海蒂和爷爷》:戴特姨妈五年抚养,给了海蒂很好的教养

《海蒂和爷爷》是一部治愈系电影。
片中讲述了天真可爱的小姑娘海蒂用自己的真诚善良,感动和帮助周围的人的故事。
治愈系,即使人获得一些情感地弥补和开悟,从而使人身心的创伤得到完全修复。
从心理学角度看,人类本质上追求的是舒适和安定平稳,本质上是不会喜欢攻击行为的。更为了避开伤害而转化为寻求治愈。治愈,是灵魂的止痛药,抹一点,便教人由百感交集中生出无限勇气与力量,这便是治愈的神秘力量。
电影改编自瑞士儿童文学家约翰娜·施皮里的长篇小说《海蒂》。
在这部剧里,从海蒂的天真无邪和善良里,得到心灵助力的有爷爷于力,厌学的放羊娃彼得,德国西部法兰克福的克拉拉,甚至是克拉拉的父亲泽塞曼先生。
当然,我得到的心灵助力,除了可爱迷人的小海蒂,阿尔卑斯山仙境般与世无染的自然风景,也少不了一半的功劳。
电影中的人物个性都安排的很巧妙,这个童话故事的世界里,一切都是美好的,没有多坏的人,只有好的,变得好的,真是感动一个跟着一个。

就拿海蒂的姨妈黛特来说,她是这里面算比较负面形象的一个人物了。
黛特把海蒂送到冷漠的于力面前,自己就绝情地跑了。可是我们深度去想想,她真的算很自私吗?
海蒂八岁,姨妈黛特抚养了五年,那么从三岁时,父母离世,海蒂成为一名孤儿,那时就跟着姨妈了。海蒂在话语中透露,跟着姨妈的时候,她整天都在屋里坐着。说明黛特的生活也过的很艰难,并不是有很多时间来陪伴海蒂,但与其去孤儿院,就不如跟着自己的亲人好,这也是必须承认黛特付出的一点。
一个三岁的孩子,正是模仿能力最强的时候。如果孩子是在孤独无依的环境下成长,一般都会变得性格孤僻,沉默寡言,别说孩子,就是我们成年人,一个人呆久了,也会和现实社会格格不入。而海蒂依然活泼开朗,处处表现出得体的修养。在大自然中欢快奔跑,在人前落落大方。一举一动,都能萌化所有人的心,内外都美得无可挑剔,观众的情绪被她紧紧牵住,随着她的一颦一笑起伏,她的身上,没有一丝对生活压抑不安的情绪。
孩子的善良温和的性情,可以是天生的,但涵养,却完全是要靠后天学习的。

为了工作原因,黛特把海蒂送到爷爷这里。从海蒂对黛特言语地信任来看,黛特平常也该是做的不算太差的。
黛特偷偷把海蒂送到泽塞曼家。让人生了反感厌恶,她在为自己谋取利益,把海蒂卖了。
慢慢不难发现,这是个很讲究礼教和规矩的贵族家庭。里面的医生和家庭教师,都充分表现了上流社会男人的博爱和绅士风度,有严格的管家和勤劳的女佣们,还有智慧兼仁德一体的奶奶,以及开明的主人泽塞曼先生。
从和于力据理力争地交谈中,也看出黛特对爷爷于力教育观念上不信任的一面,老头不信上帝,也和正常社会格格不入,通过这段谈话,是不是很像我们平时生活中遇到三观不合的沟通模式?
所以,从这里也不能完全说戴特是为了钱卖了海蒂,有她贪财自私的一面,也有她为海蒂综合考虑的一些因素。试想,但凡有能力,都抚养五年了,当初会接纳,在这个时候还去放弃,不合情理,相信更多是一种无奈。
而其他人物如爷爷,彼得,克拉拉,牧师等,都有不完美的地方。

在治愈系动漫《夏目友人帐》里,夏目从小被各种糟糕的亲友像个皮球一样推来推去,各种糟心虐待冷落,使他刚到塔子阿姨家时,内心的孤独,就像自然天成一般。
海蒂对自然的热爱,对自由的向往,可以看出她被禁锢的心灵多么需要得到释放。
但她无拘无束的举止之间,又多了含蓄和矜持,在她对英语老师随口说一句“谢谢”时,可以感觉到老师冰冷的心,被她温暖的一刹那,也感动了观影的我们。

所以,这部电影里最负面的一个角色,从海蒂那阳光活泼的一面反射出来的,是姨妈对海蒂稍为算得上正能量的一个隐藏信息。
导演在对姨妈的行为没有过多刻意的表现,所以这里是有留白的。克制把戴特姨妈渲染成很坏很坏的人,其一,这部电影本就没有反派,姨妈坏得太突出,而且是无法治愈的,这就和电影的初衷一种违和感,会给观众体念上留下缺憾;第二,海蒂和她呆了五年,黛特若表现得太坏太刻薄,或者是虐待和冷漠了海蒂,那海蒂现在这种活泼天真的性情,似乎也会成为神迹,反而也经不起多少推敲了。
(对比我们当下的社会环境里,又有多少父母,忍心把幼小的孩子,丢给了目不识丁的老人,甚至有的几年都不回一次家,从而很难让孩子在家教上得到好的引导;也有的家庭对孩子百般宠爱,任其在言行上放纵,缺少正面的教导,这样的孩子,只让人见了避而远之。培养孩子好的修养,在一言一行上。)

善良,是人性中最高贵的品格。而善良更离不开后天好的修养相伴,孩子才会有好的脾气,才能懂得感恩,才能有处事的分寸,和博大的胸襟,才能锻炼到更加独立而坚强。
海蒂,在这些忐忑经历中,用自身美好品性感化了所有遇见的人,肯定离不开姨妈黛特的付出。
她扑灵扑灵着大眼睛,纯净得如同阿尔卑斯山的一草一木,自然优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