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克己复礼”:人人应该体悟修身之道
克己复礼。很多人对这个词都有印象。这个词的原话出在《论语·颜渊》中:“颜渊(孔子最喜欢的弟子)问仁。子曰:“克己复礼为仁。一日克己复礼,天下归仁焉!为仁由己,而由人乎哉?什么意思呢,克是克制,很容易理解。复礼的内涵,历史上有争议的。复礼,有解释是复兴周礼,是一个政治目标,也有认为主要目标是修身,即使得自己言行符合礼的要求和约束。当然,从现代的眼光来看,我们更关注的就是修身,规范人的言行,提高修养。孔子认为,克己复礼就能达到仁的要求。一日的意思是一旦,一旦大家克己复礼,天下就达到仁的要求了。为仁由己,而由人乎哉?实现仁完全靠我们自己,不靠别人。
我相信很多人会对孔子的礼啊,仁啊都有一头雾水。颜渊估计也是很困惑的,于是对孔子说,你就教我具体怎么做吧。孔子说了几句我们更加耳熟能详的话,非礼勿视 ,非礼勿听 ,非礼勿言 ,非礼勿动。颜渊说,好的,我就听你的话。颜渊的态度是“回虽不敏 ,请事斯语”。我虽然不聪明,我努力按照你说的去做。他是谦虚的,对老师的话听从的,这是一个学生的态度。值得学习。
接下来说仁、礼,事实上,孔子没有对这两个词下具体的定义,它们的内涵是比较丰富的。从我们现代人来的眼光来理解它们,“礼”可以泛指一系列符合社会道德文化规范的行为准则,这个礼显然是与时俱进的,因地制宜的,我们有当代的社会道德文化规范,大家可以对比一下古今。我们会发现很多发生了变化,很多没有变化。“仁”。可以指仁爱,仁慈,仁义,博爱等。那么,克己复礼为仁的大意是克制自己,使得自己符合社会道德文化规范,那么就可以达到仁爱的程度。我们会发现要完全做到“礼”和“仁”,是非常难的。其实社会很多人一般都是被动接受道德约束,所以常常有出现“人设崩塌”的现象。大家可以对照现实。那么,孔子的本意是什么呢?孔子以及《论语》确实经常说这两个词。我们可以试图去接近孔子说的意思。
仁是什么,很经典的一句话可以来表达,己所不欲,勿施与人。这是孔子所说的。大家都懂。你自己都不愿做、不喜欢的事情,不要施加给别人。
礼是什么,孔子的一个有名的弟子有子,据说长相最接近孔子,他说一句话很经典,礼之用,和为贵。就是礼的运用的结果是恰到好处,融洽和谐。所以,礼首先不是对人的束缚,不是为了捆绑每个人,而是真正解放每个人,使得我们内心以及人际关系都比较和谐。有了这个KPI。大家可以观察一下,如何符合礼的规范。太过和不及都是不行的。尤其是有两个层面,外在的以及内在的。
所以,克己复礼为仁的意思可以理解为,克制自己,为人处事恰到好处,达到自身与社会关系的融洽和谐。这样的话,你在与交往的时候就可以做到己所不欲,勿施于人了。所以,克己复礼、仁还是一种非常非常博大精深,细致入微的人生智慧。
那么说了这么多,很多人可能还是觉得可能很抽象,那么,我们今天就来实践一下,从一篇美文来形象化理解克己复礼。这篇美文来自《左传》的《子革对灵王》。看看没有做到克己复礼的人是怎么样的,做到了克己复礼又会是什么样的体验。这是一个非常有趣的故事。
话说在公元前540-530年代,春秋末期,楚国的国王叫楚灵王。楚灵王这个人其身不正,是杀死自己的侄子上位的。在历史上,这是一个残暴的诸侯。
