维特根斯坦《哲学研究》摘要(二)
三、 第11~20节
第十一节
词语就像工具一样
我们把词语抽离出来的时候,它们的用法并未清楚的出现在我们面前
第十二节
把词语比作手柄
尽管在外观上是相似的,但是功能上绝不相似
第十三节
语言中的每个词都标识着某种东西,这是哲学病患者的执念
但是这句话实际上什么都没有说,重要的是这些词语的使用场景和情形。
区分开两类词语:第一类:每个词标示着某种东西(苏格拉底、石板、桌子
第二类:没有实际所指的词,比如哎嗨咿呀嗨这样的词
第十四节
仍然回应“词语对应意义”的说法,表达式的彼此相似并不能使我们实际上得到什么
第十五节
标示这个词是为了贴标签
贴标签是为了使用而做准备
第十六节
A给B看的色样 不属于语言
但是当“这个”可以作为代词构成一句话,他就是一个东西的样本
样本是语言的工具
第十七节
语言游戏(8)中有不同的词类
“石板”和“块石”的功能更加相似,词语的分类取决于兴趣
我们可以从很多角度来进行分类
第十八节
不要为语言(2)和(8)这些语言过于原始和简单
语词是可以动态发展的,无所谓完备不完备,在化学符号和微积分符号加入语言之前,我们没觉得我们的语言不完备,加入之也没觉得我们的语言更完备。
第十九节
想象一种由命令和报告构成的语言,或者由是与否构成的语言
想象一种语言就意味着想象一种生活形式。
在例子(2)中
石板是一个完整的“蜕化句”——不是名词“石板”,也不是省略句“给我拿一个石板”,而是完整的句子本身,(就好像绑定了快捷施法
当A在说“石板”的时候,他肯定没有想到背后的那个“省略的句子”,但是搞哲学的时候就会想方设法去寻求那个背后隐藏的意义
但是这个意义实际上是不存在的,重要的是用法。
第二十节
看不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