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会计学原理》第二章 账户设置与借贷记账法
第二章 账户设置与借贷记账法
第一节 会计要素及其平衡关系
会计要素是对会计对象迚行的基本分类,是会计核算对象的具体化。
一、财务报表要素
反映经济资源状况的有三个要素,即资产、负债和所有者权益,这是反映企业财务状况的要素,也是组成“资产负债表”的基本要素,是一种经济资源的静态表现形式。
(一)资产
1.资产的概念
资产是指企业过去交易活动或经济事项中形成的、由企业拥有或控制的、预期将给企业带来未来经济效益或效用的经济资源。
2.满足的条件
该经济资源需要符合资产的定义
该经济资源有关的经济利益很可能流入企业
该经济资源的成本或价值能够可靠地计量
3.资产的特征
资产是企业生存和发展的经济资源
资产是企业过去的交易活动或经济事项中形成的经济资源
资产是为企业所拥有或控制的经济资源.
资产能够给企业带来预期的经济效益或效用的经济资源
4.资产的种类(按资产流动性)
(1)流动资产
货币资金:库存现金、银行存款、其他货币资金
交易性金融资产:购入的以交易为目的股票、债券、基金
应收款项:应收账款、应收票据、预付账款
存货:原材料、库存商品、在产品
(2)非流动资产
长期股权投资:长期股权投资、长期股权投资减值准备
债权投资:债权投资、债权投资减值准备
固定资产:固定资产、在建工程
无形资产:专利权等可辨认的没有实物形态的资产
长期待摊费用:摊销期一年以上的固定资产修理支出
(二)负债
1.负债的概念
负债是指交易活动或经济事项中形成的,企业必须承担的,将来需通过资产或劳务来偿还的现时经济义务。
2.满足的条件
与该经济义务有关的经济利益可能流出企业
未来流出的经济利益的金额能够可靠地计量
3.负债的特征
负债是企业的现时经济义务
负债是企业过去交易活动或经济事项中形成的
负债是企业必须承担的经济义务
负债是将来需通过资产或劳务来偿还的经济义务
4.负债的种类(按负债流动性)
(1)流动负债
短期借款:银行借入一年内偿还的借款
应付款项:应付账款、应付票据、预收账款
其他流动负债:应付职工薪酬、应付股利、应交税费
(2)非流动负债
长期借款:银行借入偿还期一年以上的借款
应付债券:发行债券筹集的资金
长期应付款:具有融资性质的延期付款
(三)所有者权益
1.所有者权益的概念
所有者权益是指所有者在企业资产中享有的经济权益,是企业全部资产扣除全部负债后由所有者享有的剩余权益,又称为股东权益。
2.所有者权益的特征
所有者权益与负债构成企业全部资产的资金来源,都对企业资产拥有要求权。
相对亍负债而言,所有者权益具有以下几方面特征:
(1)所有者权益是一种剩余权益
(2)所有者权益是一种永久权益
(3)所有者权益是一种无限权益
3.所有者权益的种类(按权益形成途径)
(1)原始资本积累
实收资本:投资者投入的原始资本
资本公积:原始资本的增值
(2)留存权益
盈余公积:从经营净利润中提取的各种累积资本
未分配利润:企业经营形成的尚未分配利润
二、经营成果要素
反映经济资源变劢的有三个要素,即收入、费用和利润。这是反映企业经营成果形成的要素,也是组成“利润表”的基本要素,是一种经济资源的动态表现形式。
(一)收入
1.收入的概念
收入是指企业在日常活劢中形成的、会导致所有者权益增加的、与所有者投入无关的经济利益的总流入。
2.满足的条件
与收入相关的经济利益可能流入企业
经济利益流入企业的结果会导致资产的增加或者负债的减少
经济利益的流入能够可靠地计量
3.收入的特征
收入是企业在日常经济活劢中形成的。
收入会导致所有者权益的增加。
收入是与所有者投入无关的经济利益的总流入。
作为合同收入的一部分,企业应当在履行了合同中的履约义务,即在客户取得相关商品控制权时确认收入。
4.收入的种类
(1)主营业务收入:销售商品、提供劳务取得的收入
(2)其他业务收入:让渡资产使用权取得的收入
(二)费用
1.费用的概念
费用是指企业为了实现经营目标在日常生产经营过程中发生的资源消耗。
2.满足的条件
与费用相关的经济利益很可能流出企业
导致资产的减少或负债的增加
经济利益流出的金额能够可靠地计量
3.费用特征
费用是日常活劢中所形成的消耗
费用将导致所有者权益的减少
费用与向所有者分配利润无关
4.费用的种类
(1)营业成本
主营业务成本:直接计入产品生产成本
其他业务成本:其他经营有关的成本
(2)期间费用
管理费用:行政管理部门发生的费用
财务费用:筹资和用资发生的费用
销售费用:销售过程中发生的费用
(三)利润
1.利润的概念
