立夏:一夜薰风带暑来
“陇亩日长蒸翠麦,园林雨过熟黄梅” “梅子未黄先着雨,樱桃欲熟正防莺” “槐柳阴初密,帘栊暑尚微”气温渐渐升高,炎暑将临,现在暑气还弱,气候合宜,暖风吹来,绿色的麦田见风就长,一场雷阵雨后,绿色的梅子也变黄了,樱桃渐红要堤防被鸟雀吃掉,槐树、柳树的叶开始变得浓密,农作物都进入了疯长的时期……
“数蝶飞来花寂寞,乱蛙鸣处水纵横。”“泥新巢燕闹,花尽蜜蜂稀。”蝴蝶飞来飞去,池塘里的蛙鸣四处想起,几场雨后,池水也渐渐四溢。燕子飞回来筑巢,花渐渐少了,蜜蜂也可以酿蜜了。蝴蝶、青蛙、燕子、蜜蜂都非常活跃了,忙碌在这样生机盎然的夏天。
“四时天气促相催,一夜薰风带暑来”“忽惊夏向明朝立,便恐春从此地更”“日斜汤沐罢,熟练试单衣”时节到了夏季,几乎一夜之间,就感受到了春天已和我们告别了,这温热的风带来了夏季的感受,洗过澡之后,要开始穿夏季的单衣了。
以上诗句出自宋代的三首诗,分别来自赵友直、朱翌、陆游,描绘了宋朝立夏时的画面。时序流转到现在,而今立夏依旧如蓬勃、美丽。
立夏是夏季第一个节气,农历二十四节气中的第7个节气。古人说,“夏三月,此谓蕃秀;天地气交,万物华实”“物至此时皆假大也”,万物在这一时节,都进入了快速生长期,因此这个日子也是个古人重视的日子。
立夏分为三候。《逸周书·时讯解》云:“立夏之日,蝼蝈鸣。又五日,蚯蚓出。又五日,王瓜生”是说这个季节,先会听到蛙在田间的鸣叫,然后蚯蚓开始出现在土地上,翻松土壤,再之后一种瓜就成熟了,可以食用了。明人《遵生八笺》一书中写有:“孟夏之日,天地始交,万物并秀”,立夏后万物都盛到极时,是一年中最有活力的时刻。
中国人重视立夏已有3000多年历史了,据《礼记·月令》记载:“立夏之日,天子亲率三公、九卿、诸侯、大夫,迎夏于南郊”《后汉书·祭祀志》记载:“立夏之日迎夏,于南郊,祭赤帝祝融,车旗服饰皆赤” 立夏后的三个月,孟夏、仲夏、季夏是农事繁忙的季节,作为以农耕为主的国家,从天子到臣民都在此时祈求风调雨顺。在立夏这一天,古时的皇帝要带着三公九卿诸侯等大臣们,到城南郊外表达对赤帝的敬意,这也是迎接夏天的仪式。那一天,很是喜庆,君臣一律穿朱红色的服,连马匹、车旗都要朱红色的。“迎夏”仪式结束后,管农事的小官员要去田野乡村鼓励农民抓紧劳作。
民谚有“立夏前后种地瓜”“立夏种稻点芝麻”,这时节播种,农作物都生长地快速。“立夏不下,旱到麦罢”“立夏不下雨,犁耙高挂起”是说立夏最好下雨,要不然太旱,小麦长势差,犁耙也没机会用,要高高挂起来了。“吃了立夏子(鸡蛋),大小麦日夜死”也就是说吃了立夏鸡蛋,过一周左右就可以收割大小麦,然后开始种田了。”
作为古已有之的岁时节日,立夏曾有的很多习俗,到了现代很多习俗已渐渐消失,至今流传的也只有食立夏饭、竖蛋、称人这几项了。
俗语说“立夏吃蛋,石头都踩烂”“立夏胸挂蛋,孩子不疰(hu)夏”,讨的彩头是立夏日吃蛋,可以体力大增,石头都能踩烂;立夏胸前挂蛋,孩子不会积食。立夏之后,气温一日日高起来,人容易倦怠,没有胃口,这叫疰夏,小孩子尤易疰夏。人们通过食“立夏蛋”等习俗作为一种美好的祝愿。至于挂蛋的习俗,通常将蛋放入用彩线编织的网套中,可挂在孩子胸前,也可挂在帐子上。小孩子相互“斗蛋”,不管鸡蛋、鸭蛋、鹅蛋都可以用,蛋在编制的蛋套内,相互撞击,以蛋壳坚而不碎为赢。
立夏饭在江南一带至今仍旧盛行,我的东北老家一年四季的节气都吃水饺,这里就不提了。我吃过两种立夏饭,一种是“乌米饭”,一种是“蚕豆饭”。
