远航1.49-不断熟悉的过程&逆商&自我扩大
= 故事是不断熟悉的过程
在任何领域做任何事,都有一个不断熟悉的过程。正如百步穿杨,卖油翁说,唯手熟尔。
当我在写故事这件事里浸泡了两三年,开始有人几番发来作业托我点评,我也尽我所能地列出“如果是我写我会这么修改”的一些想法,收到对方激动感谢——才开始明白,写作亦如是。我并没有什么文学造诣,只是在书写这件事上,花了更多的时间,尝试实践了更多写作指导书上的方法,摸索着踩过了更多的坑,而后得以看到了更多的风景。
羡慕天赋型选手,而我是拙劣的农夫,在产出作品之前,先磨砺农具,先埋头耕作。有些固执和不安,所以格外滞笨,别人都健步如飞了,自己还在抠抠索索,闭门造车、重复造轮子。
滞笨有一个好处,是耐心,而后才终于在这个领域里浸泡了足够多的时间,能让一些路径得以隐现。往后还得浸泡更久,更多地熟悉这个领域,知晓更多的套路、门路,才能在其中走出越来越多的路,越来越宽广,穿梭自如。而今不过是刚刚迈入门槛。
这周想写的是,在一个故事内部,也是如此,有一个不断熟悉的过程。
在一个故事的素材里浸泡了足够多的时间,才能够让符合心意的人物和事件,得以涌现。
得出这个结论,经历了一段不被期待的杂乱繁琐的过程。
首先是想出了一些场景、事件,大致明确了故事主角人设,大致设定了配角,大致知道会产生怎样的冲突。
而后不断地将人物具象化,将事件1事件2事件3暂且陈列,修改。再将这种大的笼统的概括转化为具体事件、具体场景。
而后将这些小事件和场景按照大致的顺序填入表格,补充缺失的逻辑点,补充想到的新内容,修改顺序。
不断补充和修缮,有些原本的逻辑都被打散甚至改得面目全非,于是表格做了一遍又一遍。每一次有了新的排列,都是一场浩大的,时常要涉及全篇的梳理。即便是滞笨的农夫也有些沮丧疲惫了。
到后来,才慢慢发觉,这个不断梳理的过程,是一个不断熟悉的过程。
有些事件或场景是不变的,即便位置变了、细节变了、逻辑变了,但事件是保留的。不断地梳理,让事件不断在脑中加深印象,仿佛真的发生过,就像是记忆一样。
这个不断熟悉的过程,是去熟悉什么呢?是去熟悉自己所创造的故事世界。它,真实存在,它,严丝合缝,它,等着作者浸入其中全情投入地游览和体验,然后将自己在其中的见闻叙述出来。
这让我想起了雕塑大卫,据说有人问过雕刻家米开朗基罗是如何雕刻出如此杰作的。雕刻家说,大卫就在那里,他所做的不过是将多余的石头去除。
故事世界就在那里,作者要做的不过是唤醒自己的记忆,以不断复习、不断熟悉、不断尝试符合它的方式。
-
= 逆商
这周在写老六的正文,有几次写了正文又将其大段截去,作为备用草稿。我这个“雕刻家”还不算多熟练,我的大卫时常有一些赘肉,或者缺胳膊短腿。接下来要做的就是,继续练手,不断熟练故事技艺。这个过程有个额外收获:逆商飞涨。
自老四老五不断被拒稿起,我的逆商开始爆发式增长,这使得我能够更好地应对失败,将事情的失败跟对自己的评价分开,做事失败了并不代表我是个失败的人,并不影响个人价值评价,于是就规避了失败带来的情绪波动。
现在于我而言,事情做失败了,就是我尝试的某种方法不符合这件事解决的需求:钥匙与锁不匹配。失败只是一种反馈,用于校准自己的路径,思考并寻找更符合的路径即可。
故事也是一样,这种方案的情节与上下文、人设不通了,找新的方案就好了。只要戏核清晰明确,故事就不会有问题,要做的就是不断寻找更适合的表现方式。
-
= 自我扩大
上周看了一部分《我的经验与教训》里面有这样几句叙述——
“做大事和做小事的难易程度是一样的,所以要选择一个值得追求的宏伟目标,让回报与你的努力相匹配。”
“一个人的信念必须超越自我和个人需求,它可以是自己的公司、祖国或服役义务。任何因信念和核心价值观的激励而选择的挑战都是值得的,无论最终的结果是成功还是失败。”
要是以前的我,即便怀着善意去理解,不觉得这是假大空,也会觉得离自己挺遥远的。然而随着近两年一些实践,越来越觉得,这些虽然看上去假大空,但实际上是真实诚恳的建议。
尤其对于写作来说,如果只是为自己而写,那其实写日记就够了。既然想写出来跟大家分享想法,那必定是为大家而写。毕竟,一个人的想法不重要;一个人有普遍价值的想法,才会获得普遍的接受。
有此想法,与
上写作课,里面提到大多人写文章都隅于我心,要推至他心、天下心,才能动人。也是因为写作课老师,知道了顾随先生。之前两三年焦躁,没有静下心来读书,即便知道了先生,也没有好好去研习,只硬着头皮背过几段先生的讲录,半懂不懂。
近来想开始诗词相关的素材,翻看《顾随古典诗词感发》里,看到了关于他心、天下心的叙述——
【诗根本不是教训人的,是在感动人,是“推”、是“化”——道理、意思不足以征服人。《花间集》中顾敻词曰:“换我心为你心,始知相忆深。”(《诉衷情》)做人、作诗实则“换他心为我心,换天下心为我心”始可。】
【从“世法”讲,心往外跑,即“放心”,没有返照。曾子“三省吾身”是收“放心”,做返照。凡能称得起诗人、哲人者,皆须有此返照功夫,且此为基础功夫。陶诗“采菊东篱下,悠然见南山”亦是返照自我。没有自我反省,稍错仍自觉不错,这便要不得。差以毫厘,谬以千里。一失足成千古恨,再回头已百年身。欲纠此病,须能“自我扩大”。自我扩大,非无自我欣赏、自我观察、自我描写,而是小我扩张为大我。】
这也是为什么,写故事要挖掘到人性层面才能动人,因为人性是普适的,才能引起广泛共鸣,才能被打动更多读者。
近来恶性社会新闻,时时刺痛人的神经,而作为一个作者,往往是敏感的,情绪丰富的,格外受到影响。
能做的就是,利用好社会负面,使其成为自己的力量。尽可能多地搜集不同的声音,成为素材;同时观察自己的情绪,观察自己的行止,亦是素材。正如上面所引用顾随先生的话,要放心,要收心。而后拿起笔来,唯有笔是作者抗争的武器。作品完成之时,就是抗争之举挥就之日。
以前我看到一句话,一个人为多少人做事,身体里就蕴含了多少力量。为自己做事,就是他自己的力量;为家庭而努力,就拥有着一家的力量;为社会群体而奋斗,就有一个群体那么大的力量。
现在我想补充的是,一个人如果专注于自己的人生,就像将所有的价值、意义压在自己一个人身上;如果看到自己身上更广大的可能性、更普适的意义,就可以将重压分摊开来,相较群体的压力而言,个人的压力就不会那么重了。
一个人如果看到了自己个人与群体的联系,路途再艰难,也不会孤独。
远航随笔
远航员阿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