但是,很幸运。在这样的历史时空里。楚国的国力是领先的。春秋时期的会盟,是国与国关系,也是国力的见证。公元前537年,楚灵王邀请诸侯国们申地(河南南阳)会盟,鲁国卫国这些老牌国家找了理由糊弄没去,但是蔡陈郑许这些楚国边境的小国都应允会盟。而像那些传统新兴强国秦、晋、齐都没参加,也就没来争盟主的地位。它们怎么了呢,秦、晋这时候已经国势衰微,齐国呢,陷入内乱,“田氏伐齐”(田姓代姜姓)在这个时候开始了。它们无暇、无力来跟楚灵王争霸。
那么,在南方,吴国也没有崛起。所以,楚灵王恰巧地成为这时期的春秋盟主,尽管有些名不副实。是不是有一种,时无英雄,使竖子成名(三国时期曹魏思想家阮籍)的感觉。历史有非常多这样的时机。
在这个历史背景下,楚灵公应该怎么样呢,无非是两种,一种是扩张、称霸,放纵作为盟主的欲望,另一种恰到好处地保持自己的心态,维护国与国的关系,当一个安分的老大。有人可能问,两者的区别是什么?当然,直接关系到国与国的关系,楚灵王个人的状态,楚灵王与楚国人,尤其是领导集团的关系是否和谐。这是楚灵王是否做到克己复礼的分野。
显然,楚灵王没有做到克己复礼。在国与国这一层次上,楚灵王先后灭了蔡陈小国,耀武扬威,而且觊觎吴国,但未能成功。因此,楚军挥师吴附属国徐,威胁之;在个人的层次,楚灵王就在楚军背后的一个地区叫州来(今安徽省淮南市)的,看起来作为楚军的支援,更多是享受狩猎的野趣,享受人生。
我们来看看他是一个什么样的状态,这绝对是古代文学史上一个经典的一幕,可能大家也会在很多影视作品上看到这样的画面。文字描述的是非常生动活动,我读了一些《左传》,很少读到这样的内容。它是怎么样的呢?想象一下,一个雨雪天,楚灵王一身华丽穿戴,手持帝王鞭,站在营帐外,寒风吹拂,灵王满脸坚毅,是不是煞是悲壮威风。具体是这样描述的,“王皮冠,秦复陶,翠被(cuì bèi),豹舄(xi),执鞭以出”:
灵王戴着王冠。这“秦复陶”可是秦伯送的可防雨雪的羽衣,翠被是翡翠羽制成的背帔(pèi),大意就是“秦复陶”上有了翡翠羽毛的装饰。还有,豹舄(xi),意思穿着豹皮制作的鞋子。
感受一下,细节如此丰富,但是肯定有很多人怀疑,这样的天气还如此繁复的穿戴,有必要吗?这楚灵公是不是有病?把灵公的穿戴描写的细致入微,有必要这么写吗?作者为什么要这么写?暂且不提,通过这些细节描述,我们确实仿佛就能看到这样一位穷奢极欲的君王正在雨雪天孤芳自赏,充满了喜剧味道。这是一个非常有趣的细节。能反映楚灵公的内心,一个字,浮。灵公内心一定在想,我多么多么伟大。我的地位多么崇高。我如此威风。我是春秋霸主。他肯定是这样想的。以至于开始想入非非了。想什么呢?下面揭晓。
到了傍晚时刻,大夫子革来面见灵王,这子革原本是郑国的公子,郑穆公的儿子,后来投奔楚国,在楚国是颇受尊崇的大夫。子革的到来,对灵王来说是一次自我炫耀的机会。因为子革毕竟是贤者,如果能够受到子革的尊崇,灵公的虚荣心将大大满足。
于是,灵公开始高谈阔论了。他享受着春秋盟主的虚荣,想到了楚国的历代君王,想到楚先祖熊绎(yì)被周成王分封到楚这个南蛮之地后披荆斩棘的艰难,想到历代楚王,从楚成王、楚庄王到楚共王,他们的难以实现的中原霸主之野心,这一切来自家族和国家的遗恨,如今都将在他手中实现。你看灵王和想法和很多中国人是一样的,功成名就的时候就会想到祖先,以示光宗耀祖。