先说蚕豆饭,大米、糯米、刚上市的蚕豆、豌豆加咸肉一起蒸熟,被称立夏饭。糯米软糯,豆子翠绿,咸肉鲜香,不仅好看,味道也是丰富,这碗立夏饭让人喜欢。
乌米饭我吃过两种,一种是撒了白糖桂花的甜口乌米饭,一种是梅干菜红烧肉的咸口乌米饭。味道都还好。外观紫黑色的糯米饭,不那么好看却古以有之,《荆楚岁时记》说乌米饭是“寒食取杨桐叶染饭,其色青而有光”。
民间传说乌米饭的来历和孙膑有关。战国时期,孙膑和庞涓一起和鬼谷子学习兵法。求学时,庞涓妒忌孙膑贤才,设计将他骗去,割去了他的膝盖骨,并将他关在马厩里,还哄骗孙膑,希望用饥饿逼他交出兵书。善良的狱卒就地取材用树叶捣烂浸汁拌糯米,煮熟后捏成小团子,偷偷送给孙膑食用。因其形状、颜色与马粪差不多,庞涓始终没有发现其中秘密。后来孙膑被人救出,并报了仇。
至于梅干菜红烧肉的乌米饭,实在是不应该有什么故事,唯一有的就只有“好吃”两个字了。
除了立夏饭,立夏蛋,不同地域的人民还有立夏食笋、食鲜蚕豆、鲜豌豆、脚骨笋、油饼等风俗。还有些地方要吃了青梅,据说吃后眼睛明亮,据说杭州有喝“七家茶”的风俗,可我却从未喝过。各地就地取材,在立夏饮食上有不同于往日的传统,也算让风俗流传的最好办法。
从古至今立夏的冷饮消暑的需求都很旺盛。古时宫廷里“立夏日启冰,赐文武大臣”。立夏日,宫廷里取出储存的冰块,由皇帝赐给百官消夏,在北宋的《东京梦华录》中,也记录了民间食用冷饮的情况,碎冰或奶酪,淋上新鲜的水果汤汁,就是现在冷饮的雏形了。现代人也一样,到了炎热的季节,冷饮刨冰,都自管自的先吃上了。
据说,秤人这一风俗的由来和刘备的儿子阿斗有关。司马昭发兵消灭蜀汉后,担心原属汉地的臣民不服,后主阿斗被俘虏后,不仅被封为安乐公,也被善待。阿斗受封那天,正是立夏,司马昭当着一批跟到洛阳的蜀汉降臣之面给阿斗称了体重,并表示以后每年立夏再称一次,保证阿斗年年体重不减,以示未受亏待。这样,立夏称阿斗,给他带来了福气,阿斗的日子得以过得清静安乐,也过出了“乐不思蜀”的典故。人们也借此称人习俗,希望自己能不怕夏季炎热,病灾缠身,能有更多好运气。
古时立夏秤人有两种形式,一种悬秤于大树,给老人小孩秤量,一面秤人,一面讲着祝福的吉祥话。一种是悬秤于屋梁,是女子互相秤量,品肥论瘦,玩笑游戏。古诗云:“立夏秤人轻重数,秤悬梁上笑喧闺。”蔡云《吴觎》诗云:“风开绣阁扬罗衣,认是秋千戏却非。为挂量才上官秤,评量燕瘦与环肥” 这两种称人都是很开心,一边称人,一边讲吉利话,围观的人欢声笑语,热闹的很。
要说立夏有什么忌讳,可能就是忌坐门槛的说法,道光十年《太湖县志》中记载:“立夏日,取笋苋为羹,相戒毋坐门坎,毋昼寝,谓愁夏多倦病也。” 《宁国县志》中记载:“立夏。以秤秤人体轻重,免除疾病,所谓不怯夏也。俗传立夏坐门坎,则一年精神不振” 说的是,立夏这天坐门槛,夏天里会疲倦多病,一年精神不振。破解办法也有,假如孩童不小心坐到门槛了,就必须要坐满七根门槛,厄运就解除了。这习俗确实很扯,却也很可爱。
现在,立夏秤人的习俗在城市里不大见到了,毕竟电子秤到处都有,随时可以称。城市里的人,也很难见到门槛,更别说找到七根了。到了立夏,还是烧碗立夏饭最便当,桂花白糖的乌米饭,和梅干菜肉的乌米饭,你喜欢哪个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