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卷二·记六】游石门记
顺治丁酉(1657年)八月,拔贡后的安致远首赴济南参加乡试。虽清初诗坛领袖王世祯对其试卷极为欣赏,当面批点并将其举荐至山东学政施闰章,无奈仍“以字句之疵被黜”连续五(六)举仍未售的安致远,“念失意于名场者,以友朋山水偿之”,相约好友寄情山水间。本文及《游仰天记》即当时出游的游记。

丁酉秋,余省试[1]被放,意忽忽不自释。念失意于名场者,以友朋山水偿之。骈邑诸峰近在百里内,因折简邀新铭、长人、帝可诸子同游,皆欣然相从。取道帝可舍一宿,南陟黄裕岭东眺,㳽水如玉龙蜿蜒,与云光日色互相暎射。近石门[2]里许,遥睇划壁青削,壁上若悬萝苍翠,人语稍稍响木杪,声骇然,初不辨其檐甍[3]也。石径荦确,数憩,北折而上,山寺三楹[4],广袤仅丈余。砌下俯瞰来径,壑深烟平,木浪层叠,反居履底。左弄有悬泉从峭壁中出,员者簷溜,碎者乳滴,受以方池,洁碧如绿沉瓜,才浸厂[5]下数笏地,不能远汇矣。寺背石壁矗立数仞,万松虬曲簪[6]石罅中,几千百年物,大仅如帚。石间嵌佛像,皆天宝年凿[7]。游女称某娘,不以氏,亦觉雅驯可征。左旋,山麓有洞深窅[8],新铭偻而入,绝处水湫,不得前。稍折数武[9],悬壁中裂藤葛,蒙茸巉削不可梯,肩之始得跻焉。各题名而下,复折而东,行如蚁。旋有细径悬崖,穹其上,下瞰绝壑,窄仅受趾,从者掬石齿鼻粘藓往反度,旁睨之,无不骨栗。更由寺右陟西北诸峰巅,万壑群峦如层云奔涛,蜿蜒不绝。顷之,云霭骤合,瞑色苍茫,隔岭雨足如悬练,凉飔萧飒,松翠沾衣,僧厨催供晚餐矣。题诗留寺中。晨钟欲曙,念霁色佳甚,急披衣起看。云[10]秣驴而去。
[1] 省试:元代以后分省举行的考试,又称乡试。清制,逢子、午、卯、酉年秋八月举乡试,丑、未、辰、戌年春二月举会试。乡试在各省省城(包括京城)举行,由各地州、府主持考试本地人,由于一般在八月举行,故又称“秋闱”。中式称为“举人”,第一名称“解元”第二名称为亚元,第三、四、五名称为经魁,第六名称为亚魁。举人原则上就获得了选官的资格。凡中式者均可参加次年在京师举行的会试。
[2] 石门:石门山,别名石门坊,又称石门房,位于今山东省潍坊市临朐市。因山口处两峰耸立,对峙如门,故称石门。
[3] 檐甍【méng】:屋檐和屋脊,泛指房舍。《南齐书·礼志上》:“宗庙旅幕,可变为栋宇;郊祀毡案,何为不转制檐甍?”
[4] 山寺:指崇圣寺,实乃逄公(伯陵)庙,相传建于唐。逄姓出自姜姓,上古炎帝之后,起源于6000年前。炎帝裔孙有人名陵,商朝初年受封于逄(今山东省潍坊市临朐县),建立逄国,为伯爵位,也称逄伯陵。据冯琦《游石门山记》:“寺负北岩,佛殿仅蔽风雨,僧舍数楹,架山木为之。”
[5] 厂【hǎn】:山崖。《说文》:“山石之厓岩,人可居。” 《六书本义》:“厂,水厓高者。”
[6] 簪:本义为簪子,古人用来插定发髻或连冠于发的一种长针,此处为动词,插入之意。
[7]石间嵌佛像:指石门山的摩崖造像,位于崇圣寺北面石壁上,大小70余尊,多系唐朝天宝年间(742~755) 造像,以后历代均有雕刻。佛像生动精神,或结跏趺坐,或双足跣立,或骑坐麒麟,其容貌各异。数处雕像边铭文可辨。此历代石雕艺术之珍品,惜历经战乱,今已毁坏较重。
[8]有洞深窅【yǎo】:指石门山南崖洞穴,在崇圣寺东南有3个天然洞穴,今谓“三元洞”,其中最大者径约3米,深约20米。立于洞口,仰视,见绝崖峭壁;俯视,如身沐云海;飞鸽、乌鸦成群,在山间舞翔和鸣,人谓之“双雀迎宾”。窅:凹陷。
[9]数武:不远处,没有多远之意。武:量词,古代六尺为步,半步为武,泛指脚步。
[10] 云:文言助词,句首句中句末都可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