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美]伯纳德·马拉默德《魔桶》The Magic Barrel 】

★一出小人物演绎生死悲欢的舞台剧
★他们或被人凌辱,或堕落风尘,或蒙冤入狱
★却依然寻求生活的真谛,热切地向往幸福
★马拉默德用充满人道主义的眼光观察世界,以犹太人的坎坷命运来展现现代人共有的命运
★你能爱一块石头、一把扫帚、一种虚无吗?他敞开胸膛,击打着一条条肋骨,咒骂自己为什么相信了那些根本不值得相信的东西。(《天使莱文》)


《魔桶》收录了马拉默德的十三个短篇故事,地点有纽约也有罗马。他以强烈的城市现实主义色彩融合意第绪谚语和少许艺术魔力,诉说着鞋匠、鸡蛋对光检查员、媒人等小人物的生活。主题承袭了一贯的失败、挫折、疲惫、孤独、衰老等元素。这是一份可悲的清单,然而每个故事都带上了充满讽刺意味的幽默感和果敢的幻想。
这是一本描绘纽约和移民经历的书,是现代美国短篇小说的亮点,其他类型的作品极少有能把挣扎、沮丧、心碎以如此愉悦和艺术的笔触描绘出来的。



【作品名称】:魔桶 The Magic Barrel
【丛书名称】:人民文学版(短经典·第5辑28)/ 99经典文库
【作 者】:[美]伯纳德·马拉默德(Bernard Malamud)
【译 者】:吕俊
【出 版 社】:人民文学出版社
【出版时间】:2017-05
【页 数】:220页
【I S B N 】:978-7-02-012289-9
【定 价】:¥ 35.00
【目 录】:
头七年(The First Seven Years) ………………………………………………… 001
哀悼者(The Mourners) …………………………………………………………… 015
我梦中的女孩(The Girl of My Dreams)………………………………………… 025
天使莱文(Angel Levine) ………………………………………………………… 042
瞧这把钥匙(Behold the Key) …………………………………………………… 057
怜悯(Take Pity) ………………………………………………………………… 087
监狱(The Prison) ………………………………………………………………… 099
湖畔女郎(The Lady of the Lake)…………………………………………………108
夏天的阅读(A Summer's Reading)………………………………………………139
账单(The Bill)………………………………………………………………………149
最后一个马希坎人(The Last Mohican) …………………………………………158
借款(The Loan)…………………………………………………………………… 189
魔桶(The Magic Barrel) ………………………………………………………… 199



【作者简介】 :
伯纳德·马拉默德(1914-1986),美国作家,与索尔·贝娄、菲利普·罗斯、艾·巴·辛格齐名。马拉默德出身于美国一个俄国犹太移民家庭,二十二岁毕业于纽约城市学院,二十八岁获哥伦比亚大学硕士学位。
马拉默德的主要作品有《魔桶》(1959年美国国家图书奖)、《修配工》(1967年美国国家图书奖、普利策文学奖)以及《抽屉里的男人》(1969年欧·亨利短篇小说奖)等。他的作品大多反映底层犹太人的困苦生活,风格幽默而含蓄,色彩浓重而明朗,笔端饱含着同情小人物的悲悯精神。



