洛希极限读后有感
文学作品中故事的结局究竟该不该以现实为转移。
看完洛希极限中李决和应允承的故事之后最大的感受似乎不是意难平,而是被一种无力感淹没。客观地讲,我们都知道小说中描述的终究是虚幻的人与虚幻的故事而已。但当看到李决的痛苦之上的温柔时我却就又根本不能接受自己将他们的故事仅仅划归为“虚幻”。怎么可以这样。不应该这样。可是却又最无奈与最矛盾——属于李决和应允承的破镜重圆与多年后相逢似乎又只在客观意义的“虚幻”中才解释得通。如果把他们的故事抽离放入现实,你我甚至短暂纠结后都会觉得be的结局似乎也没那么难以接受,我们甚至能够轻易理解他们决定背后的缘由。而这也正是生而为人感到最可悲而又不难理解的事情——大多数人都在平凡但安稳的生活中习惯感知着现实的美好与苦涩,能够心安理得地为自己的某些选择找到开脱,吃相虽不好看却是人之常情。但也有像李决一样“从一开始就不希望自己来到这个世上,却又在和应允承在一起之后感到一切都无比值得的人。”可最令人无力与难过的是李决最后还是什么都没有了,心爱的人和发现的星星都不属于他。这便是将小说照进现实中的故事走向。李决和应允承的感情与行为都没有任何错,但换来的却是一个无比令人难过与无比让人心疼的结局。一切像是一个悖论,若鲜活便痛苦的悖论。
于是最终又回到了最初的那个问题:文学作品中故事的结局究竟该不该以现实为转移?我虽然依旧没有寻得答案。如若整日活在虚幻中,就会忘记甚至无法接受现实的残酷。因此以悲剧结尾使人产生思考已经是文学作品的力量所在。我愿意尊重作者给故事人物所写下的结尾,同时我也乐得接受小说带给读者的遐想空间,作者停笔的那一刻,人物终于获得书写自己人生的自由。此时我将保留最后一丝他们在那个平行世界中,故事会出现转机的可能与信心。
He作品的人物在作者笔下获得圆满。Be作品的角色也终于将一切选择权握在他们手中,按照自我意志,得以恣意的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