于是他越想越兴奋,就问子革,想当年我的先祖熊绎(yì)和吕伋(jí)、王孙牟、燮(xiè)父、禽父这些齐、卫、晋、鲁四国的先祖共同来辅佐周康王。其他国家都得到了赏赐,象征辅佐之功劳的宝器,唯独熊绎(yì)没有。“四国皆有分,我独无有”。楚灵王很为祖先鸣不平呀。于是,他需要为祖先讨回公道,准备向现在的周天子讨要象征天子权力的九鼎,要周天子分他一些。
话说,类似的事情,楚庄王做过。庄王是谁?历史上有名“一鸣惊人”的典故就指的他。当时他逐鹿中原,在周边境向周人问九鼎的轻重,这是一种轻薄和傲慢。但是,被周朝王子满给拒绝了,化解了这个麻烦。如今,楚灵公显然认为认为自己已经达到庄王的高度,可以进一步直接向天子要九鼎。要知道,庄王可是公认的春秋五霸之一。
在灵王的提问下,我们想象一下,这灵公说要向周天子要九鼎,这子革应该怎么回答呢?似乎是没有反驳的动机或者可能行。子革回答的很不出意外,他对灵王说,君王说的真对。“与君王哉!”意思是会给君王的。
然后又说了一段话。大意是说,我想到楚国先王一路披荆斩棘,筚路蓝缕(这个词就说从这里来的),在这个草莽之地,没有什么可以供奉天子的。有的只有桃木做的弓、枣木做的箭。这段话呼应了灵王的话。想必灵王听得会非常舒服。觉得子革真懂我呀。我们祖先的创业如此艰难呀。
接着,子革又加了一句话,”齐,王舅也;晋及鲁、卫,王母弟也。楚是以无分,而彼皆有。今周与四国服事君王,将唯命是从,岂其爱鼎?”意思是说,齐国的先祖是周天子的舅舅,晋及鲁、卫的先祖是周天子母亲的弟弟。他们最早是一家子。楚国没有机会获得奖赏。今天呢,无论是周朝还是其他四国都是供奉灵王您的,周天子怎么会不把九鼎给您呢?即“今周与四国服事君王,将唯命是从,岂其爱鼎?”
如果前一段话还是比较客观中立,那么这一部分好像说有拍马屁的嫌疑。当然,子革还是夹带一点私货的。我们会看到灵王与子革对待熊绎(yì)这段历史时,他的态度是不一样的。灵王的口气是抱怨的。子革点出了熊绎(yì)不受赏赐的核心,即“齐,王舅也;晋及鲁、卫,王母弟也”,也就是说他们都是周天子的亲戚,而熊绎非皇亲国戚。如此一来,灵王又有什么可以抱怨的呢?本身地位是卑微的。子革没有对灵王说,他们是皇亲国戚,所以我们的待遇也可以理解。没有这样说,他在描述事实的时候,增加了更多信息量。实际上,也是对灵王的一次提醒。
仔细琢磨这一部分的话。周、齐、鲁、晋、卫承认了楚国的盟主地位了吗?当然不是,他们都没参加会盟?它们只是暂时没有能力与楚国争霸,保持沉默而已。他们会对楚“唯命是从”吗?当然更不会。子革这样说的意思到底是什么呢?其实是暗藏玄机的。接下来去看。
灵王不仅仅要雪祖先之耻,还要做不少“大事”呢。比如,要回他“皇祖伯父昆吾“的老家的土地,这昆吾是楚的远祖之一,他的老家在许国。今天郑国占领了许国一大片土地,要把土地要回来。他就问子革,我如果要求郑国归还,它会给我吗?
郑国是子革的母国,所以很考验子革的态度。但是,子革很“识大体”,“与君王哉!周不爱鼎,郑敢爱田?”,就是说连天子都可以放弃九鼎,何况郑国呢?子革的态度和之前是类似的,大概就是你说什么,就是什么。
那么,仔细想想,仔细搜集一下历史资料,我们会发现,这昆吾的老家跟今天郑国没有什么关系。而从郑庄公侵许之后,郑国经营许地已经达到数百年之久。所以,灵王是真敢要。这好比我们今天说,某某地方是我祖先呆过的,我今天要要回这块地方。这是很无理的要求。如果说,灵王前面一个要求,结合熊绎(yì)的遭遇,或许还是比较有同情之处,但灵王这个心愿可就是纯粹暴露了他的贪婪。
