得到每天听本书---《曾国藩的经济课》
概述: 本书从一个崭新的历史角度,重新审视曾国藩这位中国近代史上第一大IP,用客观量化的方式,展现曾国藩乃至整个晚清官场的生态。 以往我们谈论一个历史人物,总是简单地定性,这是一个贪官,这是一个清官。而这本书使用大量详实的数据,用量化的方式,让「贪」和「廉」都有了标尺。 作者张宏杰老师,是从金融界跨界到历史学科的,所以会用到金融视角来看历史。 问题: 在京为官的曾国藩,为什么官运亨通却入不敷出? 创建湘军的曾国藩,为什么对部下挥金如土,对自己一清如水? 成为总督的曾国藩,为什么克己奉公同时还在行贿受贿? 角度: 用理想主义面对自己内心,用现实主义面对现实环境,因为现实是矛盾的,如何在保持初心的情况下又能成事,这本书从曾国藩的经济生活角度给予我们很多借鉴。另一本冯唐的新书《成事》,也是解读曾国藩职场之道的。 曾国藩的为官之路的三个阶段: 京官之路(28-42)官运亨通,入不敷出 28岁中进士,30岁进入翰林院,直到42岁 一直处于缺钱的状态,因为长安居,大不易, 一年的俸禄130两,置装费需要自己掏,就占了工资的四分之一。 京官较清闲,工作任务就是「读书养望」,如何养望,就是聚会交朋友维护关系,得花钱。 清代京官不但没有分房,在住房上也不享有任何补贴。一个外地人来京做官,解决住房问题的最好方法就是租房,得花钱。 曾国藩在30岁这一年,工资收入130两,支出却高达605两,做官一年,竟然有475两的亏空,如此状态,所有官员都面对,贪腐也就不可避免了,考验着个人道德对欲望的压制。 湘军领袖(43-54)挥金如土,一清如水 从无到有创建湘军,与太平天国作战; 作为湘军的统帅,曾国藩先后经手的军费超过白银三千万两。 而在这个时期,他面临的最大问题,不是如何坚持自己的操守,而是如何激励湘军的官兵。 清代对文官实行「薄俸制」,对军队也是如此,实行「低饷制」,清代一名绿营兵,平均每月的收入不到二两银子,于是,清代军队产生了一种奇特的现象,就是从上到下都在搞副业。 曾国藩采用厚饷制度,一名普通湘军士兵的收入是每月四到六两白银,让士兵能够专心训练。 但是投入到战争中,曾国藩发现,湘军又面临新的问题,那就是如何防止士兵劫掠百姓,他的应对方法是「选士人领山农」,读书人有理想主义,农民有淳朴的道德,这就决定了湘军本身带有一种不同的气质,军容风貌和绿营兵大不相同。 两江总督(55-62去世)克己奉公,行贿受贿 担任两江总督和直隶总督,是当时最具实权和影响力的地方官员。 为什么曾国藩要收受贿赂呢?这是出于两方面的需要。 一方面,是出于日常办公的需要。 清代的制度很奇怪,总督衙门里,只有总督一个人有编制,领国家工资,其他所有的工作人员,都要总督自己掏腰包来聘请。 比如曾国藩的幕僚,也就是我们俗话说的师爷。根据史料,曾国藩的主要幕僚就有80多位,幕僚总数更是超过200人,如果再算上更低一级的办事人员,曾国藩任总督时,工作人员超过400人。这些人的工资,都需要曾国藩自己掏钱。 另一方面,就是出于办事的需要。 前边我们提到,京官的花销多,收入低,阎王好见小鬼难搪,毕竟需要和各部门打交道,为了推动事情,不打点行不通。 曾国藩的一生可以说既清且浊,浊为表,清为里。 思考: 人生的三个阶段,曾国藩的经济状况不同,遇到的问题不同,处理的方式自然也不同。 而这三个阶段合在一起看,又能回答一个重要的问题,那就是当个人的道德追求和周围的环境产生冲突时,曾国藩如何最大限度保持自己的道德标准,又能调动足够多的资源,帮助自己成事。 做事的智慧和个人的道德,如何更好地融合,曾国藩给了我们一个值得参考的范例,做一个清官难,但是做一个清且浊,浊为表,清为里能成事的好官,更是难上加难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