记录一次线上戏剧
写这篇日记,是为记录本学期线上表导课的珍贵尝试。 四月期中时,老师给我们布置了作业,要求利用zoom视频会议软件的特性排小作品,我们排了八个戏,两人为一组,一共十六人。这里我试着回忆一下我能记起的部分。 第一个戏关于开学,致敬《等待戈多》。整体大概是对疫情期间何时开学的一种调侃,这本来已经要变成玄学了。这个戏我没怎么认真看,因为感觉太杂糅了,荒诞剧最难的是做到一种形式的把控,台词虽然不具有实意(阿尔托言文学性的退位),但却是作为一种外显的节奏、一种鼓点,不经精心设计,作品一定是松散不可看的。我甚至觉得学生作品不应该从荒诞戏剧开始尝试,无关现在是否有田本相等几位先生批评当代中国戏剧坏在丢掉了“文学性”,我只是觉得太难了,荒诞戏剧完全是另一种构作法,另一种排法。现在往往是大家打着荒诞和意识流的标签,结果流也没流动,荒也荒不起来,感觉是无意义、重复和虚假造作。 这一组其实有蛮多小创意,比如说,用西蓝花象征冠状病毒,不是什么特别让人惊艳的点,但做好可以变得很可爱——不一定要戏谑得那么冷酷嘛,要黑色幽默要嘲讽。孩童的比喻,天真的符号,这种温暖可爱有时反倒具有更大的杀伤力,它让我们所有人失语刺痛。其中一位表演者,唱了《牡丹亭·游园·惊梦》中《皂罗袍》的一段,是上学期昆曲课的活学活用。我觉得杜丽娘怅惘的心态也许是符合的,说不定相当符合疫情下的文科大学生,但这种唐突的插入,与整体不相融,却削弱了它的美感,让这成为了一个突兀疑惑的败笔。 第二个作品我看第一遍时很喜欢,两个漂亮女孩做的。末日题材,实验室研究疫苗的最后一名科学家、门外感染的同事。氛围弄得相当丧尸片,虚拟背景是未来化的实验室和黑暗的长廊,女科学家形容狼狈,被感染的同事妆容也完美参照了东京喰种。先是女医生的独白,然后是两人通过猫眼的交流,最后有个反转——让我有点儿雷,这居然是个牙膏广告。东京喰种的牙齿很白。 我看的时候抱有了很高的期望,主要是以为会戏仿《弗兰肯斯坦》,最近这剧也在优酷上线了。缺点很明显,就是没有主题,或者说是主题的平庸。故事的完整性做到了,但并不能打动观众,因为情感是缺位的。它可以被改得更好:如果真有那一天,最后幸存的两个人,实验室内外,放不放她进来,孤独地封闭还是与末日共沉沦。甚至可能会有爱情故事,人到底是怎么想的,我们会不会在死亡里相爱,即使是会给自己带来不幸的人,也需要她陪我最后一程;或者杀死她,驱逐她,保有最后人类绝望的希望,在孤独中死去。这个戏可以继续挖掘下去。 第三个作品当时则惊艳到我了。我自己很喜欢邵宾纳剧团,尤其奥斯特玛雅。这个戏很恐怖,因为大家的笔记本是不带绿幕的,所以使用虚拟背景时常常会出现一种四肢不全、脑袋浮在半空的诡异画面。第三组很好地利用了zoom 的这种局限性,就是恐怖片,凄厉的妆容,古怪的咒语似的独白。全英文具有一种神秘的韵律,谁杀了谁,谁爱谁,谁替代了谁。故事其实是镜中女人,大概是镜子里藏着一个鬼魂,和女人对望,恐怖画面是她的心理场景,(因为是分屏的),另一个屏幕里的同学则扮演现实的女人,一直在涂吓人的口红。我觉得它像奥斯特玛雅,主要是最开头那种背景悬浮的利用,很像奥斯特玛雅的《哈姆雷特》,他好像很擅长使用这个花招,把演员晃动的脸通过话筒上的摄像头投到大屏幕,造成一种心理恐怖和精神不稳定的效果。 但结合文本来看,这其实更像爱伦·坡。《厄舍府的倒塌》与《泄密的心》,我忘记了爱伦·坡的哪篇好像也用到了镜子和女人的构思。我个人最喜欢这个作品,虽然会存在一个问题,这种想要去吓人的(重点是想要),靠氛围来达到效果的,只能给人暂时的、一次的新鲜感。第二次就不会再被吓到也不会代入了,所以恐怖片还是得靠故事和主题来,细思极恐,可以向日本学习经验。 第四个就是我了。