鲁智深:走马过红尘
——水浒人物的职场经验(四)

鲁智深是梁山一百零八好汉最佳的形象代言人。电视剧《水浒传》的主题曲《好汉歌》“说走咱就走,你有我有全都有,水里火里不回头。路见不平一声吼,该出手时就出手,风风火火闯九州”,所描写的正是“心地厚实、体格阔大”(金圣叹语)的鲁智深,而不可能是奸猾的宋江、谨慎的林冲、野蛮的李逵,甚至也不是骄傲的武松。
鲁智深拯救了《水浒传》这本名著。没有鲁智深,鸳鸯楼的淋淋鲜血、江州城的滚滚人头、十字坡的人肉包子,会将梁山“替天行道”的大旗染得漆黑如墨;没有鲁智深,《水浒传》就寄托不了市井小民伸张正义和行侠仗义的梦想,余下来的梁山众多打家劫舍、杀人放火强盗行为,即使招不来历代朝廷的禁书,也无法让《水浒传》在民间广为流传千百年,直至登上四大名著之榜。
鲁莽与通达
鲁智深的性格类型,按MBTI人格类型评估工具应归为ESFP型。ESFP型的人快乐、率直、随遇而安,不会焦虑,很现实,乐于享受现在的一切而不是为将来做计划。ESFP型的人善于变通,适应性强,对新的环境和人能很快适应,愿意冒险和尝试新事物。ESFP型的人不喜欢过多的规矩和束缚,先行动、后思考,喜欢行动而不是漫谈,当问题出现时乐于去处理,是优秀的问题解决者,并且讲求实效,在情况需要时非常强硬。ESFP型的人友善,豪爽,富有魅力,富于同情心,受人欢迎。
简言之,鲁智深的最大性格特点,揭示在他的名字中。按照鲍鹏山教授的说法,水浒作者太喜欢鲁智深了,所以给了他特别好的名字,无论是他出家前的俗名鲁达,还是他出家后的法名智深。鲁达,即鲁莽和通达,唯其鲁莽才有通达,二者合在一起就是等于智深,即智慧深厚。不过这里的智慧并非指聪明才智,而是指梵语“般若”,指超越世俗虚幻的认识、达到把握真理的能力,含彻悟、洞达之意。
鲁智深的鲁莽体现在,他常常救人,也常常杀人,杀人多是为了救人,而无论救人还是杀人,都是随心而动,凭自己的良心而做,做之前没有精打细算,没有考虑对自己的可能后果。
鲁智深的通达体现在,他一生都随遇而安,无论因为自己杀人与救人而遭遇了怎样的后果,自己一力承担,无怨,无嗔,直至最后的欣然圆寂。
杀人与救人
“杀人须见血,救人须救彻”这句让人热血沸腾的话,鲁智深只在野猪林附近对林冲说过一次,但终生都在践行它。
渭州的金氏父女在酒楼卖唱、受郑屠欺压时,鲁智深先是出钱资助,后亲自送二人离开酒店回东京,又“恐怕店小二赶去拦截他,且向店里掇条凳子,坐了两个时辰。约莫金公去的远了,方才起身,径投状元桥来。”鲁智深这么容易焦躁的一个人,为了保障金氏父女彻底安全离开渭州,能够静坐两个时辰,实在不容易。此时此刻,一个无声的、不动如山的鲁智深,非常伟岸。所以,容与堂刻本在此的夹批是一个字“佛”,袁无涯刻本在此的眉批是“为人为彻,偏不躁”,而鲍鹏山的夹批则特别狠:“读文章至此不感动,非人也”。随后,鲁智深来到郑屠的肉铺前,既是为了惩恶,也是为了彻底阻止郑屠去追拿金氏父女,鲁智深消遣和痛打了郑屠一顿,但不想三拳打死了他,于是鲁智深弃官逃亡,开始了亡命天涯的日子。
桃花村的刘太公女儿在面临桃花山寨主强娶时,鲁智深主动揽事上身,先打败寨主周通,然后作主让周通弃娶刘太公女儿,期间软硬兼施,鲁智深罕见地对周通说了一段软语好话,循循善诱,又强逼周通发誓永不反悔,以绝后患,鲁智深完美做到了“救人须救彻”——“鲁智深便道:‘周家兄弟,你来听俺说。刘太公这头亲事,你却不知,他只有这个女儿养老送终,承祀香火,都在他身上。你若娶了,教他老人家失所,他心里怕不情愿。你依着洒家,把来弃了,别选一个好的。原定的金子段匹,将在这里。你心下如何?’周通道:‘并听大哥言语,兄弟再不敢登门。’智深道:‘大丈夫作事,却休要翻悔。’周通折箭为誓。”
