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罗生门》2020.04.28 非原创
主要讲述了一个被主人赶出门的家将,在当强盗与被饿死之间挣扎之际,遇一以拔女尸头发用来做假发为生的老妪,怒而质问老妪为何如此,老妪答曰:女尸生前将蛇肉干当鱼干卖到东宫护卫营为生,我干这营生也没错,不干得饿死。家将听后,不再挣扎,扒了老妪的衣服,在夜色中消失。
先看这么一个问题:
“一个女子以鱼干之名,将蛇干卖给禁军,她是否正确?”
先别急着回答,我们不妨再加一个前提:
“如果一个女子迫于生存,以鱼干之名,将蛇干卖给禁军,她是否正确?”
类似的,我们还可以提出以下问题:
“一位阿婆拔死人的头发,用来做假发,那么她是否正确?”
“如果阿婆拔头发的那个死人,正是之前用蛇干欺骗禁军的女子,那么她是否正确?”
“如果阿婆迫于生存,不得不拔那位女子的头发做假发,那么她是否正确?”
也许面对第一、第二个问题我们还能毫不犹豫说出答案,但是面对最后一个问题时,我们免不了犹豫一会。
现在,我们将视角放到家将身上:
“既然迫于生存便可以作恶,那么我因饥寒交迫而抢了阿婆的衣服,也应被视为‘正确’。”
恶是可以被美化的。
欺骗他人、侮辱死者、趁火打劫是“恶”,但只要有一个恰当的理由,便可以毫无顾虑。
小说里的家将也一样,从一开始存有良知、制止恶行,再到后来的再无顾虑、犯下恶行,这种心境的转变,不过是一场雨的时间。
诚然,当个体的生存无法得以保障时,我们不应用道德之名要求他人。
但是,我想说的是,我们离恶,一直都很近:
屏幕背后轻松地打出,意欲杀死某人的字词;
凭着片面的印象,飘飘然地说出歧视的言论;
对泄露隐私之新闻赞赏有加,病态的偷窥欲得以满足;
不加甄别地传播谣言,追根到底只是因为谣言符合我们的胃口;
而作出这些行为的理由,既非是“迫于生存”,也非是“逼上梁山”;
只是因为,我们说服了自己,我们有理由这么做——
就同那位家将一样
小说重点描述农民心理的转变,刚开始,面对饿死还是做强盗的选择,他还在做激烈的思想斗争;突然发现老太婆时,他瞬间对恶产生了强烈的排斥,甚至宁愿饿死;而在听完老太婆的叙述后,他却为恶找到理由,并立即付诸实施。人性的软弱和无原则表现的淋漓尽致。
底层小人物的无奈与艰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