重写电影史解析
近来,总是能听到“重写电影史”,而究竟什么是“重写电影史”?要怎样去“重写”呢?跟小编一起探讨前沿学术观点吧。正经脸( ̄. ̄)

(参考书目:《重写电影史》《重整中国电影百年记忆》)
近来,借纪念中国电影诞生100周年的时机,中国电影史研究掀起了一个高潮。文学界在二十年前就提出了“重写文学史”的目标。“重写中国电影史”是中国电影史研究现状和新的历史观和新的文化观碰撞下的必然结果。
“重写”不是改写,也不是从无到有的“创写”,“重写”是有针对性的。不仅仅针对中国电影史著作薄弱、电影史研究方法单一等状况,更重要的是他们“发现”了已有电影史中的诸多缺陷。其目的是对电影史观的“正确性”、“完整性”,对电影史料的准确性和电影史述的合理性提出质疑,探讨写作新的电影史的可能性。

重构电影史,首先在于重读影像,注重挖掘新的电影资料。换句话说,就是应该重新观影,用现在的理论和文化背景来重新解读它。
我们现在看到的电影史,上世纪三十年代以后论述、介绍的都是左翼电影,中国电影研究中心饶曙光研究员以喜剧电影的发展为例,提醒大家研究类型电影或者宏观趋势时,应对左翼以外的电影也有所关注,这个方面我们现在了解得仍然很少,重写中国电影史不应该有偏废。比如,中国喜剧电影在上世纪三四十年代曾经取得长足的发展,我们过去很少提到的影片如《街头巷尾》、《泰山万岁》等,从形态上看跟好莱坞相比并不落后。
重读和重构并不是枯燥无味、机械琐碎的,重新思索一些电影史上的现象,常常包含着深刻而广泛的中国历史和现实图景。在场的专家们就有不少新见。比如,北京电影学院教授陈山认为,在考察华语电影时不应该忽视内地与香港、台湾之间动态的文化迁移和融合。

其次,目前大量专家学者都参与到重写电影史的行列中,很多高校开设了电影史方面的课程,有利于突破过去的电影史著作所谓“官修正史”的束缚,代表个人文化立场和学术立场的重新解读和叙述日益活跃。这与整个社会文化环境的发展和昌明是分不开的。在这个意义上,重新书写电影史是这一代人文化进步的重要诉求和任务。重构电影史,探讨如何对现有电影史进行改进,应该说是社会文化进步的标志。
目前正在进行的一些项目,都对两大史有所突破。胡克介绍,中国电影研究中心正在撰述的一系列电影史著作侧重在电影资料方面,不再按照年代而是按照片种来划分选题,比如纪录片,其它一些跟电影相关的电影技术、电影经济、电影理论等也成为选题。
此外,以往电影史研究还不可避免地存在着相对缺乏市场意识,忽视影片艺术内涵和电影语言、纯形式研究,以及偏重剧情片而忽视纪录片等,在今天看来,也应该进行改进。
总之,重写电影史不仅反映了当前中国电影研究所处的文化生态,也折射了中国电影本身所处的全球化、市场化、多元化的生态环境。这些都要求我们拓宽眼界、认清潮流、面对世界,以一种新的学术视野、心态和方法从事电影研究,为今日全球化语境下的中国电影发展提供理论支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