环境造就的性格决定主人公的命运
司汤达创造的《红与黑》中的于连和巴尔扎克笔下《高老头》中的拉斯蒂涅 常常会被读者拿来比较,原因无外乎二者都是在波旁王朝复辟的典型环境中创造出来的 富有魅力的典型人物,然而两者的命运结局迥乎不同——前者携着灵魂走向肉体生命的 结束,后者埋葬灵魂继续行尸走肉般挣扎着向上爬。本文主要分析不同环境对主人公性 格和命运的影响。
于连和拉斯蒂涅都是在波旁王朝复辟背景下成长起来的年轻有为的野心家,目的相 似,都是以布衣之身求得上层社会一席之地,手段相类,都是凭借俊美容颜和聪明才学 攀附贵族妇女,求得贵族的赏识,但是结局却大相径庭。那么究竟是什么让于连付出生 命,什么让拉斯蒂涅泯灭良知呢? 抽丝剥茧,排除相似条件,我们能够找到的变量就是于连和拉斯蒂涅的性格,这也 是导致二者走向不同结局的重要原因。于连相比于同为个人奋斗主义者的拉斯蒂涅而言 更具有一种英雄主义,一种平民的反抗精神,这让于连在伪善的性格中流露出一丝柔软 的儿女情长的“弱点”。正是这一弱点让凶残的敌人致于连于死地。而缺少这种良知性 的“弱点”则造就了拉斯蒂涅的坚不可摧的外壳。女人不过是拉斯蒂涅向上攀爬的工具, 他在埋葬高老头的那一刻就将自己的那点善良、道德、正义等美好的品行一并丢弃了, 以冷漠自私残酷虚情假意武装自己,借一切可以攀爬的手段向政治统治中心攀爬,他的 心是石头做的,跟于连的自然是不同的。结局也就截然不同了。
性格的不同似乎也只是表象,我们不妨溯流穷源,思索究竟是什么造成于连和拉斯 蒂涅性格的不同。以我个人拙见是环境缔造了相似但不同的性格,最终影响了两条走向 相似结局不同的命运之线。
一、于连的三个环境
于连诞生于维璃叶小城的一户锯木匠家庭,幼年丧母,与父亲和两个兄长相依为命, 生的清秀羸弱,却嗜书成癖,因而经常遭到父兄的毒打和鄙视。聪慧的于连成长于关系 恶劣的平民之家,忍受着亲人的戕害和憎恶,偷得几时闲暇功夫跟拿破仑时代的老军医 学习识字。可见聪慧的头脑和清秀的面孔是上天赐予于连今后飞黄腾达的最重要的工具, 也成为他自命不凡的资本,然而幼年时的家庭环境则埋下于连性格缺陷的种子,丧母让 他缺少女性的关爱,这为他之后因为贪恋一丝朦胧的爱恋埋下死亡的伏笔。父兄视他为 无能之辈便经常打骂,这导致了他的自卑懦弱。于连为了免遭毒打不得不用温顺的外表 包裹住自己的憎恶和野心,以此来讨好父兄。于连虚伪的面皮便初见端倪。然而他的聪 慧让富有学识的老军医赏识他,教会他拉丁文和历史,引导他视拿破仑为偶像。谢朗神甫交给他神学,他虽信仰淡漠却也将拉丁文《新约》背得滚瓜烂熟。老军医给予的一点 关爱和神甫的赏识保留了于连心中的柔软,但是外人给予小于连的温暖也让他敏感和猜 忌。这里的一切都深深影响了于连之后的道路。 生在黑暗的家庭,做着平庸的锯木营生,本来就是平民阶层的于连,或许这辈子就 这样碌碌无为下去,但是跟随拿破仑征意战役的老军医启发了于连,在伟大的拿破仑背 后有着平民蝼蚁之辈亦可以效仿的成功模式,麻雀变凤凰似乎也不是不可能的。伟大目 标的确定使得他高人一等,心获信仰使他获得了并非与生俱来的自尊感。卢梭的《忏悔 录》与拿破仑大军的《帝国军报》以及《圣赫勒拿岛回忆录》成为于连全部经典,点燃 他一颗炽热的心,让他明白贵族社会中他也可以拥有平等和自由,乱世中也可以戎马一 生获得追捧。
