唯一可做的也许就是体验此时此刻
日常的诗意捕捉
书籍的作者不论是何种背景,即使是哲学家、社会学家、思想者的学术背景,他们提供的都是一种基于自身角度出发的审视视角,其中的观点亦或说结论是否是定论?我个人觉得不是的,而这种敞开性即是诗意的一种体现。而从艺术创作角度来看,比如今天下午来到当当书店,在分享会开始之前,我随意在店内闲逛,正好看见在童书区的一个角落里,有一对父子,当雨天午后的光线落下来的一刹那,我欣赏着这个场景。这一刻掏出手机,拍下来,允许自己被自己感动的瞬间:美的诗意就诞生了(一张照片也是一次即兴创作,诗意可以以任何形式表达出来)。继而问题又来了,当我再把照片上传到朋友圈之类的社交媒体之后,这种行为是不是就会被贴上“晒”的标签?其实,现在看来,我能接纳不同于自己的社会标签评断,同时我亦为自己最初的那一刻自嗨而开心满足,而最关键在于:我首先自我满足,而不是迎合外界的标准,只有当这种自爱的感受产生,也才能产生真正的接纳。(自我与他者才能产生真正意义上的关系)
抑郁和焦虑为何成为这个时代的“关键词”
1.阿尔贝·加缪的时代与我们的时代是不同的。当我们今天再阅读存在主义风格的文学艺术作品时,我们其实不是在践行这种理论,而是在经验“他者”消失之前带来的那种爱恨交织的真实感觉(爱欲)。恋人之间的亲密更多有一种秀场的感觉,这种在社交媒体上秀出来的亲密感给个体带来一种自恋化的满足,而恋人之间真正的关系是怎样的?——也许是疏离、看似独立理性而隔离了两个真实的不完美的个体相遇(非理性层面的触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