怎么样才能有效的省钱?
如何省钱这个命题,在网络上有很多技巧答案。
今天在这里分享一个省钱的误区,这个误区叫“心理账户”。
在阐述这个误区之前,先给大家做个行为心理测试。
【测试一】
今晚音乐厅将上演一场你期盼已久的音乐会,虽然票价很高,需要1000元,不过你早已决定去看,并且早早买好了门票。吃过晚饭,你正兴冲冲地准备出门,却发现票不见了。你找遍了所有可能的地方,还是一无所获,你寻思着一定是路上弄丢了。焦急的你要想听这场音乐会智能再掏一次腰包。你做着激烈的思想斗争,该不该去音乐厅再花1000元买票呢?请选出你的决定:
□买
□不买
再来看看另外一个问题:
【测试二】
同样是一场你梦寐以求的音乐会,你打定主意一定要去听,票价是1000元。但是这次你没有提前买票,打算到了音乐厅再买。刚要从家里出发的时候,你发现自己把才买的一张价值1000元的电话卡弄丢了。此时此刻,你还会不会花1000元去买这场音乐的入场券呢?请选出你的决定:
□买
□不买
实验证明大多数人再第一种情况下都会选择不再去音乐厅购买音乐会的票,而在第二种情况下他们选择仍旧去音乐厅欣赏音乐会。你的选择是不是也和他们一样呢?
客观上讲,这两种情况是没有区别的,即是等价的——在你愿意花1000元去听音乐会的前提下,你面临的都是损失了价值1000元的物品,然后需要选择是否再花1000元去欣赏音乐会。
只不过在两种情况下你的损失形式不同,在第一种情况下你是因为丢了一张音乐会票而损失1000元,而在第二种情况下你是因为丢了1000元的电话卡而损失了1000元。
同样是损失了价值1000元的东西,为什么你选择是否去听音乐会的决定会截然相反呢?
这正是心理账户所带来的误区。
每个人都有心理账户误区,他在心理对每一个硬币并不是一视同仁的,而是视它们来自何方、去往何处而采取不同的态度。
你相信吗?你和上述故事一样,日常生活中大多数的经济决策都会受到心理账户的影响。
心理账户和经济学意义上的账户在概念上的最大不同是:从经济学的角度上来说,每一块钱都是可以互相代替的,不管是捡来的一块钱还是挣来的一块钱,或者是得奖赢来的一块钱,都是一样的,对你而言,你的总财富都多了一块钱;同样,丢掉的一块钱、用掉的一块钱或者被偷了一块钱也是一样的,你的财富都少了一块钱。
以上述问题为例,你丢了1000元的电话卡,你可以掏钱买音乐会的票子,同样,丢了1000元的音乐会票,你大概率再会买一张,大概率会做出和丢了1000元电话卡时一样的决定。
从经济学角度上来讲,不管是丢了钱还是丢了票,只要绝对数量相同,人们的行为就应该是完全相同的。但是正是由于受到心理账户的影响,人们对待这两个问题的态度却截然不同。
那么心理账户究竟是如何影响你的决策呢?在你的心里有一个娱乐账户,还有一个通信账户。
星期一你购买了1000元音乐会门票,你的娱乐账户中少了1000元,换取了一张音乐会的门票。
而你买了1000元的电话卡,是从你的通信账户中扣除了1000元,而账户中多了1000元的电话卡。
电话卡丢了,在你的心理账户中这是通信账户上的损失,和娱乐账户没有关系。
你要决定是否去听音乐会仅仅是娱乐账户上1000元和音乐会的价值之间的平衡。
如果你把那张1000元的票弄丢了,这就是娱乐账户上的损失了,你要听音乐会就必须再从娱乐账户中支出1000元,也就是说你为了听这场音乐会,要用娱乐账户中的两个1000元去换,好像听这场音乐会需要花费2000元一样。
在这种情况下,你更可能放弃这场音乐会。
心理账户分类很细,也很自由。
在你的日常支出预算中,甚至连衣服和演出门票都被严格放在两个账户中,也就是买衣服的钱和买门票的钱要从不同的两个账户中支出。
人们总倾向于把相似的支出归到同一个账户中,并且锁定起来,不让预算在各个账户中流动,因此就会产生丢了戏票就不看戏,丢了电话卡就不再打电话,甚至丢了饭票就不吃饭的情况。
但事实上,我们所有的经济决策,消费决策也好,投资决策也罢,都不应该受到心理账户的影响。
一个理性的人应该让钱在不同的心理账户间流动,假如你某个账户超支了,你应该从其他账户中挪一点钱过来,保证各个账户间大致的比例不变。
对不同收入设置不同心理账户的现象就更加普遍了。这主要体现在下列三种情形中:
1) 将各期的收入或者各种不同的方式的收入分置在不同的账户中,不能互相填补;
2) 对待不同来源的收入有不用的消费倾向和风险偏好;
3) 用不同的态度对待不同数量的收入。
看官们,你们学到了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