利润是指企业在一定会计期间的经营成果。利润包括收入减去费用后的净额、直接计入当期利润的利得和损失等。企业是否盈利必须看收入与费用的比较结果。
2.利润的特征
影响企业利润的因素除了收入与费用外,还包括利得(营业外收入)和损失(营业外支出)
收入大于费用,企业形成盈利;收入小于费用,企业形成亏损
盈利增加所有者权益,亏损减少所有者权益
3.利润的形成
营业利润=营业收入-营业成本-税金及附加-期间费用-资产减值损失-信用减值损失 ± 公允价值变动收益(或损失) ± 投资净收益(或损失)+资产处置收益+其他收益
利润总额=营业利润+营业外收入-营业外支出
净利润=利润总额-所得税费用
三、会计恒等式
资产表现为经济资源的占用形态,权益表现为资产的来源渠道。
资产不权益反映的不是对立和孤立的两个资源形式,而是同一经济资源的两个方面,它们互相依存,对立统一。
1.资源占用=来源渠道
即:资产=权益
2. 资产=债权人权益 + 所有者权益
即:资产=负债 + 所有者权益
3. 收入-费用=利润
4. 资产=负债+所有者权益+利润
5. 资产=负债+所有者权益+(收入-费用)
6.资产+费用=负债+所有者权益+收入
第二节 会计科目与账户设置
一、会计科目的设置作用
会计科目是对会计对象的具体内容即会计要素进行分类核算的项目。
设置会计科目是设置账户、处理账务所必须遵循的方法和制度,是正确组织会计核对的重要依据。
二、会计科目的设置原则
(1)全面反映会计对象内容的原则
(2)符合经济管理要求的经济管理的相关性原则
(3)统一性与灵活性相结合的原则
(4)保持相对稳定性和可比性的原则
(5)简明适用性的原则
三、会计科目的层级
会计科目按其提供指标或信息的详细程度,一般可以分为三级:即一级科目(总分类科目)、二级科目(子目)、三级科目(明细分类科目),其中三级科目还可以按照实际需要继续细分,如四级科目、五级科目等等。
1.总分类科目
总分类科目又称一级科目或总账科目。它是对会计对象不同经济内容所作的总括分类,是进行总分类核算的依据,所提供的是总括指标。
总分类科目统辖下属数个明细科目或统辖下属数个二级科目,然后再在二级科目下设置明细科目。
2.明细分类科目
明细分类科目,又叫三级科目或明细科目,是根据会计制度的要求,企业按照经济业务的具体需要设置的对总分类科目所含内容再作详细分类说明的会计科目,它提供的是总分类科目具体内容和详细指标或信息。
四、会计科目的分类
会计科目分为资产类、负债类、所有者权益类、成本类、损益类、共同类六大类。其中,共同类会计科目是为了适应一部分特殊会计准则的需要而设置了的,一般企业通常不需要共同类会计科目。
(一)资产类
1.流动资产
“库存现金”
“银行存款”
“原材料”
“库存商品”
“应收账款”
“预付账款”
2.非流动资产
“长期股权投资”
“长期应收款”
“固定资产”
“无形资产”
“长期待摊费用”
(二)负债类
1.流动负债
“短期借款”
“应付职工薪酬”
“应付账款”
“其他应付款”
“预收账款”
“应交税费”
2.非流动负债
“长期借款”
“应付债券”
“长期应付款”
(三)所有者权益类
1.反映资本的科目
“实收资本(股本)”
“资本公积”
2.反映留存收益的科目
“本年利润”
“利润分配”
“盈余公积”
(四)成本类
1.反映制造成本的科目
“生产成本”
“制造费用”
2.反映劳务成本的科目
“劳务成本”
(五)损益类
1.反映收入的科目
“主营业务收入”
“其他业务收入”
“营业外收入”
2.反映费用的科目
“主营业务成本”
“其他业务成本”
“营业外支出”
“营业税金及附加”
“销售费用”
“管理费用”
“财务费用”
“所得税费用”
(六)共同类
“清算资金往来”
“外汇买卖”
“衍生工具”
“套期工具”
“被套期项目”
五、会计科目与账户的异同点
(一)会计科目与账户的联系
(1)名称相同
由于账户是根据会计科目设置,并按照会计科目命名,以会计科目作为它的名称,两者完全一致。
(2)形式相同
两者都是分门别类地反映某一项经济业务的形式,在形式上没有差别。
(3)性质相同
两者都是反映同一性质的经济项目,无论来源还是占用上属于同一属性,在实际工作中将两者作为同义词理解,互相通用,不加区分。
(二)会计科目与账户的区别
(1)概念不同
会计科目是对会计对象的具体内容进行分类核算的标志或项目。
账户是根据会计科目开设的,具有一定的结构,用来系统、连续地记载各项经济业务的一种手段。
(2)内容不同
会计科目只表明某一项经济名称,而不反映具体内容。
账户除表明相同的经济内容外,还具有一定的结构、格式,同时通过账户的结构反映每一项经济内容的增减变化情况。
