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娱乐至死》(一些零碎的笔记)
关于这本书,我的确是失望更大。
首先我觉得它的论证是缺乏体系的。这不是作者最为看重的东西吗?但是他也只是洋洋洒洒堆砌很多例子呀?
虽然娱乐至死的观点已经被说烂了,但是我期待看到的是有启发的论证过程。可能有一些,例如电视节目让讨论不再严肃,更加迎合市场。但是受到大众关注的,本身就是一些没那么阳春白雪的东西,例如古代的说书、戏曲,也是和经学没办法比的。如果是反对信息爆炸带来的碎片化(可能会造成断章取义),以及知识传播的降维打击,我认为它们本身也是入门的一种途径,我也不认为以前印刷业风靡的时候,没有那种“经济学入门”一类图书。
所以其实我质疑的是,以前的社会人们就会是思考大于娱乐了吗?我真没看出来。
不能说作者的观点有错,只能说作者的观点不能完全说服我,而究其原因,是作者缺乏多角度多层次的论述,例如我觉得消费主义所带动的娱乐鼓动性质就很值得展开讲讲。
可惜很多东西都没有【展开讲讲】,好遗憾哦。
1、《前言》:奥威尔害怕的是那些剥夺我们信息的人,赫胥黎担心的是人们在汪洋如海的信息中日益变得被动和自私;奥威尔害怕的是真理被隐瞒,赫胥黎担心的是真理被淹没在无聊烦琐的世事中;奥威尔害怕的是我们的文化成为受制文化,赫胥黎担心的是我们的文化成为充满感官刺激、欲望和无规则游戏的庸俗文化。
2、《第1章 媒介即隐喻》:300磅的笨拙形象,即使能言善辩,也难免淹没演讲中精妙的逻辑和思想。在电视上,话语是通过视觉形象进行的,也就是说,电视上会话的表现形式是形象而不是语言。
3、“今日新闻”这种东西纯属技术性的想象之物,准确地说,是一种媒体行为。
4、深入一种文化的最有效途径是了解这种文化中用于会话的工具。(麦克卢汉)
5、犹太人的上帝存在于文字中,或者通过文字而存在,这需要人们进行最精妙的抽象思考。运用图像是亵渎神祇的表现,这样就防止了新的上帝进入某种文化。
(其实反过来也成立,在古代的佛像雕刻中,就有很多这种新的创造,从而影响了人们的观念)
6、媒介的独特之处在于,虽然它指导着我们看待和了解事物的方式,但它的这种介入却往往不为人所注意。
(语言究竟是不是思维的边界?)
7、分分秒秒的存在不是上帝的意图,也不是大自然的产物,而是人类运用自己创造出来的机械和自己对话的结果。
(包括年月日)
8、确实,正如芒福德所指出的,自从钟表被发明以来,人类生活中便没有了永恒。
(或者说,是时间这个概念的存在导致的?)
9、通过这种强大的暗示力,我们脑中也形成了这样一个概念,那就是要理解一个事物必须引入另一个事物:光是波,语言是一棵树,上帝是一个明智而可敬的人,大脑是被知识照亮的黑暗洞穴。如果这些隐喻不再有效,我们一定会找到其他适用的:光是粒子,语言是一条河,上帝是一个微分方程(正如罗素曾经宣称的),大脑是一个渴望栽培的花园。
(大概就是我们用文字给事物下了定义,例如:什么是黑色?假如当初把这个颜色命名为白色,而白色命名为黑色,那也似乎没什么影响)
(读这一段话,我感觉到在读老子的思想)
10、例如,有人指出,12世纪眼镜的发明不仅使矫正视力成为可能,而且还暗示了人类可以不必把天赋或缺陷视为最终的命运。眼镜的出现告诉我们,可以不必迷信天命,身体和大脑都是可以完善的。
(所以说科学的发明,不仅仅是影响了生活,还影响了思维,意识,产生了很多新的概念)
11、我们的语言即媒介,我们的媒介即隐喻,我们的隐喻创造了我们的文化的内容。
(这里的语言也不局限于文字,例如还可能是数学语言,媒介也不局限于书面)
12、《第2章 媒介即认识论》:首先,我想证明,在印刷机统治下的美国,话语和现在有很大不同——清晰易懂,严肃而有理性;其次,我想论证,在电视的统治下,这样的话语是怎样变得无能而荒唐的。
13、在谈到“共鸣”的来源时,弗莱总结说隐喻是它的动力,也就是说,词组、书、角色或历史都具有组织不同态度或经历的力量,并且可以赋予它们以意义。于是,雅典成为优秀文化的象征,哈姆雷特代表了犹豫不决的忧思,爱丽丝的漫游象征着在无意义的语义世界中寻求秩序。