林冲刺配沧州、在野猪林命悬一线时,从东京一路跟踪而来的鲁智深飞身而出,救下林冲。鲁智深本要杀掉两个谋害林冲的公人,因林冲求情而作罢。此后,鲁智深千里护送林冲,送佛送到西,直至沧州附近,“一路去都有人家,再无僻静处了”,鲁智深才“摆着手,拖了禅杖,叫声:‘兄弟保重!’自回去了。”此情此景令人景仰,金圣叹评道“来得突兀,去得潇洒”。在野猪林中,鲁智深对林冲所说的一席话——“兄弟,俺自从和你买刀那日相别之后,洒家忧得你苦。自从你受官司,俺又无处去救你。打听的你断配沧州……”,兄弟情深,忠义无双,千百载以后读来仍让人热泪盈眶。
大多数人在帮助他人之前,会计较自己帮人的得失利弊,因为帮人会消耗自己的资源,甚至带来生命危险,这样一计较自然就会患得患失,甚至令自己止步不前。职场就是一个权利场,计较得失是必然的,但生活中处处计较、时时谋算,生活的压力就太重了,人生也太累了,世界上很多事情也就没人去做了,世界也少了很多活力和色彩。说到底,我们希望人有时候都能够鲁莽一些,能够少些计较,能够多做一些我们想做又不敢做的事。对于鲁莽的人,我们自己即使做不到,但至少可以心向往之。
鲁智深就是一个这样的鲁莽人,路见不平一声吼,该出手时就出手。遇见他人有难时,他不怕、不躲、不退,率性而为,凭自己良心行动,随手就去帮他人解难,不计较这个代价有多大,以及自己能否承受这个代价。这样的人生虽然鲁莽,但又何其肆意,何其潇洒。当他千里护送林冲到沧州时,他难道不知道这样做会得罪高俅?当他孤身前往华州城营救史进时,他难道不知道这样做被擒甚至被杀的风险很大?但他统统没有顾虑这些,还是奋不顾身地做了该做的事。
生活与死亡
鲁智深救了很多人,给自己带来的后果往往并不好。救金氏父女,使自己丢掉了一份很适合自己的工作西军提辖,并且亡命天涯;救林冲,使自己得罪了高俅,丢掉了相国寺菜头的工作,再次亡命天涯;救史进,使自己被擒,关入死囚牢,险遭杀害。如果是一般人,遭受了一次这样的惨痛后果,很可能就会后悔了,迟疑了,而鲁智深呢?三番五次地遭受这样的后果,仍然三番五次地救人,无怨无悔,这就是鲁智深的不凡之处。
鲁智深“遇酒便吃,遇事便做,遇弱便扶,遇硬便打,如是而已矣。”(金圣叹)现代这个物欲横流的社会里,太多人追求财务自由,追求权力自由,但仍有少数人追求的是生活本身的自由,而鲁智深令人可望不可即的是,他不是追求生活自由,而是天性就是如此,天生就得大自在,天生就是一个自由自在地生活的人。无论杀人还是救人,无论生还是死,无论苦还是乐,他都随遇而安,进退无碍,心无烦恼。
在打死郑屠后,一般人可能会害怕,可能会后悔,可能会想的很多,但鲁智深想的是“洒家须吃官司,又没人送饭”,就只想到吃饭、送饭这么简单的问题。该救的人,我已经救了;该有的后果,我也认了,无怨,无悔,是为大自在。
在逃亡至赵员外庄上、赵员外询问鲁智深是否愿去五台山剃发为僧时,鲁智深道:“洒家是个该死的人,但得一处安身便了,做甚么不肯……既蒙员外做主,洒家情愿做了和尚。”鲁智深自称是一个该死的人,自己一力承担救人的后果,而不以金氏父女和赵员外的恩主自居。对于骤然要脱俗出家这个后果,这条崭新的人生之路,鲁智深只考虑了一会,就安然接受了,既没有万念俱灰,也没有诸多的放不下,更没有患得患失、犹豫不决,面对人生的一大剧变,鲁智深就是这么的淡定,从容,随遇而安。
