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怕他无处可去
我的孩子有点与众不同。
他从9个月开始就很喜欢看书,而且专门看机械制造类的书。他也喜欢玩玩具,但必须是机械类的,比如汽车,飞机,乐高动力组件,重力摆锤等等。总之,他喜欢一切有关汽车和飞机的事物,最初只是痴迷车轮,任何会转动的东西都要摸上一摸,后来就逐渐发展到螺旋桨,车门,车灯等等,最后这些已无法满足他的需求,就只好每天带他去工地外面看。他每天都在琢磨着让我们带他去看工程车,只要答应带他去看,让他做什么都愿意。拜他所赐,我对周边的工地位置,工地的施工进展等情况一清二楚了。
他的专注力和观察力远远超过普通的同龄人。他现在32个月,无论有些东西的构造多么复杂,只要看我装一遍,他必定能逆着步骤全部拆散。有些简单的小装置,他能摸索着自己装好或拆散。他会用乐高小颗粒搭各种各样的小汽车,也会用乐高大颗粒搭房子。他看书的时候,只要我讲过一遍他就会记住,所以只要我后来讲错,他立刻就会知道。比如我第一次指着某张图说了个小汽车,后来再指着说小轿车时,他就会拼命摇头,嗯嗯啊啊喊着,非要我说对了为止。他的观察力很仔细,而且很多东西完全是他自己不知怎么摸索出来的。有一次书里画了辆垃圾车,垃圾车的车斗并不明显,所以我说成了大卡车,他非要我纠正,我纳闷了半天才发现这辆是垃圾车。
他的观察力和记忆力都很不错,但是其他方面就比同龄人弱很多。他到30个月才会爬行,他之前一直不懂得如何利用膝盖的力量,也正是学会爬行那时开始,他才渐渐地开始说两个字的词语,之前一直只会说拟声词和爸爸妈妈爷爷奶奶这四个称谓。他31个月时刚会从一数到十,但数字加法和数数的技巧也几乎同时掌握了。
学习能力总有个先后顺序,没有人能一下子成为全才,所以我并不担心这些方面的发育速度,相比之下,我很担心他的交往能力。
有一次我们社区搞亲子活动,就是幼儿园老师带学龄前小朋友唱歌跳舞。我家娃刚来到教室门口就开始挣扎,我只稍稍松了下手,他就溜到幼儿园院子里玩滑梯去了。于是我干脆陪他玩滑梯,玩了一会儿滑梯就到玩具小房子里玩耍,玩了一会儿以后发现小推车,就一辆辆推过去再推过来,等他玩好这些,幼儿园老师带小朋友们到院子里来了,他突然嗷地嚎了一声就往外冲,我拉都拉不拉不住他,好不容易才冲到幼儿园门口截住他,死活都没法把他拖回幼儿园里,就只好这样回去了。
幸好幼儿园老师并不会为此生气,同行的男孩子里还有个从头哭到尾的。
如今我们到了乡下,我家娃可以接触更多小伙伴了。他第一天来的时候碰到个话痨小哥,这小哥挂着一根鼻涕说个没完,说几句就哧溜一声吸下鼻子。我担心孩子被传染,就拉他回家了。回家以后他一直哥哥哥哥地喊,我十分欣喜,以为这孩子开始有结伴的意识了,不料后来再去公园,他总是只远远地看着,既不和其他小伙伴一起玩,也不和他们交流。偶尔他会拿泡泡机打泡泡出来给其他孩子玩。
有一次,他的泡泡机吸引了一个大女孩和一个小男孩,他突然把泡泡机放到地上然后跑到一边去了。原本跟在他身边的男孩和女孩自然好奇的围到了泡泡机边上,我问他是不是想借给其他小朋友玩,他点点头,我就和男孩女孩说了,女孩笑了笑跑开了,男孩一把拿起来玩。但只玩一阵我家娃就要拿回来。于是那男孩奶奶还给我我们,男孩哭嚎了很久。我起初觉得我家孩子这行径简直就像是恶魔,让别人尝到点甜头以后再让人体会失去的滋味。但后来我觉得他更可能是只想借给那个女孩,但又不好意思明确表示,或许他终究还是吃了不会说话的亏。
他喜欢远距离的观察,看到大男孩会悄悄跟上去,看到女孩会一直注视。他不会说妹妹或姐姐这种词,只会喊෨ (pia)姆,他看到漂亮的女孩他就喊着“෨ (pia)姆෨ (pia)姆” ,然后一脸兴奋地追上去,颇有日本鬼子追花姑娘的架势,但他到了近前又不上前了,只笑一下就很快跑远,简直活活累死我这个时刻跟在他后面的老母亲。