维璃叶小城奠定于连今后一生的性格基调。波旁王朝复辟自然也影响到维璃叶风云 变幻的政治局面,于连知晓朝堂之中阶级斗争的严峻性。他以平民之身成为瑞纳先生的 家庭教师正式开启了自己的政治奋斗之路。他是小资产阶级的儿子却成为了保皇党贵族 市长的家庭教师,天然的阶级对立属性,自然让于连心中流露出对贵族骄奢淫逸的轻蔑 和头脑简单蠢笨的鄙视。朝堂政治波云诡谲,保皇党和自由党以及圣公会相互攻讦,勾 心斗角。随着客观环境的影响,于连身上的矛盾性格进一步发展,一方面平民精神觉醒 让自己无比厌恶瑞纳夫妇“高人一等”,另一方面“百折不挠的决心”让自己务必“活 出个名堂,求个飞黄腾达”,不得不隐藏起自己的厌恶,与贵族同流合污“享受”身份 和财富的快乐。于连在瑞纳府上初步学会了勾心斗角。于连占有瑞纳夫人,就是在对瑞 纳夫妇所在的贵族阶级的抗争和报复,而于连依恋瑞纳夫人则是满足了自己缺少女性关 爱的心态与合理享受心理。
省城贝藏松神学院是让于连性格中的伪善进一步固化的环境。在这里,宗派相煎, 密探猖撅,虚伪排挤正直,欺诈胜过善良,与其说是神学院,毋宁说是一所阴谋家的专 门学校。[1]在阴森恐怖、尔虞我诈、相互猜忌的环境下,于连审慎得“念起来他的祖师 爷达尔杜夫”,按捺住对陌生环境流露出的怯懦和自卑的感情,隐藏起“红色军装”的 梦想,披上假装镇静和机警的黑色道袍外壳,“伏低做小方是克敌制胜的法宝”。在满是 “斯文君子”和“道德修士”的环境下,于连敛去自负,“每分每秒都得饰行欺世”,黑 袍只是一条通往统治阶层的路,与信仰无关,即便装得像个虔诚的宗教分子还是被周围 堕入世俗的神学士戕害。于连谨小慎微,步步反思,逐步变成一个“老练的伪君子”。 阴谋频出、政治斗争的中心巴黎把于连磨练得更加伪善,甚至骗过了老谋深算的拉 穆尔侯爵的双眼。
拉穆尔侯爵府中的环境浓缩了巴黎错综复杂的大环境,看似金迷纸醉 声色犬马的聚会之中,隐藏了政治危机,“当局的施政”不到迫不得已“形势危急之际” 是不会在“侯爵这一阶层谈起的”,豪奢和无聊的聚会频频激起于连的鄙视、自卑、不 甘和野心。身为拉穆尔侯爵的秘书在接触过上层贵族之后,已然由一个“少不经事”的 少年,变成一个会侃大山的老油条,在与贵族小姐玛蒂尔特相恋的几个回合中,以精湛的演技,骗财骗身,获得了一种战胜贵族的自豪感。他的伪善表现在一面认为自己低勋 贵一等,一面享受侯爵给予的十字勋章,并忠心耿耿为贵族办事。在他享受着利用爱情 获得的法兰西陆军中尉的军衔时,他的欲望又无限膨胀起来,开始谋划如何在三十岁之 前当上将军。于连以小资产阶级的身份快速攀升至一个中尉,触怒了教会和有产阶级的 利益,一个出身低微却有幸受到良好教育就妄想破坏上流社会的平衡的人是不允许活着 的,且这些卑鄙无耻的阴谋家利用于连的软肋进行掣肘,使于连成为了波旁王朝复辟中 个人主义奋斗的献祭者。
