孩子说不得,一被说就发脾气甚至奔溃是什么鬼?
孩子一岁一岁的长大了,我家雨点一转眼已经6岁了,脱离了屎尿屁的繁琐、脱离了说不出道不明只会哇哇哭的无奈,现在马上就要升入一年级,行事说话都有了章法,更懂事也更成熟了,与3岁还是奶奶音的妹妹相比已经是一个小小少年了。

作为在朋友圈中一个资深二胎妈妈,我经常对还在一个吃奶,一个抱腿的新晋二胎妈妈说的一句话就是:熬2年就轻松了。
但最近我非常想对所有人收回这句话,原因是我突然意识到孩子大了也不省心,有时甚至让你怀疑时间在孩子身上流逝的特征就是少了一个糟点又多了另一个糟点,现在雨点身上最让我抓狂的毛病是:说不得。
因为他是一个非常敏感、龟毛的人,看过这篇文《批评等于教育吗?来看看我批评孩子的效果》的人都知道,雨点的龟毛不仅是在性格上,在生活细节上也是如此,一刷牙就干呕,能被自己的尿恶心吐……
在性格上就表现的好像有精神洁癖,说不得,一说就毛,甭管你是想指出他的问题,还是告诫他一些注意事项,还是要求他遵守规则,都有可能碰到他的逆鳞。
最近让我头疼郁闷的一个场景是,我们一家和大姑妈在一家海鲜店买食材,雨点拿着勺子在一旁拨弄着旁边的海螺,这个时候老板提醒我们,不要这样弄他们,旁边的大姑妈看雨点还没有停下来,就用稍微强硬一点的语气强调了下:你不要再弄了!怎么回事!
结果,说完雨点直接放下勺子出门生闷气去了!
这个操作我也是真服了,因为我就在旁边听着整个对话都没什么,但他居然好像一副很受伤的样子。
他是一个比较敏感,比较在意别人的意见的孩子,通常如果店老板告诫他不要再“捣乱”,如果态度良好的话,他一般都会听从的,所以那天他的反应让我很吃惊。
前几天还发生了另外一件事。
那天妹妹晚上8点多就睡着了,哥哥一直在等我下班回家,等我到家时哥哥异常兴奋,跑到妹妹房间想要告诉妹妹妈妈回来了。
可能是我最近太忙,只要孩子们晚上能够等到我回家就会兴奋的抓狂一样。
妹妹果然被吵醒了,懵懵懂懂的又很困,又想起来,结果就是一边睡一边哭。
我和奶奶都对雨点的行为表示很不开心,奶奶更甚,因为妹妹被吵醒一定很难受,半醒不醒的还得有人去哄,如果彻底清醒了两个娃一顿疯还不知道几点能睡了。
因为我还要做点东西吃,奶奶就到房间里去哄妹妹再次入睡,这个时候雨点也想要进去,奶奶不同意,大吼了一句:都是你弄的,你不要进来,胡闹,你天天就知道捣乱!
然后雨点同学就很委屈,觉得奶奶凶他了,还认为他就会捣乱,眼看又要发毛奔溃了。
看到这一幕,我急中生智,对奶奶说,你误会雨点了,刚刚确实是他吵醒了妹妹,但他不是一直就知道捣乱。
这个时候雨点说:我就是想进去看看奶奶怎么哄妹妹的!
我说你先别进去了,妹妹看到你又不肯睡觉了。
至此,雨点的情绪终于由阴转晴了,后来妹妹一直睡的不安稳,他还一直候在门边听妹妹的动静,妹妹一哭他就来和我汇报:“妈妈,妹妹又醒了,快来哄下”,再后来她还主动请缨的自己去哄妹妹,很有成就感的样子。
而整个过程中如果不是一句“雨点不是一直捣乱的”扭转乾坤,事情的走向一定会不同,大概率是家里又多了一个娃哭。
有一个非常著名的教育心理学实验,叫做罗森塔尔效应。
心理学家罗森塔尔对一群学生做了一个实验,他到一个中学里,在一个班的花名册上随意的圈了几个名字,告诉老师说这几个学生智商非常高,过了一段时间这几个学生居然真的成了这个班级的佼佼者。
这是预期和心理暗示的作用。
巴普洛夫曾说过:心理暗示是人类最原始最基本的条件反射。
是什么意思呢,就是你对一个孩子说,你是一个好孩子,这孩子的潜意识就会产生这种心理暗示,他就会有意无意的把自己的行为朝一个好孩子的标准上靠,而且越靠越觉得自己就是一个好孩子,自己的每一个好的行为都会让他“好孩子”的自我判断更深刻一点,表现上就真的会越来越好。
当一个孩子做了一件错事,你如果直接开始批评他,你这孩子怎么回事,这种错事也做,真不让人省心,这就是你作为他当前生存环境中最重要的存在—在否定他。但你也可以变通下,不着急批评孩子,去给孩子一个相对正向的反馈,这个反馈可以是刚刚例子中的“你不是一直捣乱”。
也可以是善意的提醒,比如第一个在海鲜店的例子,后来我了解到,店老板的提醒雨点当时没有听到,如果大姑妈能够不把他玩海螺定义成一个不懂事的表现,和雨点讲道理,这个海螺我们没买,店老板刚刚提醒了,你一直这么玩容易让海螺死掉,那就卖不上好价钱了,店老板就会因此有损失,雨点也一定会接受的。