(又是这本书,我已经想看很久了)
14、不管一种媒介原来的语境是怎样的,它都有能力越过这个语境并延伸到新的未知的语境中。由于它能够引导我们组织思想和总结生活经历,所以总是影响着我们的意识和不同的社会结构。它有时影响着我们对于真善美的看法,并且一直左右着我们理解真理和定义真理的方法。
(所谓的带节奏大概也是从这里来吧)
15、在学术界里,出版的文字被赋予的权威性和真实性远远超过口头语言。
(例如我们会觉得有图片或者视频的新闻可信度更高,但有些人或许就会利用这样的心态去p图、恶剪视频)
16、在一个纯粹口语的社会里,人们非常看重记忆力,由于没有书面文字,人的大脑就必须发挥流动图书馆的作用。
(在信息时代则是搜索能力)
17、第一点是,我从来没有说过,媒介的变化带来了人们思想结构或认知能力的变化。
18、《第3章 印刷机统治下的美国》:“枪炮的发明使奴隶和贵族得以在战场上平等对峙;印刷术为各阶层的人们打开了同样的信息之门,邮差把知识一视同仁地送到茅屋和宫殿前。”
(引自托克维尔《论美国的民主》)
19、19世纪中叶,很多英国人来到美国想亲自看看殖民地的变化,这里高度而广泛的文化普及率给他们所有人都留下了深刻的印象。
(怎么办我又看出了作者的骄傲hhh)
20、美国是由知识分子建立起来的国家,我们用了两个世纪和一次传播革命来改变这种状况。
(可能也算是美国迅速崛起的原因吧)
21、我也是这些人中的一个,我要探索印刷机作为一种象征和认识论,是怎样使公众对话变得严肃而理性的,而今日的美国又是怎样远远背离这一切的。
(个人感觉,有时候心里想的话,写下来的时候会斟酌一下用词)
22、《第4章 印刷机统治下的思想》:那时的演讲者和听众都习惯于充满书卷气的演讲。在那种喧闹的社交场所,除了语言,演讲者无所奉献,听众无所期盼;而且,那种语言完全是书面语的风格。
23、在阅读的时候,读者的反应是孤立的,他只能依靠自己的智力。面对印在纸上的句子,读者看见的是一些冷静的抽象符号,没有美感或归属感。所以,阅读从本质上来说是一件严肃的事情,当然也是一项理性的活动。
(我是觉得在脑海中存在和在纸张上存在,前者更感性,后者更理性)
24、在18世纪和19世纪,印刷术赋予智力一个新的定义,这个定义推崇客观和理性的思维,同时鼓励严肃、有序和具有逻辑性的公众话语。
25、而当今电视里出庭律师的表演根本无法同林肯操纵陪审团的机智表现相比。
(不评价这个,不过电视的出现,确实会让一些争辩有哗众取宠的感觉)
26、广告成为一种半是心理学半是美学的学问,理性思维只好移师其他领域了。
(这个还是有点道理的)
27、所有成熟话语所拥有的特征,都被偏爱阐释的印刷术发扬光大:富有逻辑的复杂思维,高度的理性和秩序,对于自相矛盾的憎恶,超常的冷静和客观以及等待受众反应的耐心。到了19世纪末期,由于某些我急于解释的原因,“阐释年代”开始逐渐逝去,另一个时代出现的早期迹象已经显现。这个新的时代就是“娱乐业时代”。
28、《第5章 躲躲猫的世界》:电报把信息变成了一种商品,一种可以置用处或意义于不顾而进行买卖的东西。
29、不久之后,报纸的财富不再取决于新闻的质量或用途,而是取决于这些新闻来源地的遥远程度和获取的速度。
(信息爆炸)
30、柯勒律治关于“到处是水却没有一滴水可以喝”的著名诗句,也许很能代表这个失去语境的信息环境:在信息的海洋里,却找不到一点儿有用的信息。
(因为追求的是速度,所以断章取义逐渐成为习惯)
31、但在电报创造的信息世界里,人们失去了行动的能力,因为整个世界都变成了新闻存在的语境。所有的一切都事关每个人。我们第一次得到了不能回答我们任何问题的信息,而且对于这些信息,我们也不必做出任何回答。
(啊其实我不这么想,例如通货膨胀和温室效应,还是关乎我的生活的吧,而且我也可以去影响这些事情的,例如少开车?)
32、于是,对于莫尔斯提出的问题——上帝创造了什么——我们有了一个令人不安的答案:一个住满陌生人的拥挤的社区,一个破碎而断裂的世界。
(就是“碎片化”)
33、她说明的是,照片具有能脱离现实和语境,并把很多没有逻辑、彼此无关的事件和东西堆积在一起的能力。
(其实文字也可以呀?)
