你会让孩子从小学编程吗?
导读:做个问卷调查,你会让孩子从小学编程吗?
还记得你第一次在计算机上敲出那句经典的“hello world”代码,是几岁的时候吗?有人是在上大学的时候,而有的人可能中学甚至小学就实现了。不能说编程的起点一定代表了最终编程水平的高低,但是可以肯定的是,早一步接触编程确实让很多人更早一步拥有了编程思维。
上周,开源村要闻编辑注意到一则新闻“TIOBE 4月榜单:少儿编程语言Scratch进入TOP 20”。编者感叹,Scratch这个少儿编程语言,何以在高手如林的编程语言中这么快就出类拔萃?
国内少儿编程2017才开始爆发
震惊之余,编者在度娘搜索TIOBE其他年份的月榜单发现,其实从2015年甚至更早一些开始,Scatch已经持续多年徘徊在20-30名之间了。(备注:TIOBE排行榜反映某种编程语言在互联网上的热门程度)
为避免有些读者还不太清楚Scratch,编者在这里再啰嗦一遍,什么是Scratch。Scratch是麻省理工学院Media实验室Lifelong幼儿园团队的一个免费项目,借助Scratch可以通过点击、拖拽等操作可视化完成编程,帮助儿童培养编程思维,学会创造性地思考、系统地推理和协同工作。从Scratch的官网可以看到,第一个版本Scratch 1.0正式发布是2007年1月,2019年1月正式发布3.0版本,如今Scratch至少历经了13年的发展。

Scratch 3.0操作界面
从TIOBE的排名,可以看出来,Scratch已经得到了全球互联网用户的持续点赞。那么,中国互联网用户怎么看呢?通过百度指数搜索“Scratch”和“少儿编程”,可以看到早在2012年10月“Scratch”产生一小波关注,只是这波关注一直持续到2017年元旦以后再次出现一个小高潮。相对“Scratch”在2012年的小波峰,“少儿编程”并没有引起中国网友的特别关注。直到2017年元旦,“少儿编程”被唤醒一直持续到今天。

“Scratch”和“少儿编程”百度指数关键词搜索趋势
搜索同期的新闻不难发现,2017年“Scratch”和“少儿编程”的火爆,与国家教育部门的政策松动有直接的关联。2017年《浙江省深化高校考试招生制度综合改革试点方案》明确规定:将信息技术学科(含编程)纳入高中生的必学科目。浙江高考模式是语数英+三门选考,信息技术就是其中一门,每项各占50分。同时,在北京和山东确定要把编程基础纳入信息技术课程和高考的内容体系。
随后就是2018年到2020年,伴随着“少儿编程”被国家政策激活,相比以前的默默无闻,Scratch像是被打了一针强心剂一路高歌猛进。例如,2018年4月份,南京确定把编程纳入中考特招中;2018年9月份,重庆把编程教纳入到中小学教育中去,并规定从小学三年级开始学起,初中阶段不得少于36课时。当然,2020年3月初出现的高潮,与中国发生的疫情有推波助澜的作用。
孩子爱上编程的关键因素:社区互动
编者听说过少儿编程,但一直到疫情居家隔离阶段才真正有机会深入了解。记得是某APP上看到的少儿编程课程介绍,该公司基于Scratch开发了一个编程学习平台。在iPad下载试玩之后花了大约15分钟研究好各种操作菜单功能,然后再用15分钟就顺利把它交接给8岁的孩子手里。原本以为孩子会觉得难操作而不敢兴趣,没想到它为孩子开了一个进入编程世界的大门。虽然每天给孩子只预留30分钟的编程时间,但是孩子依然能够以最大的精力对每个作品进行创意构思和bug修改,还愿意在社区里与其他小朋友交流看法。
编者也比较纳闷,孩子有时候对编程的兴趣甚至盖过了动画片、打游戏。通过沟通发现,孩子每次做完一个作品都会上传到社区里供其他小朋友免费玩,然后收获这些粉丝的点赞、留言和共享。这是最让孩子着迷的地方。作为游戏的maker,看着粉丝对自己的作品品头论足,感觉是一件非常享受的事情。其实说是编程,在孩子眼中它就是一个游戏。只不过在游戏的过程中,孩子可以自定义这个游戏的角色、造型、故事、场景、对白,运动轨迹等。孩子从原本的一个游戏的player转变成一个maker,心中涌动着极大的兴趣。
公共社区,免费作品、自由交流,这些关键词让忽然想起,这不就是如今程序猿一直乐此不疲做出贡献的开源社区吗?只不过,少儿编程社区的产品代码是用图形在背后串联起来的,而开源社区是一行行真正的代码。
不过,正是因为少儿编程所具有的游戏属性,也让编者对少儿编程产生了一些顾虑。第一顾虑是长时间编程对少儿眼睛和身体的伤害。如果不是家长提醒,孩子可能处于游戏状态半天都可以不喝水,不运动,眼睛也用不休息。第二个顾虑是孩子容易变得越来越宅,大部分程序猿给我们的印象都是宅,熬夜、少言寡语等,这对于处于成长期的孩子尤为不宜。第三个顾虑从长远来看,少儿编程毕竟不是真正的编程,对于孩子未来真正学习编程的时候有没有什么误导。
你会让孩子从小学编程吗?编者在此发起一个问卷调查,希望听听你的专业意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