皓衣行师昧不性转的情况下圆回原著剧情的过审方法
发布这篇文章的目的不在于争论性转是否合理,是否应该性转,而是为了反驳“只有将师昧性转才能过审”“只有性转师昧才能还原原著”这种言论。与其说将师昧性转是为了过审,倒不如说剧方是想丰富性别属性,通过女性角色吸引不同类型的观众群体,免得一部分人群因为主要角色都是男性而感到审美疲劳。 ♦️一、师昧与墨燃的关系 八苦长恨花的作用是放大恶,忘记善。 剧版可以在墨燃被种花以后通过墨燃的回忆只呈现其他人与墨燃相处时让墨燃感到不适的行为,而不展现对墨燃好的行为,在故事前期不探究和揭露这些行为的动机和前因后果,他们做出这种行为是墨燃被人诬陷,还是墨燃有错在先,是为了墨燃好,还是真的只是单纯对墨燃不好。 (影视作品时常会有阴差阳错和未展示事件全貌而产生误会的情节) 这些行为在墨燃正常时不会在意,但是被种下八苦长恨花之后便会被无限放大,从而营造所有人都对他不好唾弃他的假象。 而且墨燃被种下八苦长恨花后是逐渐发生改变的,由最初的和善变成阴鸷、狠戾和偏执,他因为这种性格势必会和其他人发生冲突。那通过回忆只展现他招惹别人后别人对他的愤怒和痛恨,而不展现他错误行为的前因,也可营造所有人都嫌恶他的假象。 而墨燃此时只记得师昧对他的好,以为只有师昧对他好,从而把他当作亲人。(墨燃从小缺乏亲情) 所以说将墨燃对师昧的情感改成亲情也是可以的,对被种下八苦长恨花的人来说,下蛊者就是他生命中唯一的光,那可以把这个人看作是唯一的亲人。至亲之人在自己面前死去而导致黑化,也很符合逻辑。 这种改编并不是魔改,因为这是在尊重原著的基础上进行的合理改编,保留了原著设定的某种性质,而且逻辑自洽,合情合理。例如琴待诏保留了羞辱。而将墨燃对师昧的感情改成亲情则是保留了八苦长恨花的效用,放大恶,忘记善,下蛊者是被下蛊者生命中唯一的光,保留了原设定中的亲近、至亲、唯一。 ♦️二、燃晚彩蝶镇拜堂 如果想还原燃晚彩蝶镇拜堂,那将墨燃想和师昧站一起的动机改成担心师昧,想要保护最亲近的人,所以选择站在师昧旁边也可行。或者墨燃不想和尸体站一块,在这种诡异的氛围下离自己最亲近的人最近才有安全感,所以他选择和视作亲人的师昧站在一起也可以。只要男性角色之间没有过于亲密的肢体接触和缠绵的眼神,这种性质的社会主义兄弟情就没有任何问题。抗战剧里愿意为彼此牺牲的革命友谊更加刻骨铭心,言情剧里还有卖腐的情节,这些反倒更直白,只要将墨燃对师昧的感情改成亲情时两者没有亲密的互动,普通观众看到正常互动不可能会觉得两人关系超越正常友谊。 ♦️三、师昧不杀师尊的理由 师尊是在师昧心如死灰,遭受冷眼时,第一个对师昧说蝶骨美人席是人,第一个把蝶骨美人席当作人看待,给予了师昧身为人的尊重与温情的人。他还曾在雨夜替年幼的师昧撑伞,因伞小,为使少年不被雨淋,便一直把伞倾向少年,自己反倒被淋了半边身子。而且他不嫌弃他资质平庸,愿意收他为徒,还把自己的长老玉佩亲手系在他的腰间。 就凭师昧在师尊身上所感受到的尊重、平等、温暖与恩情,师尊对他来说也是特殊的。而且一个记得恩情,对无关紧要者视如蝼蚁,却对恩人保有良知的反派,不是更有人格魅力么? ♦️四、墨燃体内有师昧残魂 八苦长恨花需要融入饲主魂魄才能开花。“此种栽培甚难,需以魔血滴灌十年,再融以一缕饲主魂魄,方能萌芽开花。”(原文)原著中的作用是使被种花者钟情于下蛊者,将其视作特殊与唯一,以便下蛊者控制与驱使。那将作用改为只觉得下蛊者亲近,将其视作特殊与唯一,但此种感情为亲情,也算合理改编。 ♦️总结: 以上改动都没有影响人物性格,而且也能还原人物的性格本质和精神内核。也并未影响故事的整体框架、总体走向和核心本质。 剧版都已经将双男主之间的情感弱化为师徒情,删减了大量感情戏,更改了角色的某些行为动机。这种将主角之间的爱情变更弱化的改动能称得上是在原作基础上的合理改编,那为什么就不能在保留核心设定的基础上将主角与配角之间所谓的爱情改为亲情呢? 编剧既然有能力改编燃晚感情线,用师徒情掩盖对彼此的好感,弱化爱情性质,将楚妃改成琴待诏,将带有情欲的囚禁改成单纯的囚禁,肯定也有能力改编师昧感情线,弱化墨燃对师昧前期所谓的喜欢,改成亲情。师昧不性转下的剧情走向我作为普通网友都能圆回来,更何况皓衣行的顶级编剧团队。至于为什么不这么做,原因有待思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