真实下面的虚伪
昨天在日记里面写,25岁以前从来没有想过成为我自己,哪怕是这个念头都没有过。我羡慕身边所有人,会在生活中树立很多坐标,渴望成为他们中的任何一个 ,那一刻的我自卑的要命。
陈嘉映说:这就是少年,他讲课对自己学生们说,当学生的优势就是听很多名师的课,少年时代会听一个老师的课就想成为他,但是逐渐的你就会发现变成不了任何人,逐渐就会平等的和这些老师打交道,尽可能汲取你想要的知识,把自己变得更好更丰富。
我们现代人总是会说不喜欢自己某些方面。那么扪心自问一个灵魂问题,我们真的不喜欢吗?
想起了我的姥姥,姥姥已经95岁了。可是在农村老人高寿并不是一件好事,对于文化程度不高的子女来说,是一个负担。中国有句古话叫“寿则多辱”,姥姥会整天嚷嚷着不活了,每次放假回家见到姥姥,她要隔好长一段时间才意识到是我,然后说出那句:“哎…呀…这是凡凡吗?怎么长这么大了,哎,我现在不中了,又聋又瞎,见这一面,下次就不知道啥时候见了。”
我很不喜欢面对她絮絮叨叨时候的不耐心,我很不喜欢自己和她共处一室,打开电视玩起手机,留她一个人絮叨起听过800遍的以前的事情,我很不喜欢过年回家没给她带礼物。我很不喜欢曾经想她自责的哭起来,却还是依然没有去舅舅家看她。
而我却会很虚伪的每次和我妈打电话的时候,关心的问一句“姥姥咋样了?”
那么我到底有多不喜欢自己?我到底有多么想为姥姥做点什么?
我真的那么care姥姥的生活吗?还是说我在用这个问题试图去屏蔽掉其他深层的问题?
有时候说自己喜欢或是不喜欢,在意不在意的时候,都有可能不真实。
鲁迅说过陀思妥耶夫斯基一句话:“拷问出真实下面的虚伪。” 这句评价好,但是鲁迅下面那句说的更好,“拷问出虚伪下面的真实。”
认识到自己有点虚伪不是特别的难,难得是你真的要的是什么?在意的是什么?
我不知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