总之不要着急给孩子定义坏行为,很多我们和孩子的冲突就都会化解,而且孩子还会在这个过程中更懂道理、更懂事一些。
其实如果你仔细观察,就会发现很多时候孩子的行为并不是真的“坏”,他们只是不懂或者还没有能力控制自己,哥哥想和妹妹分享妈妈回来了的喜悦,孩子觉得玩海螺很有意思,但他们没有意识到这么做会带来的后果,或者知道一些,但还是控制不住自己的行为。
这个时候家长的作用不就是给孩子分析因果,让孩子了解这些吗?如果上来就是语气强硬的批评其实反而没有达到教育的目的。
一般面对一个强烈的情绪,人的本能会回应以强烈的情绪,当家长先入为主的用反感、厌烦、生气的情绪和孩子对话,孩子也会回应这种情绪。
所以会有一些小孩子“说不得”,这是他们的本能反应。
也许你会说,就是有一些孩子看起来更棒呀,他们接受大人的批评,气量更大,被批评了不会反击,只会反思自己的问题,改正问题。
这样的孩子,我也觉得简直棒呆了,他比大部分的成年人还情绪稳定,还成熟,因为绝大部分的成年人在接受批评时的第一反应也会是情绪的反击,当你的另一半用嫌弃的语气对你说:“你怎么回事,做的饭也太难吃了”,你难道不想锤烂他吗?
但因为有足够的阅历,有更好的反思能力,很多成年人能够控制住一些情绪,如果认为批评的还相对客观,就会反思自己的问题。
如果一个孩子真的也能这样,那简直就是天才了。
绝大部分的孩子都不是这样的天才,更多的时候,一个听话的孩子只是运用自己的经验和智慧判断了当前的形势,选择了一种对自己有利的,让父母赶快消停的方法,就是不反抗。人的本性都是想要逃离让自己不舒服的气氛,这个时候孩子反而对真正应该关注的内容,为什么不应该这么做,内化的就会更少。
对批评不反感的孩子分两种。
一种是把批评当成了家庭正常的沟通方式,这种孩子一般神经比较大条,批评不会对他们的成长造成太大困扰,会产生的问题是他们的沟通门槛被提高,也就是如果心平气和的和他们讲话,他们会不那么在意,甚至无视。
我就属于这么一种,小时候我妈脾气不太好(后来她在逐步改善,现在已经是一个比较温和的人了),举个例子,如果和她一起逛街,逛着逛着就会比较累,这个时候我的任何小要求,小错误甚至有时无缘无故的就会招来一顿骂;一起出门回到家发现没带钥匙(发生过很多次),永远都是孩子背锅,她的理论是小孩子记忆力好,怎么这点事都记不住。
因为我神经大条,小时候遇到的责骂对我的影响很小,但一个后遗症就是经常对别人说的话不在意,甚至在工作上有时领导态度很好的交办一些事情,我也会经常忘记。
另一些情感比较细腻的孩子,他们不是不反感批评,而是把小心思都藏在了心里,有的会默默的反抗,成为了一个不合作的孩子,有的会把这些批评内化,认为自己是一个不够nice的人,以后长大遇到挫折容易崩溃,进行自我否定,这种情况更加严重些。
这么看来雨点的“说不得”也并不算什么大缺点喽!
我认为确实如此。
在我们家一般我和雨点发生冲突的情况最少,爷爷奶奶和爸爸却经常惹毛雨点,因为他们都不太会和孩子好好说话,比如爷爷奶奶会认为大人不管说什么,小孩都不应该反抗,于是雨点就经常发毛“我不理爷爷了”,“坏奶奶”。
曾经我很纠结,觉得这样的小孩以后会不会承受不住挫折,禁不起别人的批评呢?
其实这是我们这些从小经历了过多批评人的思维盲区,我们有一套自恰的思维逻辑,有人批评我,一定是我哪里不够好。这个逻辑让我想到了一些人对被猥亵的女孩的看法,苍蝇不盯无缝的蛋。
当别人发现我们的问题时指出来难道不对吗?完全没问题,但有些批评带着情绪,它把重点放在了错误上,而不是改正上,甚至有时不是对事,而是针对人。
习惯了批评的人会认为这完全没有问题,这是我自己的问题,是我没做好别人才会这样,我们习惯从自己身上找错误,不认可自己被否定时失落甚至气愤的情绪,把这些情绪都当成不应该,我们委屈自己的感受,这样确实可以找出自己更多的问题和错误,但习惯性的向内找问题和错误会消耗掉我们很多的能量,最终我们可能会成为一个不敢为自己的感受发言,不能坚持自己想法的低能量的人。
我的孩子现在会对别人的“不合理”(只是他认为的不合理)的批评感到气愤,但生活和经历会让他以后明白哪些东西是真不合理,哪些是合理的,当他形成了自己的价值观,能够更加理性的判断后,仍然会保有细腻的感受,仍然敢于表达自己的诉求,他不会把所有的问题都看成是自己的问题,他能分得清自己和别人的界限,这就够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