《红与黑》中多次强调于连是一位英雄,或许有作者调侃的意味,但不乏作者对于 连的同情和钦佩。拉穆尔侯爵和其他的贵族都看得出于连最受不了的是轻蔑,“他对出 身高贵并不顶礼膜拜,身为修士最难忍受的莫过于缺钱少享受,而他却不然,唯有轻蔑 让他咽不下这口气”,这也是于连让人“忌惮的某些东西”。不能忍受轻蔑以及刻在骨头 里的自卑软弱是他的家庭和出身造成的。于连就是在轻蔑不如自己的贵族本人与反抗强 于自己的贵族身份的轻蔑,自卑和自负中走到尽头的。
红与黑是可以隐喻着于连的两个梦想两条道路的,但是我个人看来红与黑是于连性 格的两个色彩,于连在善良积极谨慎和虚伪自卑野心勃勃中摇摆不定。红与黑也是于连 奉为信条的拿破仑的血性和卢梭的平等博爱以及自由。于连是复杂环境缔造的复杂矛盾 的产物,于大小环境波旁王朝复辟和社会人际关系而言,他都是一个逆行者,在反抗中 走向消亡。
二、拉斯蒂涅的三堂课
拉斯蒂涅同于连一样,是一位在波旁王朝复辟下怀揣着野心逆向前进的青年,然而 拉斯蒂涅在反抗中妥协,或者说拉斯蒂涅在稍微挣扎之后选择了同流合污。 拉斯蒂涅出生在外省的一个破落贵族家庭,他是家中长子,拥有爱他的父母和两个 妹妹。他与于连最致命的不同就是他是一个贵族,而于连是“一个为自己出身卑微而敢 于抗争乡民”。他的目的不过是重振自己家族基业,而于连想要打破等级门第。他没有 于连那样强烈的自卑感和自尊心,也没有以拿破仑和卢梭为信仰。他得到姑母和母亲、 妹妹们的支持和格外优待,这让他的道德水准可以毫无底线。 家里的收入勉强维持一家人的生计,但想要更优渥的生活,他不得不只身前往巴黎 求学,寻找发迹的机会。
巴黎是个纸醉迷金、物欲横流的世界,金钱、欲望、权力撩拨 着拉斯蒂涅的野心,若要凭借着清白的知识和穷酸的家世独善其身恐怕是不可能的,“依 靠学问,同时依靠风月,成为一个有学问的博士,同时做一个时髦人物。……这两条路 线看似会靠拢,却是永不相交的。”见识过贵族舞会的觥筹交错,穷酸的贫民公寓不再 入眼,他“不再用功学习,而在巴黎的海洋上游弋,追逐女人,要么捞取财富”。
于连在三个地方养成了“伪善”的性格,而拉斯蒂涅则是参与了三堂生动鲜活的资 本主义社会课,掌握了进击的秘诀。拉斯蒂涅的远房表姐鲍赛昂子爵夫人,在惨遭被葡 萄牙贵族情人抛弃后,一怒之下道出上层社会的世态炎凉,“社会又丑陋又缺德,只要我们倒了霉,总有朋友来向我们挑明,拿把刀子搅我们的心窝,一边让我们欣赏刀柄。 挖苦呀,嘲笑呀,都来了……社会这部书,虽然我好好读过,以前还是有些篇章不甚了 了。现在我全懂了。您越是冷酷地算计,就越能步步高升。您要毫不留情地打击人家, 人家就怕您。您只能把男男女女都当作驿马,把它们一个个累垮趴下,每到一站就弃之 不管;这样您就能达到欲望的顶峰”。子爵夫人愤慨透露出极端利己主义的思想,“社会 不过是傻瓜加骗子的大杂烩”,不要做傻瓜,利用可利用的一切,用完之后,就毫不犹 豫弃之如履。这让拉斯蒂涅学会夤缘附会,攀附纽沁根夫人。
