对印度的一点杂感
很多人热衷于嘲笑印度的现状尤其是民主制度,似乎嘲笑印度蹩脚的十亿人民主制度和不成功的经济、进步缓慢的社会,就能反证和谐国目前现状的合理性。不可否认,印度是在不断给外人提供各类笑料,历来都不乏这类轻喜剧式的笑料。
大体上从很多傻逼的奇谈怪论里可以看出,那些嘲笑印度的人里的大多数,除了从教科书和新闻渠道之外,对印度的历史与文明缺乏起码的了解,我也没读过关于印度的专著,仅仅杂七杂八读了一些,前段时间阅读了一些从哲学和思想领域提及印度的书,很有启发意义,结合以前阅读过的一些谈论印度政治、经济、历史的书籍,有点小感想,记录如下如下:
造成今日印度现状的原因,可以简单说从政治、经济、思想三个领域分开来分析。印度的民主政治制度,保证了一个没什么内在凝聚力的,纯粹是被殖民统治糅合到一起的国家,一个原本长期是地理概念的复杂地区结成一个国家,大体上是统一、稳定的——虽然小乱天天有,但全国性的大乱没有,目前和不远的将来更看不出如自吹开辟过人类历史新纪元的牢不可破的CCCP那样解体的可能,或者如铁托缔造的南斯拉夫那样突然碎片化,这本身就是个奇迹。
考虑到历史上次大陆地区,长期以来处于战乱的时间远多于和平无事的时间,从历史上来说,次大陆和中东一样,根本不是像中国这样民族、信仰相对单一,内聚力强的单一文明单元地区,是拥有一大堆极端复杂种族、民族、宗教的一个民族宗教大杂烩的地理概念地区,彼此仇杀不断,还不断有外来的强力侵略者飓风过境般来注入新的血液与仇恨,留下自己的痕迹。整体上次大陆类似中东与巴尔干,而非类似围绕长江、黄河为核心的拥有统一文化体系、单一民族的中国。历史上没有19世纪英国主导的工业革命与殖民统治的话,不会给印度带来地区自治基础上的联邦制中央政府、统一的司法制度、货币、官方语言、度量衡、统一的铁路、运河的交通设施,统一的贸易、教育制度,因此不可能有今天统一的联邦制印度。
另一个因素,独立的因素。考虑到英属非洲很多国家独立前不比印度发展程度差,独立后社会却动荡不定,民不聊生,政权频频崩溃,毫无稳定性可言,比印度惨得多。再考虑到同为亚洲国家的中国还有文革那样的全国动荡,印度却没有,独立后的柬埔寨、北朝鲜都陷入极端集权统治的深渊里,但印度却成功避免了这类人为灾难,没有出现一个狂热的极端妄自尊大的独裁者,去随心所欲的用全民族几亿人做试验品,陪自己玩社会实验的游戏。英国撤离次大陆后,没有了驻印度英军刺刀所带来的外力强迫压力下的长达上百年的强制性稳定和统一,但印度并没有像奥斯曼崩溃后那样巴尔干化,尽管还存在那迦、锡克独立运动和东北部邦延续至今的阶级内战,但这个地区矛盾和社会矛盾丛生的复杂社会大体是平静的,没有巴尔干化,没有哈里发帝国崩溃后像阿拉伯世界那样分崩离析。这不能不说是印度民主制度的成功。因此,民主制度在印度虽然很腐败,而且很大程度上应该说是地方世袭权力家族把持的寡头制度,民主的低效率很大程度上造成今日印度的贫困与落后蒙昧,民主制度还产生出诸多如尼赫鲁、夏斯特里这类黯弱无能的庸碌政客,以及英迪拉.甘地这样乖戾的统治者,民主制度也没有避免印度出现诸如热衷喝自己的尿保健的卫生部长这类现代世界咄咄怪事、军工建设上的荒唐可笑与不负责任,民主制度甚至鼓励了印度下层一直蕴藏的危险的民粹主义和自大倾向。但从根本上来说,民主制度维护了印度这个除了外来入侵者的征服所带来暂时性统一之外,素来缺乏全国性统一传统的国家的统一和稳定,避免全国性的社会矛盾尖锐化与极端化,避免了独裁者的出现,从根本上来说,印度的民主对南亚次大陆整个地区来说,是成功的。
经济上印度的贫困说明了伦敦政治经济学院的拉斯基,还有凯恩斯之流主张的经济与社会领域的社会主义多么失败与害人不浅,膨胀的国有化,政府过多干预经济,贸易壁垒,对市场与自由贸易的排斥,对经济帝国主义过分强调与警惕以至于损害自身经济发展,这一切使得印度从1947年独立时具备良好的起飞基础,远远优越于同时代大多数亚洲国家,发展到1990年为止,经济上基本是原地裹足不前甚至是倒退,长期贫困。李光耀在回忆录《风雨独立路》里对前英属殖民地学生在英国接受教育,经济思想上上了邪路,独立后回国,搞垮本国经济这类事有很有趣的个人感触。引述一段如下:
不过伦敦也不是没有优点。对未来的律师来说,这里可以借鉴的地方很多。在
伦敦经济学院的第一学期,政治学教授哈罗德·拉斯基就给我留下了深刻的印象。
我跟其他许多以前没修政治学的学生一样,听了他的一些课。他个子小,长得不起
眼,头脑却灵活极了,说话很有魅力。他的马克思主义的社会主义理论,对许多殖
民地学生产生了深刻的影响。不少人后来掌了权,他们自认为从拉斯基那里学来了
理论,并根据他的理论推行不恰当的政策,结果搞垮了本国发展不足的经济。多亏
我在执政之前,在能起坏作用之前,就看到了多个经济体失败的经验。从而提醒我
这样做是危险的。
在接触这类政治主张之前,我在莱佛士学院第一年上经济课时,至少是在征税
的课题上,已被灌输英国社会主义的价值观。基本经济教科书是温和社会主义者贝
纳姆的著作,公共财政教科书是战后工党财相多尔顿编写的。他们所用的术语臆断
一些税收是进步的,另一些是退步的:所得税是公平进步的,因为赚得多就得多缴
税,税率也更高;对食盐和进口货征收一律的税额或征收国产税是退步的。这些社
会主义价值观损害了英国的经济成长。倡导这样的主张的人没考虑到人性的特点,
因为累进税会扼杀勤奋工作和创造财富的主动性,尤其是扼杀了有本领、有能力这
样做的人。
思想意识深处,印度人的世界观让印度这个民族相对于东亚儒家文化圈的民族来说,印度教的思想包袱太重,似乎热衷于教导民众不看重物质,安于现状,对财富与物质有先天的排斥,满足于贫困,简单说就是致富意愿不足,又穷又懒。同时从个人角度讲,大量下层阶级比如贱民阶层,远未启蒙,思想意识上还是中世纪的蒙昧状态。造成印度社会发展缓慢,经济贫困的,除了政治上经济上的原因,很大程度上可以从思想上归结到印度数千年遗留下来的传统思想包袱。
大体上从很多傻逼的奇谈怪论里可以看出,那些嘲笑印度的人里的大多数,除了从教科书和新闻渠道之外,对印度的历史与文明缺乏起码的了解,我也没读过关于印度的专著,仅仅杂七杂八读了一些,前段时间阅读了一些从哲学和思想领域提及印度的书,很有启发意义,结合以前阅读过的一些谈论印度政治、经济、历史的书籍,有点小感想,记录如下如下:
造成今日印度现状的原因,可以简单说从政治、经济、思想三个领域分开来分析。印度的民主政治制度,保证了一个没什么内在凝聚力的,纯粹是被殖民统治糅合到一起的国家,一个原本长期是地理概念的复杂地区结成一个国家,大体上是统一、稳定的——虽然小乱天天有,但全国性的大乱没有,目前和不远的将来更看不出如自吹开辟过人类历史新纪元的牢不可破的CCCP那样解体的可能,或者如铁托缔造的南斯拉夫那样突然碎片化,这本身就是个奇迹。
考虑到历史上次大陆地区,长期以来处于战乱的时间远多于和平无事的时间,从历史上来说,次大陆和中东一样,根本不是像中国这样民族、信仰相对单一,内聚力强的单一文明单元地区,是拥有一大堆极端复杂种族、民族、宗教的一个民族宗教大杂烩的地理概念地区,彼此仇杀不断,还不断有外来的强力侵略者飓风过境般来注入新的血液与仇恨,留下自己的痕迹。整体上次大陆类似中东与巴尔干,而非类似围绕长江、黄河为核心的拥有统一文化体系、单一民族的中国。历史上没有19世纪英国主导的工业革命与殖民统治的话,不会给印度带来地区自治基础上的联邦制中央政府、统一的司法制度、货币、官方语言、度量衡、统一的铁路、运河的交通设施,统一的贸易、教育制度,因此不可能有今天统一的联邦制印度。