34、电视已经赢得了“元媒介”的地位——一种不仅决定我们对世界的认识,而且决定我们怎样认识世界的工具。
35、我要用具体的实例来证明,电视的思维方式和印刷术的思维方式是格格不入的;电视对话会助长语无伦次和无聊琐碎;“严肃的电视”这种表达方式是自相矛盾的;电视只有一种不变的声音——娱乐的声音。
(为什么??蹲一个答案)
36、《第二部分 第6章 娱乐业时代》:换句话说,一种技术只是一台机器,媒介是这台机器创造的社会和文化环境。
(那就是在说看电视的行为,而不是电视本身了)
37、每种技术都有自己的议程,都是等待被揭示的一种隐喻。
(这倒是)
38、所以,如何表现出电视作为传播信息的媒介所具有的价值和严肃意图,无疑是非常重要的。
(作者是不是脱口秀看多了逆反了)
(我觉得反讽也是可以引发思考的)
(甚至一些碎片的观点也是可以改变很多观念的,反正我自己是这样,感觉还是看人吧)
39、埃利·威塞尔通过引用一系列类似寓言和隽语的东西,强调指出人类生存的悲剧,但是因为他没有时间举例说明他的观点,所以他的表述有点儿混乱,给人的感觉就像一个犹太教教士一不小心闯进了非犹太教的集会。
(但不也有深度访谈吗)
40、《第7章 “好……现在”》:换句话说,你要做的是要集合一群会说话的时髦发型。至少,你不会选择那些不受杂志封面欢迎的脸。
(那如果是演讲的话,相貌和肢体语言不是同样重要吗)
41、观众还知道,有的新闻不管看上去有多严重(例如,在我写作本文的这天,一个海军陆战队的将军宣称美国和俄罗斯之间的核战争无法避免),它后面紧跟着播放的一系列广告就会在瞬间消解它的重要性,甚至让它显得稀松平常。
(还是在控诉信息爆炸)
42、这句话的意思和女王的意思并不一样,这里的意思是“不好笑的东西不值得他们关注”。
(换句话说就是,我们需要噱头和爆点)
43、历史已经证明,一个文化不会因为假信息和错误观点而灭亡,但历史从来没有证明过,一个自认为可以在22分钟内评价整个世界的文化还会有生存的能力。除非,新闻的价值取决于它能带来多少笑声。
(因为信息爆炸,所以要让人们在短时间内注意到,或者让人们在无数个新闻中注意到,就需要一定的娱乐性/夸张/迎合人的心理)
44、《第8章 走向伯利恒》:第一个结论是,在电视上,宗教和其他任何东西一样,被明白无误地表现为一种娱乐形式。
(我好像有点懂了,就是把一些崇高的、严肃的东西,平庸化)
45、真正的危险不在于宗教已经成为电视节目的内容,而在于电视节目可能会成为宗教的内容。
(就是大家都将追捧电视所打造出来的东西)
(好像成真了吧哈哈哈)
46、《第9章 伸出你的手投上一票》:电视广告把企业从生产有价值的产品引向了设法使消费者感觉产品有价值,这意味着企业的业务已经成为一种伪疗法,消费者成了信赖心理表演疗法的病人。
47、但是电视损坏了“形象”的名声,因为在电视上,政治家们给观众的不是他们自己的形象,而是观众想要的形象。这正是电视广告对政治话语最大的影响。
(突然想起,川普不就是符合作者论述的吗哈哈哈哈)
48、古希腊哲学家在2500年以前就说过,人常常以自己的形象塑造上帝。现在,电视政治又添了新招:那些想当上帝的人把自己塑造成观众期望的形象。
(哎有些明星和人设也差太多了)
49、电视不是禁止书籍,而是要取代书籍。
(!)
50、《第10章 教学是一种娱乐活动》:我只是想说,像字母和印刷机一样,电视通过控制人们的时间、注意力和认知习惯获得了控制人们教育的权力。
51、在那本书里,我详细地分析了电视和学校这两种课程的对立性。
52、每一个电视节目都应该是完整独立的,观众在观看节目的时候不需要具备其他知识。
(其实也可以说是有点断章取义吧,或者说还是碎片,不会成体系)
53、这就要求电视节目中不能有任何需要记忆、学习、运用甚至忍受的东西,也就是说,任何信息、故事或观点都要以最易懂的方式出现,因为对于电视来说,最重要的是学习者的满意程度,而不是学习者的成长。
(降维?好像确实有点)
54、在电视教学的所有敌人中,包括连续性和让人困惑的难题,没有哪一个比阐述更可怕。
55、他们布置的读写任务越来越少,他们得出一个结论(虽然是万般无奈的):吸引学生兴趣的主要途径是娱乐。我可以毫不费力地在本章剩下的篇幅中填满各种关于教师怎样把教室变成二流电视节目的例子,当然,在有些情况下,他们可能是无意识的。
56、《第11章 赫胥黎的警告》:有两种方法可以让文化精神枯萎,一种是奥威尔式的——文化成为一个监狱,另一种是赫胥黎式的——文化成为一场滑稽戏。
57、一个月不看电视到底有什么意义?充其量是一种苦行。当这个地方的人们结束这种苦行回到他们日常的消遣时,他们会感到多么舒畅啊!
(哈哈哈哈哈哈哈)
58、问题不在于我们看什么电视,问题在于我们在看电视。
59、那个希望渺茫的方法是依靠从理论上来说能解决这个问题的唯一大众传媒:我们的学校。
60、最后,他试图在《美丽新世界》中告诉我们,人们感到痛苦的不是他们用笑声代替了思考,而是他们不知道自己为什么笑以及为什么不再思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