伏脱冷这个隐匿在伏盖公寓的强盗头目教会拉斯蒂涅第二课,他常以鹰犬一样锐利 的目光观察打量拉斯蒂涅,直击这位潜在野心家的内心,同类嗅到同类的味道是一件畅 快的事情。伏脱冷是地狱的魔鬼,信奉的是金钱至上原则,疯狂胆大而又粗中有细,他 的课赤裸裸地正中拉斯蒂涅不为人知的野心,“斗争又是何等激烈。你们就像一个罐子 里的蜘蛛,势必你吞我,我吞你”,爬上高位者“不是靠天才的光芒,就是靠腐蚀的本 领。在这个人堆里,不是像炮弹一样轰进去,就得像瘟疫一般钻进去”,“诚实正派毫无 用处”。与鲍赛昂子爵夫人的教导本质是一样的,相比于女士的温柔,伏脱冷更加残暴, 极端利己主义和金钱至上原则,在拉斯蒂涅的心中留下深刻烙印。他挑唆拉斯蒂涅娶泰 伊番的女儿维多利,自己则设法杀死泰伊番的独生子,让泰伊番的万贯家财变成维多利 的陪嫁,并哄骗她的嫁妆进行分赃。伏脱冷鹰隼般的目光闪烁着阴森的冷光,“人生本 来就是这样。不比厨房高雅,一样气味难闻。要想捞油水,就得弄脏手;只须事后洗净 就行:当今全部道德,就在于此”。伏脱冷因为一点小钱被出卖之后,让拉斯蒂涅更加 相信利己主义和金钱至上。他对伏脱冷“有财便是德”深信不疑。
最后一课,高老头的死彻底让拉斯蒂涅堕落,将自己的灵魂出卖给魔鬼,在高老头 下葬的瞬间“他瞧了瞧坟墓,埋葬了他青年人的最后一滴眼泪,神圣的感情从纯洁的心 里激发出的眼泪,那种一落地便升天的眼泪”。高老头无限的为女儿付出,等待他的不 过是“被吃掉”的结局,临死之前的一番“钱能买到一切,甚至能买到女儿”的嘱托, 让拉斯蒂涅警醒,为了金钱可以丧失良心,至此他完成了人生中最重要的三堂课。他通 过复杂的人际交往环境学习到了野心变现的方法,剔除良知,怀里揣着夤缘攀附、钻营 投机、道德沦丧、冷酷无情,手里捧着利己主义和金钱至上的两个信条,满足自己蓬勃 的野心,在巴黎的大海中游刃有余。最后他成功了。
三、结论
性格的不同是导致于连和拉斯蒂涅不同结局最为重要的原因,但究其性格不同的根 源是环境。环境的变换引起性格的形成发展变化,最终决定了他们的不同的结局。典型 环境下造就典型人物的性格。于连和拉斯蒂涅都是十九世纪法国社会中的个人奋斗者, 所处的大背景相似,而个人的小背景却有自己的独特之处,平民出身的于连似乎在故事 的开始,读者就已经能够窥探到他所有的品格了,也就是说于连的性格是幼年时期家庭 和友人的影响下形成雏形的,而后来的三个地方将于连最初的性格进一步强化,于连至始至终还是那个矛盾的于连;而落魄贵族出身的拉斯蒂涅是外向环境驱动型的角色,由 于在巴黎学到的三堂课使得他最初的性格包装被撕掉,剩下的性格是巴黎给予他,让他 变成不择手段的行尸走肉。拉斯蒂涅的品格则是一直在堕落。不同的人际交往环境,不 同的出身,不同的性格,不同的行事风格,最终让两个人拥有不同的命运。
参考文献: [1] 廖声文.于连和拉斯蒂涅人物形象之比较 中国当代教育理论文献
高丰年 2020.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