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散文与人3》|《无家的宿命》(筱敏)读书笔记
摘抄:
1. 在一颗伟大心灵深处,必定是一泓静谧的汪洋,深深地隐匿着巨大的忧伤。那忧伤没有缘起,也没有终结,如同人类的苦难无由测度一样。 -> 这是拿伟大的女性来分析所得出的结果,如果对象换成男性,结果会有偏差。
2. 水和水是难以隔绝的。忧伤是难以隔绝的。 -> 忧伤和忧伤,心灵与心灵之间的忧伤也是难以隔绝的。
3. 她17岁,草芽儿一样刚刚直立在坡上,脚踝是泥,目光是露水。 -> 比喻其稚嫩,纯净。
4. 听取你内心的声音吧,依从你内心的声音吧。神不可能唤醒尘埃和只沉溺于吃草的种群,神只能唤醒沉睡在人的内心的深处的神。 -> 如果人如同尘埃一样没有感情,如羊群一样只晓得顺从,那就永远无法觉醒心中的伟大。
5. 回首神州堪一恸,中华偌大竟无人! -> 烽火有“十八万人齐卸甲,举国无一是男儿!”颇为讽刺。
6. “要是我不去,谁去?”贞德说。 “祖国之陆沉谁挽?”秋瑾说。 -> 都是伟大的女性。
7. 女性并不以冷峻的扫视和解析的目光去把握世界,女性是倾听,是触摸,用母性的温软与孩童的纯净。 -> 男性未必是前者,女性也未必都是后者。凡事都没有绝对性。
8. ——我过去这样,现在这样,将来依然这样! 这是卢森堡的绝笔。
9. 成为殉难者。成为传说。成为是暗淡的现实世界惊悸的星辰。 -> 伟大却不免悲剧,且残酷。贞德、秋瑾和卢森堡大概都是如此。
10. 秋瑾面对屠刀说:“且住!容我一望,有无亲友来别我?”于是她张目四望。秋雨,秋风,倒伏的荼䕷,依然沉陷的沼泽,人群……她找寻一双回应寻找的眼睛,找得太久,于是她闭上了眼睛。 -> 让人失望。
词语:
1. 因之:依据它。
2. 荼䕷:现在常写作荼蘼。 荼蘼是春季最后盛放的花,当它开放的时候就意味着春天的结束。“荼蘼不争春,寂寞开最晚。”《红楼梦》中有语:开到荼蘼花事了——荼蘼过后,春天便不再了。
3. 因着:因为。
4. 浩淼无垠
5. 锐敏
6. 粘腻
7. 了悟
8. 濡染
9. 峤峤: 峤,山尖而高。
我承认伟大的女性对于人类的苦难的承纳,我敬佩贞德,敬佩秋瑾,卢森堡我不熟悉,就不作讨论。女性给干旱的时代带来希望,带来润泽,甚至带来救赎,带来作为理性的互补。当她们为了理想,为了信念而殉难后,她们会成为传说,成为星辰,所有虔诚的人将会受其指引,给时代注入生机与活力。男性呢,也是如此,往往,伟大的男性承受的苦难更多,因为他们明可以感性地思考,却选择以另一种方式,甚至是罪恶的方式,给世界带来疯狂的改变。这篇散文读起来有些难受,绕来绕去,基调压抑,压抑得过分,筱敏的文章以后还是少读为好。几乎我所接触过其所有作品都是类似的格调,其思维惯性压抑得令人觉得可怕。只是一味地批判,却忽视自身的改变,我认为不好。只是我觉得不好。反倒是秋瑾这样的女子,让人觉得很是飒爽。
© 本文版权归 NullReference 所有,任何形式转载请联系作者。
© 了解版权计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