在杭州六和寺听闻钱塘潮信后,“鲁智深心中忽然大悟,拍掌笑道:‘俺想既逢潮信,合当圆寂。众和尚,俺家问你,如何唤做圆寂?’寺内众僧答道:‘你是出家人,还不省得?佛门中圆寂便是死。’鲁智深笑道:‘既然死乃唤做圆寂,洒家今已必当圆寂。烦与俺烧桶汤来,洒家沐浴。’”于是鲁智深欣然圆寂。死对于鲁智深来说,就像吃饭、睡觉一般自然,从容,毫无挂碍。
鲁智深圆寂后,宋江与卢俊义等梁山众头领都来拜礼,代表朝廷的张招讨与童枢密等众官亦来拜礼,径山住持大惠禅师来与下火,五山十刹禅师都来诵经忏悔。这是梁山头领死后哀荣的极致,此前梁山头领要么沙场战死、要么病残而亡,此后梁山头领要么隐退、要么被朝廷打压,都不曾有这份哀荣,虽然鲁智深并不介意如此。
活得自在,死得自在,死后更倍受哀荣,鲁智深一生得有真正的善终和圆满,这在梁山众人中独一无二,万丈红尘里又有几人能够如此?有钱有权就能做到这个境界吗?钱和权取得的越多,一生的牵扯和羁绊必然也越多,生活的自由又谈何容易。有智有谋就能做到这个境界吗?梁山好汉里心计强于鲁智深的太多,不说宋江、吴用,就连林冲、杨志也强过鲁智深很多,但他们得以善终了吗?不但没有,反而结局惨淡。
本是红尘客
既鲁莽又通达的鲁智深,做人自是天下无双;如果你能够结交他做朋友的话,则是你三生有幸。但如果鲁智深是你职场上的上司、下属,则情况可能截然相反,结果可能惨不忍言。
鲁智深行事随心而动,随遇而安,这种类型的人极缺计划性,如果他是团队领导者,这个团队完成目标的概率将极低,十之八九团队很快就会分崩离析。
鲁智深在青州二龙山当了三年半的大寨主,统管着两个大头领:杨志、武松,四个小头领:施恩、曹正、张青、孙二娘,以及成千上万的小喽啰。二龙山在青州三山(桃花山、二龙山、白虎山)中规模最大、实力最强,按理说鲁智深必定拥有丰富的领导经验,但实际并不然。当桃花山不敌呼延灼、前来二龙山求援时,实际做决策、调兵遣将的是杨志——“杨志道:‘俺们各守山寨,保护山头,本不去救应的是。洒家一者怕坏了江湖上豪杰,二者恐那厮得了桃花山便小觑了洒家这里。可留下张青、孙二娘、施恩、曹正看守寨栅,俺三个亲自走一遭。’随即点起五百小喽啰,六十馀骑军马,各带了衣甲军器,下山径往桃花山来。”鲁智深在二龙山的角色应该是名誉董事长兼头号战将,与领导管理无关。
鲁智深无欲无求,不喜束缚,这种类型的人作为下属,虽然个人能力很强,但团队领导者无法有效激励他、管控他,他对团队的破坏大于贡献。简单地说,他就是团队中的牛人、刺头、逍遥派,管理成本很高,作为团队领导者要么是将他清除出团队,要么是给他一块边远的地盘,多给名义少给资源,让他挂帅去折腾,成功了是意外之喜,失败了也不可惜。
鲁智深在五台山,住持智真长老看好他的未来,努力想管好他,但宽容方法失败,佛门戒律又无效,结果鲁智深两次大闹文殊院,毁坏财物,打伤同门,惹下众怒,智真长老最终也不得不将他逐出五台山。来到东京相国寺,这个大宋最大的商业中心(宋人笔记《燕翼诒谋录》说,“东京相国寺,乃瓦市也,僧房散处,而中庭两庑可容万人,凡商旅交易皆萃其中。”),为了完成智真长老的嘱托,鲁智深难得追求上进了一回,对相国寺住持道:“本师真长老着小僧投大刹讨个职事僧做,却不教俺做个都寺、监寺,如何教洒家去管菜园?……洒家不管菜园,俺只要做都寺、监寺。”(金圣叹将最后一句改成了“洒家不管菜园,杀也要做都寺、监寺!”,徒博读者一笑,鲁智深的功名之心不应如此急切),但在相国寺首座的一番说辞下,三下五除二,鲁智深就放弃了都寺、监寺的野望,安心去到酸枣门外一个破败的菜园里当菜头了。相国寺位于东京内城里面,菜园孤悬东京外城以外,除了每日缴纳十担菜蔬外,鲁智深在菜园里自由自在地折腾,先是收服一伙泼皮当小弟,后又结义林冲为兄弟,最后因为护送林冲到沧州得罪了高俅,菜头的工作还是丢了,流落江湖,鲁智深在大宋体制内的职业生涯就此彻底终结。