我得承认我真的很懒,不想出镜,但考虑到要求是要利用zoom的特性,我和同学采用了聊天面板。我想的是让视频会议软件回归到它的本质属性,我们模拟一场全程黑屏的心理诊疗,女心理医生和病人,一方通话质量不好,于是转移到聊天面板交流。同时麦克风开启,作为双方个人场景的心理描写(心声)使用。想涉及到的很多,后期我和同学给人物仔细做了小传,病人是个在疫情期间抑郁的人,但其实伤害她的不是疾病,而是人与人之间的疏离。无法谈心,无法真的彼此沟通,只能说些无关痛痒的礼貌性安慰的话。语言文字具有一种不确定性,即使身为心理医生,也是根据自己的经验做出判断,是高级的敷衍,而不是真正的倾听。我们如此孤独而愧疚。 有一位同学非常喜欢我们这个作品,私信告诉我她真的很感动,看完以后流泪了。我想或许,无声是具有一种摧毁力的,隔离、坚固、默默地汹涌,我们何以冲垮阻断我们心灵的玻璃墙,何以再促膝谈心。我为我过去没能去尝试理解你而道歉,虽然现在我依然爱你,却无法再亲近你。 第五个作品是借鉴电影《她》,虚拟完美男友。最开始我以为这个故事应该是最适合使用zoom这种软件的,但没想到他们会玩得很尴尬。虽然男生(也就是扮演虚拟男友的)没有出镜,但要让虚拟男友这个设定成立也有点儿牵强。只会讲笑话、问候早安晚安,这种男友毫无说服力。后来我思考了一下,其实他们是最受到zoom的限制的,视频会议的摄像头,几乎相当于固定近景镜头,这让表演者只能面对屏幕,没有办法展示她的生活,她的行走,她真实的生命经历。我们无法表现这个虚拟男友到底如何参与她的一切,完美也就无从说起。 第六个作品,很烂,跳过。 第七个作品也是模仿《等待戈多》,说是模仿,不像第一个那样是一种致敬,几乎就是原本的结构里嵌进了别的故事。两只野猪寻找另一只名贵的家猪,在等待途中他们谈话。我们同学应该是更能够理解这个作品的,因为野猪是我校知名校友,包含着我们对学校的思念。作品的问题在于全是对白推动,而且太长了,观众在中间会陷入疲倦,不想再看。而且由于台词的设置,一直是一方较强一方较弱,就像固定地拍了十几分钟新闻采访一样,趣味性偏低,后期改进应该从这方面入手。 最后一个作品,《N号房》,首先我想说的是,我其实很讨厌文艺作品去直接指涉政治。显得很功利,不仅是夹带政治私货那么简单,而是以贩卖政治观点和社会事件为噱头。这个作品的艺术加工也很弱,基本就是还原N号房中的场景,还很唯美主义,一个漂亮女孩坐在床上默默地凝望,像是求救。另一方是观看这个视频的记者,她在哭泣,口中念着极其抽象化的诗句。奥斯维辛之后,写诗是野蛮的。我觉得以美丽来再现残酷不是不可以,但不应该是这样的,显得很伤感,而伤感在这个真实事件里应当是非常其次的。愤怒,可怕,扭曲,这些才是最主要的感受,需要被传递出来。唯美主义其实也可以弄得很怪诞,巴洛克珍珠,我要看到这种被毁坏的美丽,美丽的疮痍,不是美的表面,美的单薄。 最近有朋友和我说,她在写故事时老会不自觉地写到政治,自己的观点,她认为这样是不好的,文学艺术应当是纯洁的。我反对的不是这个“写到政治”,我觉得作品必然会暴露我们的政治倾向,我们对社会事件的看法,但这应该是流露,而不是主动地靠近。夹带私货其实是把私货当成中心,其他的一切都是为了这点儿东西服务,去戳大众的G点,去引起讨论,这是很功利的。但自然地流露完全不同于刻意的输出,作者也在生活,这是我们的生命体验,它被融合进去。一种浪漫的理想主义,一种对现实的慰藉。马上又要排期末汇报了,同样多的同学涉及到疫情,我希望,我们追求的能是这种慰藉。
© 本文版权归 Euphrosyne 所有,任何形式转载请联系作者。
© 了解版权计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