另一个因素,独立的因素。考虑到英属非洲很多国家独立前不比印度发展程度差,独立后社会却动荡不定,民不聊生,政权频频崩溃,毫无稳定性可言,比印度惨得多。再考虑到同为亚洲国家的中国还有文革那样的全国动荡,印度却没有,独立后的柬埔寨、北朝鲜都陷入极端集权统治的深渊里,但印度却成功避免了这类人为灾难,没有出现一个狂热的极端妄自尊大的独裁者,去随心所欲的用全民族几亿人做试验品,陪自己玩社会实验的游戏。英国撤离次大陆后,没有了驻印度英军刺刀所带来的外力强迫压力下的长达上百年的强制性稳定和统一,但印度并没有像奥斯曼崩溃后那样巴尔干化,尽管还存在那迦、锡克独立运动和东北部邦延续至今的阶级内战,但这个地区矛盾和社会矛盾丛生的复杂社会大体是平静的,没有巴尔干化,没有哈里发帝国崩溃后像阿拉伯世界那样分崩离析。这不能不说是印度民主制度的成功。因此,民主制度在印度虽然很腐败,而且很大程度上应该说是地方世袭权力家族把持的寡头制度,民主的低效率很大程度上造成今日印度的贫困与落后蒙昧,民主制度还产生出诸多如尼赫鲁、夏斯特里这类黯弱无能的庸碌政客,以及英迪拉.甘地这样乖戾的统治者,民主制度也没有避免印度出现诸如热衷喝自己的尿保健的卫生部长这类现代世界咄咄怪事、军工建设上的荒唐可笑与不负责任,民主制度甚至鼓励了印度下层一直蕴藏的危险的民粹主义和自大倾向。但从根本上来说,民主制度维护了印度这个除了外来入侵者的征服所带来暂时性统一之外,素来缺乏全国性统一传统的国家的统一和稳定,避免全国性的社会矛盾尖锐化与极端化,避免了独裁者的出现,从根本上来说,印度的民主对南亚次大陆整个地区来说,是成功的。
经济上印度的贫困说明了伦敦政治经济学院的拉斯基,还有凯恩斯之流主张的经济与社会领域的社会主义多么失败与害人不浅,膨胀的国有化,政府过多干预经济,贸易壁垒,对市场与自由贸易的排斥,对经济帝国主义过分强调与警惕以至于损害自身经济发展,这一切使得印度从1947年独立时具备良好的起飞基础,远远优越于同时代大多数亚洲国家,发展到1990年为止,经济上基本是原地裹足不前甚至是倒退,长期贫困。李光耀在回忆录《风雨独立路》里对前英属殖民地学生在英国接受教育,经济思想上上了邪路,独立后回国,搞垮本国经济这类事有很有趣的个人感触。引述一段如下:
不过伦敦也不是没有优点。对未来的律师来说,这里可以借鉴的地方很多。在
伦敦经济学院的第一学期,政治学教授哈罗德·拉斯基就给我留下了深刻的印象。
我跟其他许多以前没修政治学的学生一样,听了他的一些课。他个子小,长得不起
眼,头脑却灵活极了,说话很有魅力。他的马克思主义的社会主义理论,对许多殖
民地学生产生了深刻的影响。不少人后来掌了权,他们自认为从拉斯基那里学来了
理论,并根据他的理论推行不恰当的政策,结果搞垮了本国发展不足的经济。多亏
我在执政之前,在能起坏作用之前,就看到了多个经济体失败的经验。从而提醒我
这样做是危险的。
在接触这类政治主张之前,我在莱佛士学院第一年上经济课时,至少是在征税
的课题上,已被灌输英国社会主义的价值观。基本经济教科书是温和社会主义者贝
纳姆的著作,公共财政教科书是战后工党财相多尔顿编写的。他们所用的术语臆断
一些税收是进步的,另一些是退步的:所得税是公平进步的,因为赚得多就得多缴
税,税率也更高;对食盐和进口货征收一律的税额或征收国产税是退步的。这些社
会主义价值观损害了英国的经济成长。倡导这样的主张的人没考虑到人性的特点,
因为累进税会扼杀勤奋工作和创造财富的主动性,尤其是扼杀了有本领、有能力这
样做的人。
思想意识深处,印度人的世界观让印度这个民族相对于东亚儒家文化圈的民族来说,印度教的思想包袱太重,似乎热衷于教导民众不看重物质,安于现状,对财富与物质有先天的排斥,满足于贫困,简单说就是致富意愿不足,又穷又懒。同时从个人角度讲,大量下层阶级比如贱民阶层,远未启蒙,思想意识上还是中世纪的蒙昧状态。造成印度社会发展缓慢,经济贫困的,除了政治上经济上的原因,很大程度上可以从思想上归结到印度数千年遗留下来的传统思想包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