情緒化...... 你說附近周圍,其實有很大程度是你可以介入的,你不是一個純粹的旁觀者。那現在對我們,對整個普遍世界來講,所有人都要變成旁觀者,因為你沒有任何機會去參與這些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