现代诗观感
炸裂感绽开感,就是所谓的 现代诗 的感觉,现代派。中国的新诗从胡适的尝试集开始,到现在刚好一百年左右的时间,经过徐志摩,闻一多,象征派的李金法,学里尔克,到九叶派,再到舒婷北岛顾城的朦胧派,这个是主流,朦胧派之后就是八九十年代的对外国诗的全面模仿阶段,张枣是一个,我感觉他的诗就是模范帕斯捷尔纳克,博尔赫斯等人的,幽径迷宫,诗语凌乱,诗意破碎,很像猜谜。 不仅在诗歌领域,小说,戏剧,都开始学习国外的手法,拉美的魔幻风格,德法的现代派诗群,而且很重要的一个是后现代理论,尤其是法国理论,拉康,福柯,德里达,这些结构主义或后结构主义大师的哲学思想被介绍进中国,在文学创作领域,形成了一种新诗潮流,用诗歌表达现代感受,对结构,形式,格外重视,整个把古典诗歌包括初期的新诗撬了个遍。现代诗的特点,无主题或主题隐晦,无逻辑或逻辑混乱,无目的或目的就是消解目的,大胆叛逆。就我的感觉,不太喜欢用形容词进行修饰,而且打乱词语的固定用法,用标点 介词 副词的怒拗去营造一种扭曲的不适感,对整个诗歌形式进行破坏,破坏整齐划一,破坏音律和谐,捣毁偶像,无道德,不要天堂,不要黄金世纪,垮掉的一代,迷乱的一代。诗坛有一个倾向,语言就是游戏,诗歌就是漫游,边缘就是中心,黑暗即是光明。所以在后现代诗人眼里,“犯上作乱”就是他们的本职工作,众声喧哗是他们努力追求的目标。如果是传统诗歌的形态是线性的,现代诗就是矩阵的,拓扑的,自旋的。诗歌到了现代,有一种解放,对诗人,诗歌,读者都创造一种新的传统,这个传统就是破碎,诡异,戛戛独造,拒绝雷同,就是一个千面郎君。艾略特的荒原:去年你种在花园的尸体,今年开出花来了吗?第一次读到真的花容失色,欧阳江河模仿,写了个《悬棺》,极晦涩,模仿地不到家,得其形不得其神。新诗在新世纪还有不少人在进行实验,成都有一批诗人,还在写,还在弄,呈现一种复归,对传统撬地太干净,又重新铺地砖,旨在建设,但都气量有限,新诗的黄金时代已经过去了,时代太平,诗歌就没有容身之地,我的看法是这样,升斗小民的诗歌,哲学思想的摹本,从小说游标卡尺攀援过来的泛体制诗歌只是四不像,诗歌的小说化,散文化终究失落了真正的诗歌精神和诗歌本味。我读诗也不多,而且现在兴趣在哲学,恐怕也难写诗。说到底,写诗需要极高的天赋和悟性,诗体是最高贵的文体,是文学的皇冠,诗歌,读就行了,现在不敢写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