哪些元素会成就一部电影
查看话题 >影评:《狗十三》:大人会忘记的痛

影片《狗十三》撤档五年重新上映后,有人评论说这是五年来最好的青春片。
剧情围绕初中生李玩的成长展开,叙述了一个非常典型的中国式家庭的故事。女孩李玩,就像是陈旧的匣子里,那个始终不肯合作、蠢蠢欲动的“异类”。
可怕的强权教育将掌控权送给家庭,一次次将李玩的不服打倒。
父亲不假思索地将她最喜欢的天文小组改为英语小组。
勉强加入吹捧的饭局却还被指引着向长辈敬酒。
乳糖不耐受却被一再逼着喝牛奶……
这仿佛是无数人的童年,因为弱小,真实的需求就被理所应当地拒绝和忽视。
大人的命令就必须要顺从,任凭他们按照理想的期待将我们肆意揉捏成“标准”的模样。
李玩来自一个重组家庭,同父异母的弟弟出生,家人都欢天喜地,和李玩的名字是随便取的不同,弟弟的名字讲究得多。
担心李玩不能接受这个弟弟,父亲送来了一只狗和她作伴,李玩叫它爱因斯坦。
不久,爱因斯坦在大人的疏忽中走失,家人偏偏又买来一只一样的狗,统一口径告诉李玩,那就是她的爱因斯坦。
李玩不承认,大吵大闹,反被指责不懂事、太任性。
家长们觉得,李玩的执拗寻找已经耗费了他们太多的精力,既然又有了新的狗,李玩就应该要顺着这个台阶接受。
在大人们的世界里,清醒的孩子总是最可笑的。
就像《乌合之众》告诉我们的那样:有时不真实的东西,比真实的东西包含更多的真理。这也是大人的真理。
那一瞬才发觉,影片的英文译名是如何的贴切与讽刺——《Einstein and Einstein》。
除了“孩子嘛哄哄就好”的传统教育观念,影片还毫无避讳地展示了多数人育儿过程中离不开的“棍棒教育”。
十几年没有出过门的奶奶因为出门寻找李玩迷了路,父亲怒气冲冲地要教训她,扇巴掌,拿脚踢,用手指着她的鼻子大骂。
李玩没有力量反击,所有人的目光都在指责她,好像在说这全是她的错,李玩只能无措地道歉,将流血的手攥紧,委屈梗在喉头又悉数咽下。
这是很多孩子在成长中都遭遇过的事情,家人觉得和我们讲不清道理,又急于寻找解决问题的方式,此时一顿打骂就恰好派上用场。
他们渴望的是,我们能够在这样的痛苦中立地成佛。
我们都要接受成长的事实,甚至不得不以最痛的方式。
李玩好不容易接纳了第二只爱因斯坦,狗却因为咬伤了弟弟再一次被送走。
在哭着恳求父亲无果后,她被迫面对了第二次和爱因斯坦的分离。
因为英语演讲比赛拿到了第一名,父亲决定满足李玩的一个愿望,李玩想要去看一看爱因斯坦,结果却得知了狗已经离开的消息。
又是一次饭局,李玩默默地吃下一位长辈夹来的红烧狗肉,还淡定地说了谢谢。
这一幕给我留下了最深的疑惑,这到底算不算她与这个世界的和解,我不明白。
但这一次,李玩真的长大了。
无法否认,她终于还是变成了一个标准的“好孩子”,在心灵的动荡和失望后,理解了家人的世故和成熟,绕来绕去,还是要学习听话和妥协。
最后,当李玩与第一只爱因斯坦在街头不期重逢,爱因斯坦没有飞扑上来,李玩也心如止水地放弃了曾经的耿耿于怀。她只不过是走到一个四下无人的角落,回归那个曾经不合作的自己,再次放声大哭。
当每一个孩子都变成了大人,那些曾经明晃晃打击了我们的痛楚都被岁月的温柔手抚平,仿佛没有一点痕迹了。只在影片的画面映入你眼帘的那一秒钟,你才记起:哦,这也是我,那也是我。
我们都把那些痛苦忘记了。

忘记了爸爸妈妈替我们安排好的兴趣班,忘记了因为礼节而拱手送人的玩具,忘记了被扔进垃圾桶的杂志小说……
忘记了每一次据理力争后的无疾而终,忘记了每一滴忿忿不平却无人正视的眼泪。
曾经听过这样一句话:“我们是小孩的时候,肯定不是完美的小孩,但是应该得到爱与保护,当我们得不到的时候,就刻下了生命的伤痕。”
《狗十三》的耀眼之处,就在于以一种最直白的方式,揭露了孩子的童年如何被一步步摧毁,而冷漠单调的大人世界又是如何被建立起来的过程。
它在呼唤公众对于儿童的保护和认同,想要引发我们对于传统的中国“爱的教育”的深刻反思,同时也是在指导每一个受伤的小孩,不要怕,站起来。
影片最大的声音就是想告诉大人们,千万不要这样对待一个孩子,千万不要忘记你们自己小时候,也曾经都是李玩。
如果这个浩瀚世界真的有平行宇宙存在,那我由衷希望,每一个被拒绝过的孩子都拥有了最好的玩具工厂,大人的错误也已经被一一改正,孩子们的生命里再也不会有骤然出现又骤然消失的礼物。
我们,在那个宇宙里,可以和那一只叫做爱因斯坦的狗永远在一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