(3)作用不同
会计科目设置在反映经济业务时只作为项目分类,会计科目仅是会计对象具体内容进行分类的标志。
账户还通过一定的结构、格式反映经济业务的具体指标和增减变化方向,具体记录业务的内容。
第三节 借贷记账法
借贷记账法是以“借”、“贷”作为记账符号,以“有借必有贷,借贷必相等”作为记账规则的一种复式记账法。
借贷记账法在会计核算应用中包括记账符号、账户结构、记账规则、会计分录、试算平衡几个方面的内容。
一、记账符号
(一)记账符号的特定涵义
记账符号是用以指明经济业务记录方向而规定使用的符号,用来记录经济业务的增减变化方向。
(二)记账符号的作用
1.表明记账方向
记账方向是记录经济业务发生而引起的会计要素的增减数额。
2.表明指标增减
借方表示:资产、费用的增加;收入、利润、所有者权益、负债的减少。
贷方表示:资产、费用的减少;收入、利润、所有者权益、负债的增加。
3.表明账户性质
资产类账户的余额方向在借方。
负债和所有者权益类账户的余额方向在贷方。
二、账户结构
(一)资产和负债、所有者权益类账户的结构
资产类账户的借方(左边)登记其增加额,贷方(右边)登记其减少额,余额一般在借方。
而负债、所有者权益类账户的借方(左边)登记其减少额,贷方(右边)登记其增加额,余额一般在贷方。
(二)收入、费用和利润类账户的结构
费用类账户的借方(左边)记录其金额增加额,贷方(右边)记录其金额减少额或转销数。费用类账户本期发生额在月末应全部转入利润类账户,所以月末无余额。
收入类账户的借方(左边)记录其金额减少额或转销数,贷方(右边)记录其金额增加额。收入类账户本期发生额在月末应全部转入利润类账户,所以月末无余额。
但成本类账户本期发生额月末不得转入利润类账户,所以月末一般有余额。
利润类账户平时有期末余额,但在年末应将期末余额全部转入利润分配账户,所以年末无余额。
三、记账规则
(一)借贷记账法的记账规则
“有借必有贷,借贷必相等。”
(二)借贷记账法的记账规则原理
1.复式记账法原理
根据复式记账原理规定,对任何一项经济业务都必须在两个或两个以上相互联系的账户中以相等的金额迚行登记。
2.借贷记账法原理
借贷记账法是以会计恒等式为基本依据来计算每一个账户经济指标的,登记账户金额时要求对每个账户中涉及金额的增减必须以相反的方向迚行记录。
3.对应关系原理
在借贷记账法下,经济业务发生后必然涉及到借贷方两类账户,这两类账户存在着应借、应贷的关系,这种关系称之为账户的对应关系;存在着相互对应关系的账户,称之为对应账户。
第四节 会计分录
一、会计分录的含义
会计分录又称记账公式。它是指按照复式记账的要求,对每项经济业务列示出应借、应贷的账户名称及其金额的一种记录。
二、会计分录的格式
会计分录的基本格式是:
借:相关账户 XXX(金额)
贷:对应账户 XXX(金额)
三、会计分录种类
1.简单会计分录
“一借一贷会计分录”
2.复合会计分录
“一借多贷会计分录”
“一贷多借会计分录”
“多借多贷会计分录”
四、编制会计分录的基本步骤
1.首先根据经济业务的具体内容分别找出涉及的账户。
2.了解每一个账户的性质。
3.分析每一个账户的增减情况,根据其性质登记相应方向。
4.根据借贷记账法的记账规则,按照标准的会计分录格式编制会计分录。
第五节 试算平衡
一、试算平衡的含义
试算平衡,就是根据记账规则的要求,按照会计恒等式原理,通过汇总方式计算各账户发生额和余额,来检查账户记录的正确性、完整性。
二、试算平衡公式
1.本期发生额平衡法
当某一会计期间所发生的业务都记入相关账户后,所有账户的借方发生额的合计数与贷方发生额的合计数也必然相等。
全部账户本期借方发生额合计=全部账户本期贷方发生额合计
2.余额平衡法
某一会计期间所发生的业务都记入相关账户后,全部账户的借方期末余额的合计数与贷方期末余额的合计数也必然相等。
① 全部账户期初借方余额合计=全部账户期初贷方余额合计
② 全部账户期末借方余额合计=全部账户期末贷方余额合计
三、试算平衡表的编制步骤
1.将企业各账户的期初余额逐一登记在试算平衡表的期初余额栏目
2.根据企业本期发生的经济业务编制会计分录
3.将本期各账户期初余额和本期发生额分别记入各账户的 “T”型账户中, 并计算出期末余额
4.将各账户本期借方发生额合计数和贷方发生额合计数及期末余额登记进入试算平衡表
5.计算出试算平衡表所有账户本期全部借方发生额合计数、所有账户本期全部贷方发生额合计数和所有账户余额合计数
四、试算平衡表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