这是由13个短篇组成的小说集,赢得了1959年美国图书奖,是伟大的伯纳德·马拉默德的巅峰之作。
伯纳德·马拉默德是位犹太作家,本书聚焦于美国底层犹太人的生活,他们失去了亲人与故乡,干着最低贱的工作,心中毫无希望,时代让他们选择苟活,他们只能凭着传统的坚韧默默地抗争着。
这是一个残破的世界,老人们被轰出了租住多年的屋子,从集中营逃出的女孩被迫成为妓女,半路出家的鞋匠憧憬着没前途的爱情……生活压弯了人性最后的一点尊严,然而,每篇文章的末尾却峰回路转,不论心灵怎样失落,永恒突然在他们眼中浮现,一个古老的奇迹再一次降临。
其实,伯纳德·马拉默德并不是在写实,而是在隐喻,20世纪对于犹太民族来说苦难深重,希特勒在欧洲有计划地屠杀了600万犹太人,他们中有的是孩子,有的是妇女,他们彼此性格不同,观念不同,可在那个瞬间,他们被浓缩在一个词汇中:劣等民族。
犹太民族在欧洲漂泊了千年,他们遭到许多歧视,所以他们坚定地保持着自己的传统,虽然太多的声音在嘲笑着他们,可他们始终抱有信心。
然而,毒气室让信心动摇了,现代科技可以成批地杀掉活生生的人,在这一过程中,没有一个刽子手曾感到良心的责备,技术让他们看不到濒死前痛苦而绝望的表情,看不到最后的挣扎。
当人性变得如此冰冷时,那么,上帝又有什么意义呢?难道这场浩劫,也是冥冥之中既有的安排?为什么信仰的力量无法对抗工具的力量?生而为人,向善与坚持的价值何在?
这份深深的困惑,与现代化困惑融为一体,成为二战后人类文明最主流的声音,在诺贝尔文学奖的榜单上,有太多犹太作家索尔·贝娄、艾萨克·辛格、阿格农、艾利亚斯·卡内蒂、奈丽·萨克斯……犹太民族的苦难,是现代人苦难的缩影,从这个民族受到深深伤害的心灵中,世界读懂了生活之恶。
毫无疑问,伯纳德·马拉默德也很迷茫,但他没有走向玩世不恭,相反,他深入了人性的黑暗、卑微、贪婪、残忍与冰冷,它们都在窒息着灵魂,但,每个卑微者的内心中依然在抗争。
遥望灵魂的故乡,就是遥望伟大的传说,就是遥望一个相沿千年的传统,生活再残暴,也夺不去内心的坚信:上帝一定存在,他始终在关注着虔信者的苦难,一个人不论遭遇多少尘世侮辱,只要还有信仰,他终将得救。
这份伟大的坚持,构成了伯纳德·马拉默德小说最感人的力量,苦难与神圣的对立,使他的叙述带有抒情诗的味道。相比之下,中国同样拥有悠久的传统,在现代化中也遭遇了许多挫折,可我们却缺乏伯纳德·马拉默德式的小说,这实在是个很大的遗憾。