鲁智深本是红尘过客,无意功名富贵,俗世的权利场难以诱惑他一二。还是鲁智深最为敬服的智真长老独具慧眼,认定鲁智深“久后却得清净,正果非凡。”十年以后,当四十六岁的鲁智深在杭州六和寺欣然圆寂时,那个该出手时就出手、习惯大踏步走路的胖大和尚,就此圆满离去,留给人世间的余音,从那时起,至元代,至明代,至今数百年间,一直不绝。
附:鲁智深事略
鲁智深在梁山头领中排第13位。鲁智深的主要事迹略述如下(事迹根据容与堂百回本《水浒传》,排座次及以前的编年主要参考何心先生《水浒研究》)。
1. 政和三年(1113年)九月:鲁智深在渭州遇史进、李忠;为救金氏父女,鲁智深三拳打死郑屠,然后弃官逃亡。
2. 政和三年(1113年)十月:鲁智深逃至代州雁门县,再遇金氏父女,藏赵员外家,不久投五台山文殊院为僧。
3. 政和四年(1114年)二月:在两次醉闹五台山后,鲁智深被逐出五台山,前往东京大相国寺求安身立命;途经青州桃花村时,鲁智深先败桃花山二寨主周通,又遇桃花山大寨主李忠,鲁智深作主让周通弃娶刘太公女儿;离开桃花山后,鲁智深再遇史进,一起杀死占据瓦罐寺强人,但未救下瓦罐寺剩下老僧。
4. 政和四年(1114年)三月:鲁智深至东京大相国寺,掌管菜园;月底,鲁智深遇林冲,一见即结义为兄弟。
5. 政和四年(1114年)六月:林冲刺配沧州,途中险遭押送公人杀害,被从东京跟踪而来的鲁智深救下;鲁智深千里护送林冲,直至沧州附近;回东京后,鲁智深因救林冲遭高俅迫害,被迫逃离相国寺、流落江湖。
6. 政和五年(1115年)六月:鲁智深于青州遇杨志,杨志因生辰纲被劫正流落江湖;二人杀死二龙山原匪首,自此在二龙山落草,鲁智深为大寨主。
7. 宣和元年(1119年)正月:为救桃花山、白虎山,鲁智深聚合三山之众攻青州城,不克;宋江率梁山兵马到青州,智取呼延灼和青州城;鲁智深烧毁二龙山山寨,率众并入梁山。
8. 宣和元年(1119年)二月:鲁智深得知史进因行刺华州太守被擒,孤身奔华州城救史进,失败亦被擒;宋江破华州后,救出史进和鲁智深。
9. 宣和二年(1120年)正月:鲁智深随梁山大军,陆续参与攻打北京、曾头市、东昌府。
10. 宣和二年(1120年)四月:梁山泊英雄排座次,鲁智深排第13位,天孤星,步军头领之首。
11. 宣和二年(1120年)九月:宋江办重阳菊花会,表露招安之意,鲁智深当众反对。
12. 宣和三年(1121年)六月:童贯、高俅先后征梁山,鲁智深参与反攻。
13. 宣和四年(1122年)三月:梁山受招安,宋江率众抵京城面圣。
14. 宣和四年(1122年)四月:宋江破辽,鲁智深随军出征。
15. 宣和四年(1122年)十二月:宋江班师回京;鲁智深思念本师智真长老,途中上五台山参礼并求问前程。
16. 宣和五年(1123年)正月:宋江征方腊,鲁智深随军出征;攻打睦州时,鲁智深奋力救回左臂被砍断的武松,又进入深山生擒落荒而逃的方腊。
17. 宣和五年(1123年)八月:宋江班师过杭州;中秋夜,时年四十六岁的鲁智深在杭州六和寺惊闻钱塘潮信,忽然大悟,欣然圆寂,留偈颂一首:“平生不修善果,只爱杀人放火。忽地顿开金枷,这里扯断玉锁。咦!钱塘江上潮信来,今日方知我是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