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世界读书日】那些年读过的书
原本计划世界读书日(4.23)想写的一篇文章,拖到了五一节,那就做个脑力劳动吧。
上点了年纪,爱怀旧。趁着世界读书日的热度没过,写两句。(或许过了,没事,我慢热)

自认不算爱读书的人,但断断续续地坚持下来。跟书籍的关系若即若离,有时会忘记了它的存在。但在你需要的时候总是能找到它,就像一位不离不弃的老朋友。
1
阅读启蒙
可以说,小学阶段基本没书看,不看书!!
进入初中,语文老师是刚毕业的大学生,但总是一副西装打扮,老式背头,鼻子上架着一副厚重的眼镜,看起来非常老态。
作为语文老师,普通话夹着壮话口音,相当不标准,估计班里同学都不会忘记,他带着夹壮口音深情朗诵《外婆的熊皮手套》,他每一念到“阿婆,阿婆”,下面就一阵大笑。
但是这些丝毫不影响他的才华横溢。他说在大学的辉煌史,做笔记的厉害之处,就是等老师讲课完,他可以一字不漏把老师说过的话记录到本子上!当时我是觉得很厉害!现在也是。
还有一个是他坚持写日记的习惯,此时的画面是:他横着打开双手,比划出日记摞起来的高度。
说到这里似乎跟阅读没太大关系,我想应该是他身上对文学的热爱潜移默化地给我种下了一颗小小的种子,我和同学们也开始写日记了……
2
阅读碎片
时间来到了中学时期,有几个主要的图书来源:
1.简陋的阅览室
说起来相当简陋,一个教室改装的阅览室,主要是一些报纸杂志。杂志固定在桌子上,只能看不能拿走。报纸是归类夹着,放在架子上。有些桌子是有一定倾斜度,还蛮人性的,方便阅览。
当时杂志很流行,学校阅览室的杂志一般是儿童文学类:《少年文艺》、《故事会》、《读者》、《青年文摘》等。

放学后会跟同学一起去阅览室看一会,看到文字优美,会摘抄下来。喜欢阅览室里书籍散发出来的印刷墨水味,书中的精神食粮满足了我对书籍的渴望,也对书本外的世界窥知一二。
周末我去亲戚寄宿,看了不少当时很火的《知音》,满足了青少年的一些娱乐需求。搜了一下,居然《知音》还没停刊,在我看来她应该消失了,《读者》的存在还可以理解。

报纸稍微提一下,当然后《人民日报》,但是我们当然喜欢《中国少年报》之类。当时班级上还有订报纸的活动,根据名字也订过几份报纸。
2.家里的迷你书库
由于我妈当时在供销社卖书的缘故,家里有几本书。有些小人书,通俗易懂。

我喜欢看古代人物系列,喜欢古代女子的穿着打扮神态,有时会临摹。她们的着装都会有一根带子,有的系在腰间,有的从身后穿到两手臂上,如果是仙女,这根带子则会飘起来,相当仙。当时老在想这根带子难道不会掉下来吗?今天我才知道,系在腰间应该叫腰带,披在后面的叫披帛。

还有《红岩》、《基督山伯爵》《赵四小姐》等,年纪小时觉得相当晦涩难懂。我最先看明白的应该是一本菜谱书。有一次几个同学到家里来,我照着书做一道炒萝卜丝,现在想想这不是待客之道啊!
当时家里保持订报纸的习惯,不是《人民日报》就是《广西日报》,我严重怀疑是单位指标订报。还有《电视广播周报》,会看报纸哪个时间段有喜欢的电视节目,特别是《正大综艺》里的电影预告。

3.百花齐放的租书点
租书点可以按天收费租书,当时流行看言情小说,周末舍友会租几本回来看,她们的速度相当惊人,一两小时一本,看完会交换来看。相对来说,言情书我看得少。租书看了《安妮日记》,《茶花女》,《钢铁是怎样炼成》以及三毛的书等,一下把我打开了,体会到一种沉浸其中的感觉,体会到文学之美。而且还有一个立竿见影的效果,我读过那本书后,在后面的作文上会给我带来灵感,信手拈来一段仿文,得一个高分。但这种效果不会太持久,有一定时效性。