从流散到回归
我有个不知道是否经得起推敲的看法:如果一部短篇小说集是作者亲手编订的,那它就有了长篇的意味,里面每一则短篇就不可随意抽离了。
美籍犹太裔作家伯纳德·马拉默德的短篇集《魔桶》就是这样。它收文13则,在我,却是一个由13颗星组成的星座。13颗星星之间,既相互吸引,又保持着张力,现出摇曳的丰姿。星与星彼此牵制,又彼此激发,没有一颗是游离、单独的。把《魔桶》当成一个整体,便可以发现联络全书的,是犹太流民寻求灵魂归宿的焦虑感,每一篇参与生成这种情绪,又在这种情绪的推动下复演各自的故事。
《魔桶》是奥斯维辛之后,犹太人的一部辛酸的流散生活史。汉译本不足15万字,薄薄一册,读起来却有史诗的感觉。作者的精心编排,竟能让篇与篇之间的“留白”说话,增大了作品的容量。
第一篇《头七年》,写犹太鞋匠费尔德收留了在纳粹屠杀中劫后余生的同胞索贝尔。索贝尔30岁,长相粗俗,却酷爱读书,任劳任怨为费尔德干了五年活。有一天,费尔德把19岁的女儿米里亚姆介绍给一位犹太大学生,索贝尔愤而离去。原来索贝尔和米里亚姆已相恋多年。费尔德发现工作离不开索贝尔,屈尊去找他,说米里亚姆还小,等两年之后,再谈婚嫁的事吧。第二天一早,索贝尔又来作坊里干活了。
这好像是极简单极浅白的故事,很容易被人轻轻看过,殊不知本篇乃“开卷第一回也”,有作者的良苦用心在。题曰《头七年》,从文中可知,是因为索贝尔为了娶米里亚姆,已为费尔德劳苦工作了五年,加上费尔德让索贝尔再等两年,就是七年。那为什么是“头七年”呢?这就不能不提到《圣经》。在《创世记》,雅各为了娶舅舅拉班的女儿拉结,为拉班做了七年苦工,七年之后,拉班却把雅各不喜欢的另一个女儿利亚嫁给他。为了娶拉结,雅各还要再忍耐七年。
这个关于犹太人先祖的典故,犹太裔读者自然再熟悉不过了,欧美读者也并不陌生,读这一篇,会联想到这一典故。索贝尔从费尔德得了希望,却也难免伴随着落空的焦虑:是不是还有下一个七年?
所以,《头七年》为全书定下了一个情绪的基调:焦虑中的希望,或希望中的焦虑,同时,该篇套用《圣经》典故,似乎也在暗示犹太人这一上帝的选民与上帝、信仰及救赎的关系,提醒读者他们与“外邦人”的分别。这个暗示将在全书草蛇灰线般地若隐若现,而在最后一篇《魔桶》中全然显露,达到高潮。
《魔桶》是马拉默德最著名的短篇,誉为“超级作品”,常常可以在一些选本中读到。但只有在原书中,才更能够见出它的分量。它与首篇《头七年》遥相呼应,都写到一个父亲,一个女儿,一个可能做女儿丈夫的人。嫁女儿似乎是隐喻,是象征,表示人的归宿。从《头七年》到《魔桶》,归宿感从迷茫变成了确定,从物质变成了精神,从属世变成了属天。全书不少地方有极强的象征意味,难怪有人称作者为“犹太霍桑”。
这部集子里,《魔桶》是最积极最光明的一篇。利奥是犹太神学院学生,即将毕业担任拉比一职,为职业考虑,想结婚成家。在与婚介人萨尔兹曼介绍的女性接触时,意外认识到自己——一个将要做服侍上帝工作的人——竟然不爱上帝。他洁身自好,却从来不爱上帝,也没有爱过任何人。一番悔悟之后,他终于懂得人只能用爱来服侍上帝,而爱是由忧伤痛悔的心生发的。
有一次不经意间,利奥从萨尔兹曼留下的照片中发现了一位少女的快照,立刻被吸引住了。他央求萨尔兹曼给他介绍,萨尔兹曼却说,这女孩是个妓女,过着堕落的生活,不配做拉比的妻子;她叫斯特拉,是自己的女儿。可是利奥感到,他无法不爱她,而且在这个爱里,他也会得到自己的救赎。一个春天的夜晚,她等候在一柱街灯下,有些不安,有些害羞,而他却远远地看见她那双眼睛,“无比的纯洁无邪”。那一刻,她的父亲,萨尔兹曼,则在街角另一边靠着墙祷告,好像诉说着救赎的完成。
从《头七年》的希望,到《魔桶》救赎的完成,这中间经历了数不清的焦虑、痛苦、失望、挣扎,如其余各篇所展示的。但终于,救赎还是在作者用文字所构建的世界里完成了。这是一段漫长的路,如同犹太人从巴比伦被掳之地返回耶路撒冷所走过的。《魔桶》一书,是马拉默德的《以斯拉记》。
尽管《魔桶》有浓重的犹太文化色彩,神秘而带一点“霉味”,却仍然可以在现代人心中产生共鸣。评论家密尔顿·斯特恩说:“困扰现代人灵魂的是一种无可奈何、不受重视、不得其所的感觉。”如此,则《魔桶》对灵魂归宿的焦虑感已与这个感觉暗合。犹太裔作家好像天然都有这个“现代性”。
伯纳德·马拉默德(1914-1986),与另几位美国犹太裔作家索尔·贝娄、菲利普·罗斯、艾·巴·辛格齐名。有人总结几位犹太裔作家的特点时说,贝娄是“脑袋”,马拉默德是“心脏”。的确与贝娄的重思考重理性不同,马拉默德更偏重感受偏重灵魂那一面。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