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知识社会学问题》读书摘要和笔记(20200516)
所有各种知识,尤其是关于同一些对象的一般性知识,都以某种方式决定着社会——就其可能具有的所有方面而言——的本性。最后,反过来说,所有知识也是由这个社会及其特有的结构共同决定的。
对文化的任何一种“精神”占有,都是一个持续不断的复兴过程和重新获得过程;它是一种持续不断的创造。在任何群体中,群体灵魂都是自“下”而“上”的发挥作用的;而群体精神在任何群体中则都自“上”而“下”的发挥作用。(注:知识社会学主要研究群体的“精神”,它追溯知识从社会最高层向下扩散所经历的各种法则和规范,并发掘知识本身如何在各社会群体和层次之间传播,以及社会结构如何调控这种知识分布的原理和过程。)
就所有这些知识类型而言,追求知识的斗争都来源于人和高级脊椎动物尤其是人和类人猿所共同具有的一种天生的内驱力的冲动。
这种内驱力的更加深刻的依据,存在于漫无目的的进行建设、玩耍、制作玩偶、进行试验的内驱力之中。这些漫无目的的内驱力同时也是所有各种实证科学和技术的内驱力源泉,而就这些实证科学和技术的内驱力状况而言,它们都紧密的联系在一起。——“第二章 形式方面的问题”
神学是宗教知识之最具有派生性、最具有理性色彩的形式。然而,适宜于宗教知识的社会学条件却绝不是千篇一律的都来源于这四种源泉,而是首先来源于家庭传统、部落传统、城镇传统、民间传统,来源于各种职业性-技术性崇拜。
也许就西方知识的形成过程而言,最重要的独特之处就是下列事实,即启示宗教的力量、精密科学的力量以及技术的力量,几乎总是在它们共同针对某种自发的形而上学精神进行的斗争中赢得胜利。它们共同的胜利植根于注重实际的古罗马人所具有的支配精神之中。它是人们对精神那具有更多的沉思色彩的、纯粹是理论方面的并且具有自己的“调查研究”方式的态度所取得的胜利。
由于形而上学始终表现着关于本质的先天综合知识和实证科学的归纳结果、演绎结果之间的某种相互联系,所以从某种程度上说,可能出现的各种形而上学类型,都是可以在一种文化领域内部,通过某种关于世界观的纯粹理论,从先天的角度来构想的。(注:形而上学是有闲阶级在闲暇对各种事物的本质进行沉思,并且对他们的工作形成促进作用的过程中而产生的,它在本质上属于文化领域,并且总是与一个民族的精神、气质联系在一起。)
哲学和实证科学之间存在的本质差异,恰恰在于前者并不是由可能出现的各种技术性目标决定的,反而是它恰恰把这些思维“形式”和直观“形式”以及与它们相对应的存在——科学在这种存在内部发现和思考它那些已经长期存在的对象——形式,转化成了“真正的”知识的某种对象,并且确立为它自己的基础。
任何一种对某种事物是什么的理智性理解,都是以有关这个对象的某种情绪性价值经验为前提的。正像这个命题对于所有各种思想类型来说都有效那样,它对于那些最单纯的感知、记忆、期望来说也同样有效;对于人们直观第一类现象的过程来说,对于人们运用各种观念直接进行思考的过程来说——这两者都可以导致“先天的”知识,它也同样有效。(注:对于所有理论认识和思维来说,还是就所有各类实践的立场来说,爱和恨作为最基础的情感行为,它们包括并决定了其他所有各种行为方式,构成了我们开展理论思考和实践的根源,并且它们还将理论和实践生活统一起来。)
行使意志的过程并不具有一种积极的、造成某种事物的力量。心理方面的行使意志过程所产生的每一种被人们假定为积极的影响,也始终必然不是一种“纯粹的”行使意志过程,而只不过是一种与诸内驱力因素混合在一起的行使意志过程而已。
从本质上说,历史事实所具有的那种本性、价值以及意义本身,而不仅仅是它那具有反身性的、以这种历史事实为对象的历史性认识,便具有相对性。此外,由于这些活生生的、作为对它们那有可能存在的经验内容预先进行选择的因素而存在的优先选择价值体系,都像直接决定间接的记忆领域和直接的记忆领域那样,直接决定间接的预期领域和直接的预期领域,所以,这种历史性视角以及相关的历史性实在的“侧面”、它那“塑造过程”,它在真实的和活生生的历史的各种不懂变化的阶段中所具有的位置和定位过程,也必定同时随着各种未来预期及其有关一种新的“文化综合”的理想性建构的变化而变化。历史性实在和文化综合的变化,始终处在一个不可分割的过程和活动之中。
我们预期一种对西方处于主导地位的宗教——教会精神和东方处于主导地位的形而上学精神、非教会精神的新的理解和综合——这种理解和综合可能是缓慢的,它们从社会的角度使自身通过“圣贤”而展现出来,并且通过各种从技术角度得到引导的、自发的形而上学认识,为人们提供自我救赎和自我教育。有两种知识形式可以导致这样的、存在于人类这两个最伟大的文化单位之间的互相理解:就宗教这一方而言是自由的“宗教”沉思,而就自发性知识而言则是一种活生生的形而上学——这种形而上学以各种精神技术为基础,并且与作为一种有序的补充同时又独立于它而存在的实证科学联系在一起。——“第三章 质料方面的问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