荔枝何以成为果中“贵妃”? | 趣味研究

众所周知,贵妃除了醉酒,还醉荔枝。作为唐太宗皇帝宠幸的贵妃,她最爱的水果之一便是荔枝。这种水果娇贵无比 - “一日而色变,二日而香变,三日而味变,四、五日之外,色香味尽去矣。”为了让她能““日啖荔枝三百颗”,这才有了皇帝让信使连夜赶马送荔枝,只为博红颜”一骑红尘妃子笑“。
在国外,荔枝食用虽然不像在中国那么习以为常,一直不温不火,没有掀起食用风潮,但一款从90年代起就风靡欧美的鸡尾酒却使得欧美人渐渐开始熟悉荔枝 - 荔枝马天尼(下图)。

有关荔枝还是有些有趣的小知识值得分享的,比如荔枝为什么那么娇贵?为什么有壳还那么容易“变坏”?以及还有两种我们常见的水果,很类似荔枝一样的娇贵。

01.
荔枝有多娇,它就有多贵

在中国2019年所有出口的水果里,除去两个卖给俄罗斯和泰国的少量特殊莓类水果外,荔枝高举单价之首,远远超过其他中国产的水果(比如葡萄、草莓和橙子),每公斤超过20人民币。再放眼世界看看,跟我们熟悉的那些高档进口水果比起来呢?

日本水果在本土消费都有点稀缺,出口海外自然高价无疑;车厘子全球出口价格都超过每公斤4美元,智利作为龙头老大价格自然不菲;荔枝的价格即便放在这个对比图里还是丝毫不逊色,除了比上述两个水果便宜之外,那些我们水果店里的高级进口货比如新西兰奇异果、马来西亚和泰国榴莲、泰国木瓜、印尼波罗蜜、泰国山竹都完全不是荔枝的对手。
娇贵的属性使得中国荔枝的价格居高不下。荔枝多汁,内部果肉呈现半透明的奶油色或白色,充满异国情调,然而,它也很容易腐烂。这直接限制了这种水果在别国的销售 - 荔枝也必须在市场上迅速被销售和食用。
其实早在公元前111年的汉朝,皇室记录就描述了一个按照汉武帝的命令在皇宫种植荔枝树的试验,但由于这种植物无法在北方气候下生存,最终以失败告终。现代进一步的研究发现,荔枝在生长过程中喜欢高温高湿,因而只适合亚热带地区栽种。生产过程中需要维持夜间温度10~20度,还需要灌溉方便,排水良好的地方,如果粘性太大,碱性土壤都不能种植,酸碱度维持在5.0~6.5之间。
所以,符合这样的条件之下,最终全球最大的荔枝产区就在中国,而中国最大的产区就在广东岭南一带。



02.
荔枝有壳为什么还那么容易“变坏”
其实荔枝的娇贵还有一个体现,那就是三天之后变坏,有没有想过:很多水果没有壳也过得很好,为什么荔枝有壳反而还那么容易“变坏”呢?
荔枝果实被归为核果类,深色的内核是它的种子,而我们所吃的“果肉”其实只是它的种子皮,而看似坚硬的外壳其实也只是果皮而已。


在认真研读了七八篇各式各样的科学论文之后,决定引用这本在2019年出版的农产品书《Gases in Agro-Food Processes》,书中概括写道,“荔枝是一种采收期短的水果,采后品质难以保持。生物化学和微生物活动的结合是迅速恶化的原因。荔枝果实在采摘后不再继续成熟(这点不同于芒果和香蕉)。当果实在被采摘后,以25度以上贮藏时(尤其第三天开始),自身呼吸速率会急剧增加而大量消耗内部养分,同时氧化酶活性强而带来的脱水和果皮褐变(pericarp browning)“,再加上随后自身的微生物滋生和繁衍,在从而使得荔枝加速变坏。“
对褐变的生物化学目前也只有模糊的理解。目前可以确定的是,成熟果实颜色主要是由于中上部中果皮外壳中的一系列花青素,花青素在pH值低于3时稳定,但随着pH值的升高,花青素也容易被酶和非酶氧化,经常导致黑色素的沉积。
看似坚硬的外壳其实只是栅状结构的龟裂片,本身就自带气孔,在采摘之后,外壳会出现微裂口并逐步导致失水。因而,外壳非但没有如我们想象的提供盔甲保护,其实反而还给微生物的闯入开启了大门。


03.
还有谁和荔枝一样娇贵?
荔枝(lychee)属于蔷薇超目下无患子科(Sapindaceae)里的荔枝属(Litchi,有些人使用的litchi名字就从这里来)。无患子科植物包括许多经济上有价值的热带水果,比如荔枝、龙眼(longan)、红毛丹(rambutan)、和阿奇果(Ackee | 西非荔枝果,牙买加的代表性产物)。

这三种水果从结构到味道都挺相似的,他们富含的水分、营养和糖分也相差不大,不过价格依然是荔枝最高,龙眼其次,而红毛丹相对最低。
根据广东农业农村部四月发布的信息,今年荔枝将迎来中大年景。今年荔枝整体成花和坐果形势较好,预计迎来中大年,所以各主要品种行情较去年同比会有所下降。妃子笑、白糖罂优质果田头价预计约8-10元/公斤,白蜡、黑叶田头价预计约为4-5元/公斤,桂味预计约为10-15元/公斤。广东国际网络荔枝节也马上要开幕了,不知道到时候到我们消费者手里以及未来的出口又会是什么样的价格。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