对于体制内、外教育的一些想法
偶然机会和一位艺术留学机构的老师聊了一些教育话题,关于体制内、外教育的一些问题,他推荐我一定要看CHINESE SCHOOL这个纪录片,很早之前听说,就给抓紧看了,体会还挺多。
这位老师叫Sccot,他澳洲读的商科,然后工作了很多年才回国创业做艺术留学的培训机构,这种机构上海蛮多,申请艺术类学校是要做作品集的,就像是国内艺术类学校的艺考一样。他们接触的两类学生:一类来自国际学校,还有一类来自体制内两种,普遍体制内的学生做出的作品集会更加优秀。不仅是他们公司有这样的体会,而是整个艺术留学机构都有这种反馈。
这个反馈是不是有点意外?因为大家普遍的认知是国际学校的学生在思维、批判和创新上是占有优势的,他们接受的教育更加国际化。而体制内的学生在这些方面,从艺术创作的角度来讲是弱势,可是结果却恰恰相反。
我们分析这些现象,首先他的感受是,国际学校的学生看起来非常有主见,有想法,但连贯性并不好,有些想法如果没有深入思考,抽丝剥茧,是很难呈现出一个完整的作品的。这个过程对于一个十几岁的孩子来讲,是需要老师的一些意见和引导,但他们往往是听不进去的。有点像中国的一句俗话:一瓶子不满,半瓶子晃荡。
然后体制内的孩子就不同了,可能他脑子里开始并没有那么多丰富的想法,但是经过思考之后(可能这个时间比国际学校的学生要长),一旦有了一个有趣的主题,他的克服困难,懂得坚持,懂得听取老师的建议,这些优点就凸显出来了,最终的作品的完整性就会优于国际学校的那些孩子。
再回到学校文章初提到的《中式学校》这个纪录片。讲的是几位优秀的中国老师,到一个英国的中学按照中式教育方法执教4周,最后通过测试来对比下中英两种方式所取得的成绩。从中可以看到几个点:
1.中国社会的竞争是维持这种教学方式的根本,这些是没办法改变的,英国的孩子在竞争意识上是非常弱的,他们强调的是和自己对比,而不是和50个同学相比,相竞争。在中国,人口基数大,优质教育资源少,注定了我们不能只和自己比,还要和整个社会的孩子比。
2.鼓励和认可是没有国界的。在片中,有些完全跟不上老师教学的学生,处于了一种放弃状态,他看起来不在乎老师的批评,但真的有老师说:I think you are smart, you will be better, please believe yourself, you know you can, don’t let yourself regret it.孩子真的愿意回到课堂,在补课之后得到成绩很大提升。
3.学习的过程,痛苦和快乐的平衡。让你进入学习的是兴趣,学会坚持,学习是痛苦。班级里面成绩最好的一个英国女孩,她讲到她喜欢这种高效的方式,可以通过基础的公式去快速找到解题的方法。但最后考试那天,她还是哭着说,我的身体生病了,我无法参加体育考试,4周的时间压力太大,每天学习时间12个小时,这让她的身体非常不适。
中国的孩子是长期适应了这种学习的节奏,但是也有想放纵的时候,人的本性就是懒惰的,克服人性是痛苦的,需要不断地调整心态,保持心理健康非常重要。
最终,中式教育教育的成绩是高于英式的教学的,这个结果并不意外,参加实验的孩子,对他们来说是一次非常不同的体验,甚至对一生都是有帮助的。他们能够理解真正的竞争,压力,坚持,纪律,这是体制内教育的优点。在采访中过程中,明显可以感受到英国的孩子可以非常准确的描述自己的想法和认知,敢于说出不,不喜欢和喜欢,敢于批判这种方式,思路非常清晰,我想这是体制内孩子欠缺的。
很难说哪种教育是更加优异的,只能是从每个国家需要什么样的人才来讲优劣。但是,同样的,需要反思,随着我们经济条件的好转,保证我们的优势,是否可以降低班级人数?如何提高孩子学习兴趣?保持孩子的心理健康?个性化在今后的教学中是否可以提倡?跨学科和分科教学的结合如何开展?其实我们已经在改变,只是需要时间,在这个过程中,家长的参与是不是可以加快孩子在这方面的能力的提高?只有家长自己知道,每个孩子是独立的个体,每个家庭也有着不同的条件。
不管选择什么体制路线,但必须是扎实的教学基础,家长的认知和引导也可以在一定程度上进行补充和纠正。坚决避免形式化“体制外”,不然孩子就是既没有中式教育那种刻苦坚持的精神,又有没有学到西方教育的核心,我们的竞争力何来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