三毛应该第一个因为喜欢作者而看了她一系列的作品。

再后来到高中,看《萌芽》,当时正值举办第一届《新概念作文大赛》,韩寒凭《杯中窥人》获得第一名而一举成名。同桌买了他的处女作《三重门》。

高中阶段,课外阅读的影响力远远小于课文(因为没时间看课外书啊)。老毛的《沁园春·长沙》,告诉我们正值“恰同学少年,风华正茂;书生意气,挥斥方遒”的美好之季。朱自清的《荷塘月色》,让我领会文字的魅力,呈现出来了情感之美和意境之美。
沁园春·长沙
【作者】毛泽东
独立寒秋,湘江北去,橘子洲头。
看万山红遍,层林尽染;漫江碧透,百舸争流。
鹰击长空,鱼翔浅底,万类霜天竞自由。
怅寥廓,问苍茫大地,谁主沉浮?
携来百侣曾游,忆往昔峥嵘岁月稠。
恰同学少年,风华正茂;书生意气,挥斥方遒。
指点江山,激扬文字,粪土当年万户侯。
曾记否,到中流击水,浪遏飞舟?
古文代表:《念奴娇·赤壁怀古》中的“大江东去,浪淘尽,千古风流人物。”《廉颇蔺相如列传》中的“廉颇老矣,尚能饭否?”
总而言之,高中语文的博大精深,老师的学识渊博让我叹为观止。老师都不用看教案,张口就来,滔滔不绝口若悬河,我不禁为古人的智慧和老师的智慧折服。不过古文一听就会,一考就傻。太难了!
大学阶段理论上应该有大把时间看书,阅读资源也多,但留下印象的却不多。
痞子蔡的《第一次亲密接触》,此书被公认为是“网络小说开山之作”,也是中国互联网史上的第一部畅销小说。当时男朋友的QQ昵称还取了跟女主“轻舞飞扬”相关的名字,叫“思绪飞扬”。
继续追韩寒的作品《零下一度》,只记住了书名,内容毫无印象了。不过我的舍友会记得。

工作后看一些技术书:《Linux内核设计与实现》《数据库》……看得不多,见笑了。
哪个青春不渴望成功,当然还看:《高效能人的十个习惯》《不抱怨的世界》《卡耐基经典作品集》《大师不敢教的是失败学》……
还要喝鸡汤:《方与圆全集》《决定要幸福》……
这一段的书名是去打开书柜的最顶层找到的,就是这种感觉。
这一段有点长,都说你读过的书,就是你走过的路。庆幸在阅读资源相对贫乏的年代,还能看到一些书。感谢给我带来文学之美的小学语文老师,初中语文老师,高中语文老师!最重要,这条路还在继续……
3
阅读之亲密接触
直到近三年,才又开始跟阅读更多亲密接触,阅读时目的性更强些,阅读频度高些,阅读范围也广些。而且有了电子书,就更方便,随时随地看书听书,效率也高。
为人父母后看了育儿方面的书------正式阅读育儿类书籍打开了与书的亲密接触之旅。
当自己困顿时去看心理成长型书籍------相对纯鸡汤,做了一些养分。
偶尔对白话文的古书和史书有兴趣------以史为鉴也好,古书中的寓意和哲理一辈子都享受不尽。
想把卤菜做好于是就找书来看------挑食就要把菜尽量做得好吃些。
喝茶去看茶经等茶叶相关书籍------要喝好茶,好喝茶,好卖茶,卖好茶……
迷上画画时也看了一些相关书籍------确定了是这方面的兴趣,学了一段时间后搁置,作为老年大学首选专业吧。
这块或许后续单独开篇来说吧。
4
读书的用途
最后,说说读书的用途作为总结。
1、娱乐消遣:娱乐消遣类的阅读有存在的合理性和必要性。娱乐是一种放松,可以调节紧张的生活。大脑疲劳时,不可能再做深度思考,需要看一些轻松的文字或者视频来转移。
2、获取知识:通过阅读掌握知识技能,读书时能应对大大小小的考试,工作时满足对成就感和财富的追求。
3、发现生活更多可能:这部分引自于网上。
1)增加生命层次性。毕竟生命只有一次,但如果读书,就可以经历不同的生命,也就是你仅仅活了一辈子,但却跟着作者活了好多生。生命的层次越多,生命就越丰富,幸福感就越容易产生。
2)拥有更宽阔的胸怀。叔本华曾经说过:“艺术的真谛就是以一概千千万。”诗人从生活中撷取特定的个体,准确地描述其个性,然而由此却启示了普遍的人性。
3)增加智慧。好作品,就是能剖析深刻的人性。而读人性,就是增长智慧,因为这世间最困扰人的,也就是人性了。
今日脑力劳动结束,到你了,假期打算看哪本书不?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