良宵
古琴其实并不好听。
启功先生诗书画三绝,是当代公认的国学大师。按我们对才子文人琴棋书画样样精通的想象,与当时诸多古琴名家常有来往的启先生不说善弹古琴,至少也能深得琴中妙趣。然而他说,“你们这古琴有什么好听的,看得见手在上面蹭,等了半天,来一声’咚~(二声)’,没了。再等老半天,又来一声’咚~(二声)’。”这固然是先生诙谐之语,但也很能看出古琴音乐的欣赏或许很需要一点“缘分”。而且古琴声音低沉内敛,不在安静的环境中很难听清。左手在琴弦上长距离移动,术语所谓“走手”时又容易产生摩擦的声音,像狗挠门,或是指甲刮玻璃般令人悚然,混杂在其它柔和悦耳的声音里,有时真不免让人觉得莫名其妙,难以忍受。
然而为什么总还有人如此痴迷于这样的乐器及音乐?我们不妨从明清以来琴人入门基本均会弹到的一支小曲《良宵引》说起。
所谓“引”,是一种文体,如序而稍为短小精简。《滕王阁序》中即有“敢竭鄙怀,恭疏短引”的谦词。在音乐中,“引”则和“操”、“吟”、“弄”、“散”等一样,是乐曲体裁之一,同时也代表了一种曲风,多为小曲,有序奏之意。
《良宵引》曲谱最早见于明《松弦馆琴谱》,传为隋代的贺若弼作。其曲取意于月夜轻风,良宵雅兴。“曲小而气度安闲”(《诗梦斋琴谱》),吟猱绰注、起承转合,井井有条,浓淡合度,意味深长。曲中进复、退复、打圆、撞、撮等器乐化特点的技法,更增添了旋律的优美。曲风细腻委婉,清新恬静,实是恬美妙趣之精品,为历代琴人喜爱,也被众多琴谱收录。
《五知斋琴谱》本以管平湖先生的演奏最为经典,点板沉稳,吟猱精微,传情细腻,确有良宵独步,悠然自得之感。当代琴人中龚一先生打谱自《自远堂琴谱》,富有书卷气的演奏亦佳。小曲之中,尤为生动地呈现出古琴音乐中“清微淡远”的一面,听来有籁静窗虚,怀人不见,两鬓秋霜之感。
另有成公亮先生以唐琴“秋籁”演奏的夏一峰所传谱本亦值得一听。成先生的处理向以深情见长,此曲在他的演奏下,极有小夜曲的梦幻明亮色彩。
第一段共三句,泛音散入,虽短却确定了基调音F,营造出一种静谧的氛围。之后琴曲有了明显的入调的感觉,两次舒缓的不变节奏重复,巩固了音乐素材的时值特点,并利用吟猱进退等按音中音头、音腹、音尾不同的音色特点模拟人声吟哦,加入了一些新的元素,增加了琴曲的魅力。全段逐步提高,最后结束于较低的主音A上,显得整段乐曲较为稳健,情绪亦稍稍收敛,为之后的乐句蓄势。
第二段是第一段的自由发展:稳定的主音A不变,但气息更为宽展,自由延伸下表达的情绪有所集中提升,琴曲也因此顺利进入第三段的高潮部分。这一段的速度加快,力度稍微加强,整个乐曲更加丰满流畅。尤其“双弹”一句,如清夜闻钟,跌宕生姿,亦能让人想到朗月皎皎,渐出于东山而众鸟皆惊的喧闹,余音袅袅,令人回味。最后结束泛音则和开指泛音一样都落在F上,加深了琴曲的印象,可谓绕梁三日而不绝。
以上分析,其实是从西乐的角度切入的。在传统琴家眼中,或会有“买椟还珠”之嫌。整曲的点板节拍或许可以从节奏、音分及乐句的划分来分析、揣摩,但左手的吟猱声,即在各个地方或为装饰,或为延展乐句的倚音,却是难以限入这一体系解读的。尤其很多细微的吟猱音听起来“不准”,甚至有点像噪音,在他人为不可取,但在弹琴、听琴人耳中却是“妙在似与不似之间”的绝佳诠释。而这种乐趣,只能是自己亲自将手指在面板上、琴弦上“走”过一次,亲自弹一弹之后才能体会,“不足为外人道也”。若强要说明,也只能是“悠然心会,妙处难与君说”了。
总的来说,《良宵引》是一支结构优美流畅的小曲,很适合初学者入门习弹,也是值得精进之后一弹再弹,反复涵咏的佳作。或许以唐诗比喻,这支曲子很像王维的五言山水诗,在恬淡的什么都看不到、听不到的时候,激起了我们无尽的若隐若现的禅思。“返景入深林,复照苍苔上”,是宁静的傍晚,之后,便是“明月松间照,清泉石上流”“深林人不知,明月来相照”的安详静谧的良宵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