得到每天听本书---《讲谈社世界史4:蒙古帝国与其漫长的后世》
概括:这本书将带你从游牧世界的角度回溯蒙古帝国的兴衰,并发现它对世界漫长、深刻的影响。同时搞清楚“蒙古帝国”“元朝”与中国历史的关系。 收获: 第一部分,“蒙古帝国史”“元朝史”“中国史”到底是什么关系?站在游牧民族的角度回看蒙古帝国的历史,我们会有什么不一样发现? 当今世界上总共有1000多万蒙古人,其中650多万生活在今天中国境内,在蒙古国有230万,在俄罗斯和世界其他的地方还有100万。 “蒙古帝国的历史是一个独立的帝国的历史,它不从属于任何一个当代国家的历史”。但是元朝的历史,毫无疑问属于中国历史。 那应该如何判定某段历史是属于哪个国家的呢? 一个基本的原则,就是以当代国家边界来划定每个国家讲述各自历史时的地理范围。 杉山正明认为,蒙古帝国的历史可以分为三个阶段, 第一个阶段是“蒙古帝国”阶段,从13世纪初成吉思汗建立汗国开始,大概持续了半个世纪。 除了情报战,组织战,舆论战,最强策略是胸襟无限开阔的集团概念,使更多人“成为伙伴”,这其实是一种不分你我的同盟关系。 第二个阶段是“蒙古和平”(Pax Mongolica),也就是“蒙古统治下的和平”的意思。这个阶段从忽必烈担任第五任蒙古大汗开始,一直到蒙古帝国的各个继承国家先后消失,持续到14世纪中后期。 蒙古帝国需要管理的疆域空前绝后,统治者如何解决这个难题呢? 杉山正明认为,蒙古帝国给出的解决方案是建立“多个同族兀鲁思组成的世界联邦”。 每个兀鲁思又是独立运作的。 兀鲁思强调“人的聚合体”,也就是我们上面提到的那个“伙伴”的概念。 兀鲁思的首领被称作“汗”(qan),众多“汗”之上是“可汗/大汗”(qaqan)或称“合罕” 蒙古帝国是由一位“大汗”统领多位“汗”形成的多元复合体。 成吉思汗把全蒙古军队分为左翼和右翼,本人位于中央,统辖左翼和右翼,推动国家对外扩张。 东边的大兴安岭,东北和海洋 左翼由成吉思汗的三个弟弟统领,成了后来的大元。 西边更加肥沃辽阔的欧亚大陆腹地右翼由他的三个儿子负责,后来在东欧、中亚、西亚稳定存在的“金帐汗国”“察合台汗国”“伊尔汗国”,正是成吉思汗的后代建立的。这正符合成吉思汗的宏大设想——建立一个由“黄金家族”世世代代有序管理的稳定世界。 金帐汗国、伊尔汗国、察合台汗国通过陆路将欧洲和亚洲各地连接起来。而大元也开始推动海上贸易的发展,控制着印度洋航线的交流。因此实现了陆地和海洋的贯通与体系化,绝大部分的欧亚地区都被拉入这个“新世界”中。这种将广大地域连为一体的做法,直接影响了后来欧洲“文艺复兴”的展开,以及新航路的开辟。 作者认为“蒙古和平”形成的这种宽松秩序,是推动全球化关系的“大智慧”,是全球连为一体的开端。蒙古帝国开启了新的世界史。 第二部分,我们聚焦在蒙古帝国所谓的“漫长的后世”,蒙古帝国存在不久就分裂了,为什么作者认为它开启了新的世界史,并对世界产生了五六百年的影响呢? 第三个阶段被作者称作是“后蒙古时代”,虽然蒙古帝国早就不在了,但它对欧亚世界仍然持续发挥着影响力,长达三百多年。 游牧世界的大汗的人必须是成吉思汗的后裔,也就是所谓“黄金家族”的成员。 清朝的建立同样是参与了这套游戏规则。 想要进入圈子,又没有正式血统,皇太极想到的办法,是成为黄金家族的女婿。他迎娶了一位蒙古科尔沁部的女子为皇后,这位女子就是顺治帝的母亲,非常有名的孝庄皇太后。 通过满蒙联合的策略,获得了大元的法统,也就继承了大元曾经保有的内陆亚洲与中华全境统治者的名分。 所以,之后历代大清皇帝都把恢复大元的昔日荣光作为目标, 作者认为,在元代以前,中国的统治其实是一种“小中国”模式,也就是以中原为核心。 但从元朝开始,中央对于全国的统治是多元并重的,除传统的农耕区外,那些从未被真正治理的草原和西域等地也被纳入了中央的实际管理当中,奠定了“大中华”的框架。 除了东方的大清帝国,还有北方的俄罗斯帝国,曾经盘踞欧亚非的奥斯曼帝国,曾在印度次大陆存在三百多年的莫卧儿帝国,这些都和当年一个个的兀鲁思有关。 思考: 历史是惊人的相似的,从管理国家到管理企业,兀鲁思你也可以理解为企业的集团公司,事业群,BG,乃至事业部等,公司大了如何治理,和国家大了如何治理一样,从真实的历史中可以得到很多借鉴。而优秀的大公司也始终会倒下,但是他们培养出来的一代有一代人,还是不断活跃在历史舞台上,不断续写着黄金家族的族谱。 罗胖的刷书概念是可行的,至少对我这种爱书但是每次只是看个序言的人,听书和刷书,让我获得了很多跳跃和穿越的机会去多角度看世界,即使只是管中窥豹,即使只是掀开了小小一个角,感谢罗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