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代广州系列:八十五年沧桑的广州市府合署
在广州市中心人民公园的北面,有一条府前路,因位于广州市政府前面而得名。有人以为府前路是广州解放后才命名,实际上早于二十世纪30年代已存在。


今天的广州市政府大院及人民公园一带,在清代时属于广东巡抚署范围。民国六年(1917年),孙中山倡议把旧官衙改作公园,获得支持。民国七年(1918年)建成,命名为市立第一公园。这是广州城建史上第一个现代意义的公园。


公园由毕业于美国康乃尔大学的杨锡宗设计,采用罗马式的对称布局,平面为直角梯形。民国十四年(1925年)改称“中央公园”,1966年又改称“人民公园”。

民国十年(1921年),广州市政厅成立,广州由此成为全国创设市制之始。市政厅下辖公安、财政、工务、公用、卫生、教育六局和秘书处等机构,如此一来,旧有的县署办公地点已不适应新式市制的行政使用需求,需要有新式的办公建筑与之相配套。


民国十八年(1929年),广州市行政会议作出筹建市府合署的决议,拟定《广州市政府合署征求图案条例》,向社会征集市府合署办公楼建筑设计方案,具体要求为:“一为切合实用,二为适合经济能力,三为具美观性”;“俱采用本国宫殿式,能保存固有艺术,参以现代需要,创成新中国式之建筑,东方文化之精神。”并预定选址在惠爱路的旧法国领事署(今南越王宫博物馆位置)。但后来由于该地狭长,可用面积不足、位置过于偏东、需砍伐树木过多等原因而另行选址;合署也曾计划过在今教育路与西湖路交界处兴建。后经广州市行政会议决定,最终决定改在第一公园的北部建设广州市府合署。


据民国二十四年(1935年)出版的《广州年鉴》记载,选址在第一公园北部兴建的原因主要是因为该处处于全市的中心,交通方便,地方宽敞,又前临中央公园,适宜与民同乐,更重要的是刚好处于广州城的中轴线之上。因此,从民国十八年(1929年)8月到民国十九年(19030年)10月,当局便公开向社会征集设计图样。经由林云陔、程天固、袁梦鸿等人组成的评判会议投票计分,著名建筑设计师林克明的设计获第一名,其设计被定为实施方案,工程经准备充分后随即于民国二十年(1931年)展开。



市府合署的设计者林克明(1900 —1999),广东东莞人,早年留学法国,毕业于里昂建筑工程学院,后在巴黎建筑事务所随名建筑师Tony Carnier从事设计工作。民国十五年(1926年)回国,曾负责设计广东省立图书馆(今孙中山文献馆)。民国十九年(1930年)建设中山纪念堂时,他任工程顾问,主持现场监理工作。在建广州市政府合署楼时,他负责技术设计工作。以后,又设计过广州市多所学校、戏院,并于民国二十一年(1932年)创办勷勤大学建筑工程系。民国二十二年(1933年),他参加广东省政府合署楼设计方案竞赛,又获金牌奖。50年代初,他率专家小组勘察、修复改建了毁于火灾、被美国专家鉴定为毫无修复价值的大新公司大楼(今南方大厦),一直使用至今。以后,林克明历任广州市建筑工程局局长、广州市设计院院长及总工程师、广州市建筑工程学校校长、城建大学校长、华南工学院建筑系教授、广州市政协副主席等职。他担任方案设计或主持设计的著名建筑项目有中苏友好大厦、广东省科学馆、新爱群大厦、广州宾馆等十多项,是广州最著名的建筑师。




林克明设计的市府合署方案之所以能夺冠,关键是因为该方案十分合符招标规定。整座合署根据中国式图样及合署精神设计,既能连成一体,利于联络;又便于独立门户,解决拥挤之忧,在大楼内办公的每个政府部门都有独立的电梯和楼梯,极为方便。合署坐北向南,为钢筋混凝土结构,黄琉璃瓦绿脊,红柱黄墙白花岗石基座,蔚为壮观。主楼内分5层,重檐歇山顶,高33.3米。两角楼内分5层,四角重檐攒尖顶。侧翼东西两楼内分5层,重檐棺十字脊顶。余为两坡顶红圆柱明廊,内分4层。首层作基座处理,用花岗岩石砌成,之上为批荡假石。月台及石阶两侧栏杆望柱头,均刻有云纹,松鹤图案,外观显得色调和谐、古雅。内部装修也极为讲究,柚木门框,窗户配用中国式图案特制钢窗,梁枋及内外斗拱均仿古式彩绘,地面采用朱红色水磨石米批荡,正中央大厅为小方块云石铺地,显得高雅华丽。


市府合署原设计总面积38000多平方米,预定工程分三期进行。第一期工程于民国二十年(1931年)7月10日奠基,民国二十三年(1934年)10月竣工,由南生公司承造,建筑面积1.3万平方米,整座建筑雄伟庄严,呈宫殿式建筑风格。建成后,市政府所属财政、土地、工务、卫生四局先迁入办公。合署南面的马路改名为“府前路”。本来全署还计划有第二、第三期工程,但后来因政局动荡、资金不足等原因而搁置下来。



值得一提的是,广州市府合署启用之日,正是“靓仔市长”刘纪文执掌广州市政之时,作为民国时期的书法名人,刘纪文大笔一挥,留下了“广州市政府”五个大字,成了市府合署正门上的匾额。1949年后,“诗人市长”朱光又挥笔题下“广州市人民政府”七个大字,成为如今人所共见的市政府匾额(据说原匾额就藏在现在的匾额之后)。





民国二十七年(1938年)10月21日,日军占领广州,市府合署被日军改作“南支派遣军司令部”,成为日军侵略华南的指挥中心。广州解放后,市府合署被广州市人民政府接收。1949年11月11日,中国人民解放军在府前路的公园北面举行解放广州入城仪式以及庆祝广州解放大会,市府门前月台作为检阅台。叶剑英、陈赓、邓华、方方、朱光等军政要人在此检阅了解放军十五兵团、粤赣湘边纵队等部队。此后,市府合署便改名为广州市人民政府大楼,一直使用至今。



今天的市府大楼历经八十年的变迁,仍然屹立在中央公园北侧的府前路。对比老照片,依然是黄琉璃瓦绿屋脊,红柱黄墙白花岗岩基座,就如刚落成不久。只是,被搁置的第二、第三期工程的落成已遥遥无期了,或者,只能在一堆又一堆的规划设计图中,才能感受整座市府合署的宏伟与华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