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术小弱长战线“副业”申请,终获美国博士录取。
学术小弱+超长战线+“副业”申请, 终获美国PhD offer的故事,
开始了。
于我About me
如标题,我是一个学术小弱,申请也走过很多弯路,希望我的经验可以帮到同为小弱或者工作后再申请的朋友们。 我本科是某985的新闻传播,硕士是港校的授课型。本科期间我的职业目标是工作,所以花了很多精力在社团、实习上,基本没考虑读博。 我刚开始对学术感兴趣是拿到授课型offer后,大四下写本科论文时,所以入读授课硕士后考虑未来可能申请博士,我也有意识往学术上靠了下,选了2门博士/研究硕士的seminar,毕业后也和教授们保持了联系。 毕业后,我找了自己感兴趣且对申请可能有用的工作,准备先工作看看,于是就开始了主业工作,“副业”申请的漫长道路…
标化成绩 第一年3-10月GRE,第二年1-6月托福 工作做多了就觉得比较套路,所以工作半年左右,我就决定要申请博士。从考试开始是因为我不止学术小弱,英语也是…考托福和GRE是因为主要申美国,并且其它国家托福大多都可以。 过程还蛮长的,一是我英语弱,二是工作忙,这也是小弱+边工作边申请的困难点,时间不够战线长,所以就…“目标坚定+多给自己些耐心”。
第一次战略撤退 第二年5-7月 哦?还没开始就撤退?这好像确实很怂的样子? 其实,考完试我联系了本科论文导师和两位硕士课程教授,希望可以请他/她们帮忙写推荐信,也问了博士在读生,了解到跟导师match很重要,在这个基础上开始了第一轮选校。 但第一轮可以说是没什么用的浪费时间,因为我并不知道自己具体想做什么,自然就找不到"match"。广告这个领域说大不大但也有不同方向,所以,我看目标学校老师的研究时,网撒的很广,但捞回来的是一脸懵逼。 所以,我最终还是决定再等一年,做足准备再申。不过,也是这段浪费的时间让我意识到自己一定要搞清楚要做什么,不然所做的努力只是竹篮打水一场空。所以,我决定用些时间想想自己要做的具体方向。
找研究兴趣却越找越迷茫 第二年7月-第三年2月 一开始,我进入了大批量阅读论文的阶段,看看近年的期刊以便了解大家都在做什么。这个过程对于我这个小弱是有必要的,可以了解更多理论和研究内容,以及近年常用的研究方法,尤其新方法跟自己题目结合也能成为SOP的亮点。 回想一下也有利有弊:读期刊能帮小弱对领域现状有些整体印象;但因为方向不明确,很容易“为了读而读”,然后迷失在一片论文的海洋里… 从开始读论文到选校再到写SOP我有无数的反复,会在下面文书部分详细写下,这里作为小弱我的经验是,读期刊,但最好有初步的方向再去读。
终于开工但跑偏了 第三年3-6月 如果说第一轮选校有产出的话,可能就是美国学校的申请要求...美国传播学主要有几项,不同学校要求不同:SOP(部分学校同时要PS)/ WS/CV/推荐信3封/成绩单/GRE托福等;新加坡/澳洲一般把SOP换成RP。 因为美国广告整体还好,funding申请相对没有那么难,录取大概率带奖,所以我以美国为主,想准备好美国的申请后,再搞RP申其它国家。但是,因为时间来不及、以及广告导师美国比较多等原因,最终我并没有申请其它国家。 我先从WS开工,改了硕士seminar的论文,并发了一个很水的会议,以为这样就只剩SOP了。但是,当我写好WS求助本科论文导师的意见时,老师指出了一个重要问题——WS是批判的,我申的是实证,这是两个不咋互相搭理的领域,所以我跑偏了。在老师的帮助下,最终我的WS是在本科论文基础上改的。 准备文书时,我觉得求助是很重要的,并且请谁帮助也很重要。在文书写作方面,非母语写作会有很多自己注意不到的细节。我最初请了一位在美的华人帮忙改WS,但改完还是一看就是中国人写的,所以后面又重新找了PhD Planet的外籍博士进行调整。SOP方面,我也请教了PhD Planet几个老师的意见,并让外籍博士进行了润色。修改后,文书可以让英语母语的人看得懂且看得比较舒服。
