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Note]北师大孟琢:《大学》精读04之亲民、定、静、安
亲民——
1.朱熹提出:到底是新民or亲民
朱熹认为是“新”。依据为“苟日新日日新”。
如果反驳要从两方面:1文献,2思想。
王阳明认为是“亲”。
2.亲民的背景是什么
春秋亲亲之道,家国同构的时代必然的社会伦理。
《郑伯克段于鄢》段如何逃出去的?
春秋左传中但凡要作乱的,出逃成功率很高。“出奔”
春秋时期的规则“缓追逸贼”
亲亲 =》亲民
从家族小群体到更为普遍的亲民,小我=》大我。
普遍化的转型。追求普遍的态度。打破贵族垄断,走向平民阶级的历史转型密不可分。
是一种非常宝贵的平等精神。在当今都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
情境与自觉:礼乐语境中的大学之义
儒家:知识主义。一事不知儒者之耻。没有百科全书的时代。
礼乐本来是大学的重要内容。
《大学》和礼乐的关系是什么?(礼乐在曾子时代已经逐渐消失)
止于至善
至善:包括了明明德(成己)、亲民(成物)-三钢的独特关系
至善:为“事理当然之极”。
善是不可以“止”的,如果可以,那善是有尽头的,那善就不是道。
阮籍穷途而哭。
人生的某一个时间点觉得走到尽头了,其实是非常悲哀的一件事情。人生中如果我们某个时间点追寻之旅到达尽头,那要如何面对余下的光阴。生命的循环。
所以“止”说文解字为脚,不是绝对的停止。可以运动的。植物的根是可以生长的。
安居乐业。安居带有丰富的行为、动态可能性。
对“止”理解的区别恰恰又是道家与儒家的区别。道家“吉祥止止”,就是停下来、静下来。
儒家强调安下来,是在这里生根发芽、实现成长。仁者安仁,不是说在仁这里不动了,而是在仁的框架中不脱离地实践下去。
止于至善=》指一个人归宿所在,但这种归宿不等于一个人行为的尽头。
在《大学》中读到止、定、安的时候要跟禅学、佛教有所区别。
止:容止,名词。容止可观。容,外貌。止,行为特点。=》指礼仪礼乐。
止于至善=》1非停滞性,2与礼乐存在内在关联
(感受不到思想的及物性,那是因为我们没有读懂。要感受切己的、具体的理解)
知止而后有定:定的内涵
问题:定、静、安的实质是什么?三个的区别?
(大学是特别注重次第的文本)=》从定到静、静到安、安到虑……这5种境界之间的关联?
定,非禅定,禅定不思。(我们先承认中国思想受佛教影响很深。e.g.打架打不过你会遭报应的。e.g.一丝不挂,心中完全光明,心无挂碍)
但是先秦文献,佛教没有传入。
先秦文献基本处于理性思维中。而佛教把世界分为8识。佛教觉得理性思维是第六意识,而佛教要打破它。思维是执着、烦恼的重要来源,要打破。
佛家讲的定是精神层面,儒家则包括精神层面和行为层面。
什么是定?
1内心平静
2行为选择的自觉与明确,清晰的判断
3群体的有序(环境)
=》追问:
这个定是个体层面还是群体?
是内心停止状态,还是与行为行动有关?
我们如何获得定?(隐居清修打坐?)
早期的定,是政治经济的定(定田地、定家-安定一个家族,以定我王-定国家)。
早期文献中是定群体,政治经济,指群体关系的有序性,而非个体内心。(天保定尔)
古人觉得定来自于人的具体行为=》礼。
通过“礼”来“定”。礼是让各种关系融入秩序的规范。(比如丧服、包括哭法也不同:啼、哭、泣)
定于礼。
定基于礼的基础之上。
定的状态:不是不动,不是停,不是集中在思维的安定中。非禅定,无念,不思而见,止。
儒家是对内心抉择、外在行为、整体秩序的关注=》
知之而后定=》在礼的规范下而定。
静的内涵
是否是一种安静的状态。
静,shen也。分辨、分明。
采,bian4,辨别也,像兽指爪分别也。原始人出门第一件事情,分辨脚印。
静:不同颜色搭配分明、层次分明。
=》也是指有序性。有序性的“静”更符合世界的实质。多元之间清晰有序共存。
“静”也可以是有声的。e.g.1琴瑟在御,莫不静好。e.g.2笾豆静嘉vs刘邦得天下后的宴席。“今天我才明白做天子的乐趣”。
静,指向秩序。
人内心的静也是一种秩序。协调状态。《礼记》:人生而静,天之性也。
静,是内在有序所体现的一种安定状态。(人本来是静的协调的,出生之后被干扰无序,所以需要礼乐让自己协调安静)
乐与静的关系:
礼是外在行为规范,乐是内在情感世界的熏陶,所导致的自发的静,古琴很少激越。琴者,静也。
定与静的区别:
定偏重于礼,整体秩序。=》外在规范到到有序。
静偏重于乐的熏陶、陶冶实现的有序。偏重于内心世界的有序。(莫不静好)=》内在自然熏陶达到有序。
静而后安:安的内涵
安仍然是一种秩序,但不是外在的规则,而是我自己自觉自主的选择。
仁者安于仁,明智者利用仁。安:人民生命的安放之处。
=》外在规范已经内化为内在自然的接受。
礼带来的安(安于自己的社会身份),乐带来的安(从音乐熏陶进如自然秩序)。
定 - 静 - 安
礼 - 乐 - 自然(生命的自然的安放。仁者安仁。)
(深入熏陶)
定、静、安共同特点:
思想的、情感的、行为的有序性。与礼密不可分。要在礼乐的语境中进行理解。
礼乐是道德体系的整体情境。
还原语境、还原词语。
止、定、静、安的特点。
止,止居,进入并安放于某种场域。存在的状态,而非停息的。
定,在行为领域关系秩序的协调有序。如何获得?礼。“夫礼,天之经也,地之义也。”
静,审也。本义为彩色分布适当。古同净。通过乐。“乐由中出,礼自外作”
=》个人修养与国家治理的统一。
虑与得/德
德是实在的有所得有所收获的状态。
虑vs思(小孩脑袋上的门)、想(相、象、抽象的)、念(萦绕)
虑,深入透彻长远的思考。过滤。深入的加工。念,同一个层次上的萦绕。
深思熟虑、深谋远虑、人与远虑。
进入到止安静的道德完整情境后,必须进一步强调虑,强调反思。
=》境界与自觉的统一关系。
人实现修养的思路——
情境主义的思路:情境
理性主义的思路:自觉
什么是情境:文化氛围、天经地义的规范(路西法效应)
礼乐是先秦君子的情境。小学奥特曼式举手。
拒绝情境的心理反弹也会给人带来影响。
情境的两面性(e.g.路西法效应。学霸寝室,不是风水好,是情境。)。
如何看待情境。
情境存在的本质性不足。
要带红领巾,为何要带,已经忘了,麻木。=》自觉性就很重要,而非机械的行为,而且一旦礼崩乐坏,军训归来早上没有口哨声,毕业了……
必须在情境中不断反思。(希腊的民主为何会杀死苏格拉底)
=》
情境与理性互补。
儒家:反思性的理想主义。
真与诚之间的辩证关系。
物有本末,事有终始。知所先后,则近道矣。
=》本末的次第
本是修身。大学的旨趣是落实在修身上,而非治国平天下。=》背后是普遍、平等的内涵。
明明德=》平天下。
古本vs今本(孔颖达vs朱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