他最近越来越夸张了,公园里小朋友一多就要逃,但回家以后又要站在窗口看公园里的小朋友,他不肯把玩具拿出来分享,但看到别人的玩具又想拿来玩,他以前并不这样。
所以他到现在为止,两个多月,他每天出门都能碰到小朋友,但一个朋友都没交到。
我知道二岁半的孩子喜欢与同性别的孩子玩耍,也知道他们习惯在交往前先保持距离观察对方,但我还是挺担心的。他现在越来越爱待在家里不出门,乐高小颗粒搭起来一搭就是一天,看了几百遍的书还要看,一看就是连续看十几本,还得让我给他念。他现在偶尔出门也只是围着公园散步,有时走到路口看看汽车,或者走到工地那边看看工程车,或者到空旷的地方玩会儿泡泡机,仅此就满足了。
他似乎已不再拥有和小朋友玩的欲望,我不知道是之前的交往过程中哪里有刺激到他,还是他天性就是如此。很多人生来就喜欢静,喜欢独处,这并没有错,我的娃可能也是这类人,但我很担心他今后走上社会会吃亏。
现在的社会,越会交友的人就越有发展前景,尤其我国的风气一直是出门办事找熟人,交际圈小的人无论哪个方面,多少会吃点亏。我之前剪头发,去了我奶奶推荐的一家理发店,并且得知那里洗剪吹只要15元,谨慎起见,我理发中途问了价格,理发师要价20,我心想这可怎么得了,分明是看我脸生想坑我啊。恰好理发师开始问我是哪里人,我脑筋一转,开始和他拼命套近乎,提到我奶奶是常客,然后唠了半天口干舌燥,全程没有空闲,最后结账时理发师果然大手一挥道:熟人便宜点,15元吧。
交流要有技巧,我以前常吃不会说话的亏。我平时常去的小理发店,店主收费从没有统一标准,我琢磨很久以后,总结出一个规律,凡是和他聊天时提到钱字或和金钱相关的内容,他就会收费贵五元,此后我常常小心谨慎,但总经不住对方套话,对方知道我搞IT,每次都拼命套我工资水平,神烦。幸好后来家附近又开了家新店,明码标价,我就再也没去这家了。
其实金钱还是小事,生病去医院,上学选座位,林林总总各种方面,在国内只要是人可以操作的项目,全都有熟人交际圈的影响在其中。我的交际圈也是工作以后才被迫开拓的,之前上大学时,我的交往情况虽然已不再是会被霸凌的程度,但还是很能体会到孤独和独处对于生活的不便之处。
我刚入大学时,因为摆脱了高中那种压抑生活,又摆脱了以前班里那几个恶霸,很有激情地想搞出一番作为,于是每天都去图书馆,或者闷在寝室看书。万万没想到这种与他人无害的生活方式居然被人背地里认定为孤高,然后那人刻意孤立我,导致我整整一个学期里,无论吃饭上课还是去图书馆,从来都只是一个人单独行动,寝室里也没人和我聊天。我当时不了解情况,所以错过了不少扩大交际圈的机会,也或许正因为缺乏交流活动,大一的每门课考试成绩全都在95分以上。
后来大二时有人告诉了我真相,说他们起初集体孤立我,觉得我行动太快,从不等他们化完妆就出门,也不常参与寝室聊天,他们觉得这些行为是看不起他们,不屑与他们在一起,就渐渐散播我的谣言,后来才发现我是个性如此。我只能哑然失笑,我如果每天陪他们聊三小时天,再陪他们化半小时妆,大概也拿不到奖学金了。这大概也是国人的特性,自己明明在拖后腿,但并不觉得有问题,反而埋怨别人想平地起飞。
当然,经过社会捶打的我,渐渐地发现在这个世界里,成绩并不是那么重要,学识也没有想得那么重要,学科并不重要,专业也并不重要,与这些相比,大学的名气很重要,交往的人很重要,交际圈很重要,说话的能力很重要。
尽管孤独有孤独的长处,独处可以使人清醒,可是我们的社会不允许我们孤独,孤独者很可能会面临更大的成长阻力。
也正是因此,我害怕我的孩子成为一个习惯孤独甚至喜欢孤独的人,我更害怕今后这个社会,孤独者将无处可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