申请季终于来了 第三年7月-第四年1月 这段时间,我一边在SOP和选校中反复,一边准备其它材料。接下来,我从简单到难说一些踩过的坑和经验: 成绩单:大部分学校扫描件即可,个别要寄纸版/认证,要预留寄送/认证时间; GRE/托福:送分赶早不赶晚,但托福我给自己挖了个大坑。我是第二年3月考的,延一年后,申请季成绩有效,但第四年9月开学就无效了。有些学校要求成绩开学时有效,有些申请时有效即可。UIUC是前者,所以我在忙碌的10月重考了托福。当时,我发现这个坑给我的心理压力还是蛮大的,如果有经历相似的朋友,请多关注托福有效期; 推荐信&网申:最好早填,教授们同意帮忙已经是非常感激了,早点发链接方便教授安排时间。注意:个别学校需要全部材料提交后才能发链接,所以这种情况下,我们就要更早去准备材料; CV:内容好办,要关注呈现方式和突出内容。我的CV得到了PhD Planet的Alice老师的指导,在原来基础上有了很大提升;PS:是否需要PS?重要的事情说三遍…看官网看官网看官网… 套瓷:我咨询了PhD Planet和同学后得知,美国传播学是有录取委员会的,所以套个别老师 可能有用,不过不套也行。我觉得可以把套瓷作为提升文书质量的机会。当时,我只套了两位,得到了一些反馈。跟第二位联系时我有2个研究兴趣,老师建议focus在一个上,并且说了学院其他老师在做的研究。所以,最初我的SOP写了2个不同兴趣,后来改为1个兴趣,但是拆分成了2个层面。看了老师的研究后在方法上我也受了启发,新方法如何和兴趣结合也写在了SOP里; SOP:重要性很高,对SOP我的经验是: 1)问很多人的建议,做自己的决定。我从初版到终稿求助了七八位老师/同学的意见,改过十几稿(此处跪谢一下他/她们); “求助很多人”是因为有些内容在一个人看是可以的,但另一个人看就可能觉得有问题。比如我希望通过定量做,一位博士觉得完全可以,显得很具体,但另一位知道我提到的导师也做定性,却建议我不要固定定量。再比如,我写了读书时的研究和工作内容,并没有把两者结合,一位博士看到后觉得可以写工作内容时回望做过的研究,点出联系,从而加深我的兴趣是长久且持续的。 “做自己的决定”也一样,不同人看法不同。比如:结构我最终是按时间顺序,中途也有博士建议可以从未来想做的内容和想跟的导师开始,再到为什么我会感兴趣,但我考虑后还是用了比较保险的写法。 2)给自己多留些时间。过程中会有很多input,导师的研究/新方法等,会让研究兴趣有调整或有新想法出现。为了有针对地写不同学校未来研究的部分,我们要仔细去看不同学校老师的研究,花很多时间在反复确定兴趣和选校上面,有新想法后重写之前的SOP也是有必要的。 比如:一开始,我想做A,发现很多老师在商学院,因为广告和marketing有交叉。最初我计划申一部分传播一部分商学院。但有更多input后发现两波人就算都做A还是不同,所以最终只申了一所商学院,其他都是传播;但在传播A会比较窄,我最终把A扩大到了B,也增加了新方法和B的结合。 3)记得“蓦然回首”。在论文海洋中找研究兴趣不如回想下自己的经历: PhD Planet的Alice有句话给我启发很大,大概意思是要用过去你的背景来支撑未来你想做的这个内容,这说明兴趣是持续的,不是突然的头脑发热。 想做的不管是A还是B,都能从XYZ等不同角度研究,而我最终写的X也是跟自己的本科论文和工作做了联系。 所以,如果同为小弱,你可能面临的一个问题是:过去经历杂,未来兴趣不明确。我觉得可以试试列出自己做过的XYZ,看下哪个未来更有潜力并且自己更感兴趣,再在这个基础上去读论文/选校会提升效率,并且如Alice所说,需要让录取委员会看到你的兴趣是持续的。
offer get 第三年12月-第四年2月 我的第一个offer是在12月初,因为项目是rolling的(很少见),但因为排名一般,心情上也没放松,直到申请季1月中旬结束都是紧绷的状态.
申请中我接到3个委员会面试,15-30分钟。由于面试是我比较薄弱的一方面😔,面经我就跳过了… 不过,好在运气比较好,1月下旬到2月收到了一些offer,其中也有想去的学校,至此happy ending,我超长战线的申请也终于结束了。
给一些建议的话 写在最后 给小弱和工作后申请的朋友们的建议,总结一下的话: 1)明确未来自己想做的方向,在此基础上进行选校和读论文,可以提高效率; 2)未来方向的选取可以回忆下自己的经历,很多很杂也没关系,能挑出未来想做的详细展开就可以; 3) 主动求助前辈,老师和同学,不只关于申请的“游戏规则”,还有很多细节是不在学术圈的小弱不太会注意到的; 4) 时间上提前动手,困难总比想象中多,尤其是会加班工作的朋友,如果说别人有一周,其实你只有周末两天,战线会更长,所以更要事事提前; 5) 最后来一个情感建议,我知道不是大神的申请、工作后的申请会很辛苦,坚定目标执念深重加脚踏实地,相信最后你也会感谢自己从未放弃。 没看够?赶快登陆博士星球吧! 订阅号原文链接: https://mp.weixin.qq.com/s/xDPH5olUthGGjAadOSaQhw