不知道大家注意到没,子革已经说了两个“与君王哉!””与君王哉!”,他还将说第三个。随着子革一路给灵王开绿灯,我们看到灵王的欲望一直在膨胀。灵王吹起了牛,他说想当年楚晋两国争霸多年,诸侯多畏晋,而远离我楚国,今天我建造了陈、蔡、不羹(东、西二不羹城,今天的河南地区)等四座军事堡垒。前面两座城池,是他灭掉的小国。后面的不羹是他新建的。又说有千乘军队。什么概念呢,用四匹马拉的一辆兵车叫一乘,一乘里面有甲士3人,步卒72人,后勤25人,共计100人。也就是十万人规模的全副武装的军队。
所以,他问子革,那么,诸侯应该会更害怕我吧。子革说,肯定会的。“畏君王哉!”他又说,四座军事堡垒已经让人生畏,何况加上楚国呢。子革简直再给灵王做心灵按摩。句句说到灵王的心坎里。事实上呢?楚国当然没有达到这种地步。诸侯们自然也没有表达出类似的畏惧态度。
综合来看一下,灵王的这些提问以及心愿,诸多荒谬、毫无道理可言,也没有现实根据,但是,子革大都连连称是的拍马态度迎合灵王。难道子革真的是一个拍马小人吗?当然不是,文章用了欲扬先抑的手法。具体怎么回事呢,我们接下来看:
这个时候,发生了一段小插曲。在楚营中打造玉器的工人向灵王请示,请灵王查看用玉器打造的兵器。呼应了一开始灵王的穷奢极欲。大战在前,灵王雅兴不减。于是,灵王兴致勃勃地前去观赏。
在这个空档,楚国另一位大夫叫析父,一直站在灵王的身边人看不下去了,就去提醒子革。他对他说,如果连您这样有名望的人都一直迎合灵王,那么国将不国也。所以说,以前灵王所言在楚人看来其实都是荒唐言论,只是没人去揭露他。而子革暂时也没有揭露他。这样一开,灵王此人的可悲之处在于周围的人都清楚他的荒谬,只有他一个人被蒙在鼓里,做着白日梦。
实际上呢,子革并非无意揭露,他在等一个时机。“摩厉以须,王出,吾刃将斩矣”,意思是大夫呀,我刚才说了这么多的迎合的言论,实际上是在铺垫,等我的刀刃已经磨得差不多了,等到君王来的时候,我就砍下去了。这里砍当然不是说真砍,是语言上的致命一击。
话说,灵王回到子革面前,继续刚才的对话。这时候左史倚相,也就是楚国的著名的一个史官,被称为楚国国宝的这样一个人,从他们身边小碎步快速走过。灵王很兴奋呀,就对子革炫耀说,“是良史也,子善视之”,意思是说这个人是好史官,你要好好看待他。他是能读《三坟》、《五典》、《八索》、《九丘》这些古书。
打仗随行之人带着大史官,可见灵王有所图,希望自己的一言一行都记录在册。这又是灵王自我膨胀的一个证据。灵王为什么好端端对子革强调左史倚相呢?一方面可以体现他用人之高明,连这样的高端人才都跟随左右,另一方面,表现他帐下人才济济的盛况。
既然灵王如此赞誉左史倚相,按常理来说,子革是不是应该继续迎合呢。但我们知道灵王的欲望完全膨胀,这时候给以打击,他是最没有防备的。而且,相比于之前哪些国家大事或者军国大事,评价单个人的难度和利害关系要小得多。恰好,子革与左史倚相有交往。他认为左史倚相还不够达到灵王所赞誉的高度。
于是,剑出鞘了。他对灵王说,我曾经问左史倚相一个问题,话说想当年,周穆公周游天下,以求天下都有其车辙印,用意展现天子权威,当政大臣祭公谋父作《祈招》之诗,以遏制穆公的贪欲。我问他《祈招》这首诗,他却不知道。如果问他再古老的事情,他怎么能知道呢?
一语双关。子革表面上说左史倚相的古文能力没那么好,实际上以周穆公的典故暗示灵王。这是非常巧妙的。于是乎,一直处于兴奋之中的灵王遭遇了一个并不是特别冒犯他的挑战,一个实际上是劝诫性质但十分隐蔽的反问。
于是,灵王就问那你知道吗?子革侃侃而谈,说了出来。“祈招之愔愔(yīn),式昭德音。思我王度,式如玉,式如金。形民之力,而无醉饱之心。’”意思是《祈招》的音乐和谐,表现美德。想君王的气度,似玉,似金。保全百姓的力量,而没有象醉饱一样的贪心。
又是一句双关。表面上回应灵王自己知道《祈招》,实际上又是提醒灵王。这几句诗简直是为灵王量身打造一般。此时的灵王正是“醉饱之心”也。但是,有人可能就问了,子革真的如此厉害吗?至少,我们知道《祈招》这首诗没有流传下来,涉及到子革的言论是事实,难以对证。
当然,这也许可能都不要紧。那么,灵王会去查证此事吗?或者说他也难以查证。这可能是子革的杜撰,也未可知。但显然以子革地位所带来的可信度,以刚才的对话的顺畅程度,灵王还不至于疑心子革的别有用心。
如此两句话,直接暗示/瞄准灵王的缺陷,既用事实反驳了灵王所言差矣,也暗示了灵王即是贪欲的周穆王以及有很大的醉饱之心。此等嘲讽耻辱,实在是憋屈。灵王刚才还在兴头,听了此言后就主动与子革告别,此后几日寝食难安。说明灵王也听出了弦外之音。说明子革这欲擒故纵,一剑封喉的策略起到了绝佳的效果,假如他一开始就反驳灵王,或者直接反驳灵王,以灵王的状态,估计会立即回击,起不到很好的劝诫效果。
当然,我们也很容易理解子革的处境,按照现在的说法,子革是不太方便直接给以楚灵王以痛头一击,如此叫吃楚灵王的饭,砸楚灵王的锅。这也反映我们很多环境下,比如职场、朋友相处中,因为某些因素,不会那么直接去批评别人。
那么,下级领导如何来有效劝说上级领导,子革的这一策略,值得我们学习。如果领导真的有错误、有问题,直接对抗可能往往没什么好果子。想必很多职场人会有所感受。直接对领导对抗很容易影响到企业本身的形象,敌众我寡、孤立无援。子革有一些小技巧,把握适当的时机往往能事半功倍,甚至根本没有撕破脸。这是很高明的策略。
从更大的范围来说,有时候,我也在想如果说古代的君臣紧张关系产生了非常巧妙的语言艺术,那么在现代社会,貌似人与人的关系变得平等了,还需要这样委婉的策略吗?其实还是需要的,因为表面上的平等,不是真正的平等。其次,人与人缺乏信任,相比于古代知识分子,当代人语言能力的退化等问题,需要一定的语言艺术。
我们继续讲。虽然灵王意识到了这一点,但终究没有克制自己的欲望,依然保持这种言行浮夸的生活,最后落得被杀的地步。“王揖而入,馈不食,寝不寐,数日。不能自克,以及于难”。当初他弑君篡位,如此他成了被逼自杀的对象。公元前529,楚公子比、公子墨肱(gōng)、公子弃疾结盟,联合陈、蔡两国军队,发起乾溪(今安徽亳县东南)之役,趁楚灵王御驾亲征,乐不思蜀的时候,趁机夺权。由于楚灵公在国际国内问题做了太多错事,拥戴者少,很快民心军心逆转。公元前529年,灵王吊死郊外。
从这里我们可以清晰得看到,一个无法克己复礼的君王,导致国际国内关系两重失败,最终吃下了他酿下的苦果。所以,孔子评价说:“古也有志:‘克己复礼,仁也。’信善哉!楚灵王若能如是,岂其辱于乾溪(今安徽亳县东南)?”意思是,如果楚灵王能够克己复礼,维护好国际国内关系,他怎么会这样呢?可以说,一句精准的总结,也是一个意味深长的结尾。
总结一下,这篇文字有引人入胜的画面刻画,有多位人物轮番登场,有先抑后扬的巧妙安排,一波三折的丰富对话,有前因及后果,最后有提携纲领的点睛之笔,读之令人发窘,发笑,又使人深思,是一篇美文佳作,一台讽刺喜剧。
当然,除此之外,不妨换位思考一下,我们也不一定都处在弱势者的地位,有一些时候也是领先者、强势者,站在楚灵王的立场上,我们处于强势地位的时候,是不是也有如楚灵王一般,如果那时候一些刺耳的声音,我们应该如何办。我想这篇文本是一个参考。
这个故事告诉我们,在处于领先,领导的位置上,需要克己复礼,否则在虚荣心、欲望、优势处境等综合因素刺激下,容易干坏事,做错事,最终埋下隐患,自食其果。今天刘强东、蒋凡们其实就是当年的“楚灵王”,他们的例子一再说明克己复礼的必要性。
关键点:
“克己复礼”:人人应该体悟修身之道
《读子革对灵王》
1、克己复礼的内涵
2、语言策略
3、领导者尤其要克己复礼
4、反思:如何克己复礼?
1)、外在;2)、语言;3)、野心/目标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